www.forum4hk.com 一個香港只得一個支持言論自由香港論壇討論區一個多元化眾合論壇, 支持言論自由香港論壇討論區-
ANCIENT CHINESE KING 'LED TRIP TO AMERICA' / 商朝人從大陸到美洲 - Printable Version

+- www.forum4hk.com 一個香港只得一個支持言論自由香港論壇討論區一個多元化眾合論壇, 支持言論自由香港論壇討論區- (https://forum4hk.com)
+-- Forum: 百科文化 (https://forum4hk.com/forumdisplay.php?fid=3)
+--- Forum: 歷史論壇 (https://forum4hk.com/forumdisplay.php?fid=25)
+--- Thread: ANCIENT CHINESE KING 'LED TRIP TO AMERICA' / 商朝人從大陸到美洲 (/showthread.php?tid=1544)

Pages: 1 2


ANCIENT CHINESE KING 'LED TRIP TO AMERICA' / 商朝人從大陸到美洲 - ChairmanMao - 07-02-2007

[size=12px]ANCIENT CHINESE KING 'LED TRIP TO AMERICA' / 商朝人從大陸到美洲


http://www.goldenageproject.org.uk/124chineseking.html
http://www.goldenageproject.org.uk/124chineseking.php

Paul Sieveking
Sunday Telegraph - December 12th 1999

SCANDINAVIANS are preparing to celebrate the 1,000 years since Leif Ericsson sailed to the New World from Greenland. However, the idea that Norsemen were the first to reach America by sea is widely contested.

For instance, Mark McMenamin, a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nd geology at Mount Holyoke College, Massachusetts, is convinced that the Carthaginians discovered America between 350 and 320 BC. In an issue of the Numismatic magazine, and at 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Friends of Tunisia Association last May, he interpreted a series of puzzling gold coins of that period as depictions of the known world, which includes a land mass to the west of Spain.

Experts on ancient trade routes believe that the Carthaginians reached the coast of Brazil; Punic amphorae have been found underwater in a bay near Rio de Janeiro and 4th century BC Punic coins have been excavated at seven sit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American archaeological finds offer a riot of anomalies, including ancient coins and many epigraphic puzzles. The Bat Creek Stone from Tennessee bears a Hebrew inscription said to date from about the second century AD; an inscription found near Philadelphia and dated to 800-600 BC seems to be in Basque.

The maverick historian Farley Mowat has just published The Farfarers: Before the Norse, in which he argues that the first Europeans to reach America were “Albans” who set off from the north of Scotland in the 8th century AD in search of walrus ivory. The 78-year-old Canadian author maintains that the remains of long houses far above the tree-line in northern Quebec were built by these immigrants. His 36 books on the life, history and ecology of North America have sold 15 million copies, and he shrugs off the scorn of conventional historian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merica has long been visited both across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The earliest human remains yet discovered in the New World, the skeleton of a young woman found in Brazil and carbon-dated to 11,500 years, shows distinct Australoid features ( 棕色人種 ), while the 9,300-year-old Kennewick Man from Washington State most closely resembles Polynesians ( 玻里尼西亞 ) of the South Pacific.

In August Xinhua, the Chinese press agency, reported that similarities between almost 300 markings found on pottery, jade and stone at unspecified ancient native sites in central America closely resemble 3,000-year-old Shang dynasty characters for the sun, sky, rain water, crops, tress and stars. American and Chinese pictographs in 56 matching sets were shown to senior academics at a symposium in Anyang, former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se impressive similarities add fuel to theories that Chinese arrived in the Americas before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221 BC. Shang legends state that a king led his people on a journey to the east, with some historians believing that he took them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白令海峽) to North America.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Shan Hai King of about 2250 BC, contains what seems to b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Grand Canyon. Peanuts and maize have been found at ancient Chinese sites dating back to 3000BC. The orthodox view is that neither of these plants left their native America before their export by European colonists in 16th century AD.

In AD 499, a Chinese monk, Hui Shen, returned to China claiming to have spent 40 years in the land of “Fu Sang”. He left a record of the country he visited, which has been recorded in official histories – a land thought by some modern scholars to be ancient Mexico.

Then there is the 3,000-year-old pottery found on the Valdivian coast of Ecuador, decorated and incised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as pottery from the Jomon area of Japan, and not preceded in Ecuador by plainer and simpler bowls and urns.


Paul Sieveking is editor of Fortean Times.



最早在美洲的是棕色人種 / Australoid。

棕色人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3%95%E8%89%B2%E4%BA%BA%E7%A7%8D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棕色人種主要分佈在澳洲、新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也有人將他們劃為黑色人種。他們比黃種人和白種人更晚與黑種人分支出來。

棕色人種皮膚為棕色或巧克力色,頭髮棕黑色並且卷曲,鼻子寬,口鼻部前突,鬍子和體毛髮達。

Australoid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straloid
Australoid is a broad racial sub-classification of Australasian peoples having dark skin with straight/wavy hair in the case of Aboriginal Australians or hair ranging from straight to kinky in the case of Melanesian and Negrito groups, they are defin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Carleton S. Coon. Some Melanesian and Aboriginal Australians have naturally blonde or brown hair. Australoid peoples range from areas of Southeast Asia (particularly the Philippines, Malaysia and Melanesia). The term can refer to, as the name implies, the aboriginal peoples of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It has also sometimes been used to include the aboriginal blacks of Asia, once commonly known as Negritos. Skulls comparable to Australoid peoples have also been found in the Americas, leading to speculation that peoples with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to modern Australoids may have been early occupants of the continent.[1][2] See also Pre-Siberian American Aborigines. Australoid global population is only 4%, making them have the lowest population of all races. [3].
....

[/size]

[ 本帖最後由 ChairmanMao 於 2018-3-28 11:13 編輯 ]


- ChairmanMao - 07-02-2007

[size=12px]殷人東渡美洲之謎
http://www.soa.gov.cn/kepu/mi/h31.htm

  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國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階段,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7世紀初)建立。當時,居住在今東北的西南部和河北省東北部的殷族人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巨屬關係。殷族是擅長航海的民族,屬“九夷”中的“東夷”族人。據《竹書紀年》記載:禹的八世孫後荒(帝芒)曾“命九夷,狩於海,獲大魚”。很可能就是夏王命臣屬於自己的東夷族人駕舟船爲其捕獵魚類。據現在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有鯨的甲骨這一點來看,殷人受命入海捕大魚的記載應該是事實。

  夏代中後期,殷人開始越渤海南下,至山東半島,再進入河北、陝西中原一帶,最後取代夏朝而建立商朝。商朝以夷族入主中原,仍然保留有航海探險的傳統。商代曾與“海外”有過相當頻繁的往來。所謂“海外”,專家們認爲是今渤海以東的海上諸島嶼,也有的認爲可能是朝鮮半島。據此可以推測,在商代,我國北方海域已經存在著衆多海上航路,至少渤海之內,已經可以暢通了。

  善於航海的殷商族人,同樣在今黃海的中南部海域有過航海活動。出土的甲骨卜辭中記載有商紂王征討膠東半島的人方國時,曾兩渡淮水至齊國,然後沿海南下,四處征戰。商都殷墟出土大量的鯨骨、海貝、海龜殼、象牙、蚌殼等産於我國南海、東海或南洋一帶的海洋物産,更說明殷人與海外各地保持著貿易往來,航海活動一直在延續,航路與航線也逐漸從北向南擴展。

  至西元前11世紀,商爲周所滅,許多不服周朝統治的殷人便舉族逃亡。商貴族箕子逃亡朝鮮半島便爲典型的例子。然而,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殷商滅亡之際,有一支正在山東人方國征討的殷軍在商亡之後神秘地失蹤了。根據殷人有航海的傳統推測,人們認爲這支殷軍極有可能從海上出逃,其落腳點在渤海、黃海以東的島嶼上。到近兩個世紀,國內外都有學者猜測殷人東渡到美洲大陸,並陸陸續續提出了許多證據。延至本世紀80年代初,更有學者認爲殷人東渡的目的地就是美洲大陸,而且在美洲創造了獨特的文化。

  確實,在美洲大陸,尤其在墨西哥,有許多與我國古代,特別是與商代風格酷似的墓碑、祭壇、雕塑、石器、文字、圖騰崇拜、器物、紋飾及相類似的風俗習慣等。70年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帕拉斯維德半島淺海發現了兩隻中國石錨,其上有2~3毫米的錳堆積。中外都有學者認爲這是二三千年前中國古船到達美洲後的遺留物,但也有人認爲它們只不過是二三百年前的産物而已。總之,在許多相似或相同的遺存物與習慣面前,人們現在仍然無法肯定或否定殷人東渡美洲的種種說法。但有一點是所有學者都達成共識的,那就是入主中原前的夷族——殷人是擅長航海的民族,入主中原後,他們依然保持了航海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因此,當他們從統治階級淪爲被統治階級時,極有可能因不甘失敗而舉族遷徙,而這些善於航海的民族的出逃通道便是大海。他們或許沿著早已熟悉的航路去往朝鮮半島,或漂向日本列島,或許他們被強大的黑潮所左右,不自覺地漂航到庫頁島、阿留申群島,再沿著南下的洋流漂向美洲大陸,最後有一批幸存者到達美洲中部的墨西哥。他們或許生存下來了,並創造了與本土文化極相似的新的文明。
[/size]

殷人東渡美洲之謎:殷人東渡美洲究竟是不是真的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vvyx54.html

殷人東渡美洲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81/3947/471232.html

[ 本帖最後由 ChairmanMao 於 2018-3-28 11:15 編輯 ]


- ChairmanMao - 07-02-2007

[size=12px]關於美洲文明的探討
http://art.china.cn/wangshangton ... /content_213384.htm
http://art.china.cn/wangshangtongbuzhan/txt/2006-09/26/content_213384.htm

一、從古地理變遷來分析美洲文明的來源

地球在350兆年前是奧陶紀時代,整個美洲沈入水底,只留幾處高地島嶼,沒有人類。250兆年前是石炭紀時代,經過了100兆年的美洲,仍然大部分沈入水面以下,成爲蘆蕩。太陽系攜帶地球在銀河系運轉的周期,很像地球繞太陽公轉那樣,出現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時溫差變化。地球在銀河系的周期運轉使地球出現冰期變化。這種變化時而使地球變冷,使海水凝凍成冰,極地冰蓋變厚變大,海水大幅度下降,海底山脈或平原連成一片,大露架突露成地表,或即使有鳥嶼,水也很淺,很容易渡過。而當地球變暖時,冰蓋融化,海水回升,海岸線延伸,部分陸地沈入海中。

從目前來看,美洲既沒有現代生存的類人猿,也沒有發現過它們的確鑿的化石證據,甚至連狹鼻猴類(不論是現代生存的還是古代的化石代表)也沒有找到過。也就是說,美洲大陸還沒有找到可以進化成人類的靈長類證據,明確的說,美洲大陸後來的人類是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

據考古學研究,美洲居住人類的歷史不超過4萬年。有些科學家認爲,美洲早期的人類可能是在最後一次冰期通過白令陸橋從亞洲北部過來的。也有人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從大洋洲飄洋過來的,依據是南美洲當地人的語言和個別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有相似的地方,考古也將證明這兩種推測都有道理。綜合起來分析,由於中華先祖分佈到東南亞一帶有地理上的優先,從東南亞半島向海洋深處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嶼,其中有少部分再向東到了美洲大陸;而大部分卻是從北部的北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從目前各方面所得資料綜合判斷,一小部分比較古老的美洲人是從東南亞逐步飄洋過海到美洲的,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發現少量古老生命遺迹的緣由。而大量的中華先民的美洲遷移的還是在近2萬~3000年左右,而少量在遷居直到近代。

古地理的變化與考古 學的發現是相吻合的。古人類從一地方奔赴另一地的原因有偶然性和盲目性,更主要的原因還有就兩個:一個是是尋找食物。比如隨氣候的變化,一些地方水草森林豐富起來,食草動物奔赴過去,食肉動物緊跟其後,獵物的古人類也緊緊相隨,形成地球生命鏈;二是相互爭奪生存權,慘烈的爭鬥後,失敗者只有另尋生存之地遠走逃生。那麽,在地球的現代瞬息——人類的現代人將要走向文明之時——也就是距今10萬年到近幾千年範圍內,地球上有沒有這樣的地理大變化呢?根據對古地理的研究,距今10一7萬年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迅速升高,白令陸橋成海峽,這時的人類祖先很難從亞洲陸路迂道美洲、或從海洋橫渡。距今7萬年到1.2萬年是地球最後一次冰期,全球氣候明顯變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推進。在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積擴展到4,960萬平方公里,使得面積爲36,000萬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100米。距今7—4萬年間,屬最後一次冰期的早期階段,我國稱早大理冰期,歐洲稱玉木早冰期,北美稱早威斯康辛冰期。此時,處在陸地邊緣的陸架淺海,例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等,皆裸露成陸。這時的古長江越過濟州島及男女群島,直注沖繩海槽,比今日長江長約1000多裏。這個時候人類追逐太陽、追逐獵物到美洲,從理論上講是可能的,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考古證據。距今4—3萬年間,在地質史上稱爲晚更新世中期,是最後一次冰期的回暖期,全球變暖,海水回潮。這個階段給亞洲人類赴美洲增添了阻礙,目前也還未有多少考古的證據。距今3—1.2萬年期間,是全球最後一次冰期中極寒冷氣候的時期,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世界洋海平面最大下降值爲150米左右,中國沿海許多地方乾涸爲廣闊無垠的大平原。食草和食肉動物向這些新生肥沃的大草原轉移,古人類伺機捕捉野獸,追逐太陽,把華北的細石器帶到日本列島,並經東北平原、蒙古高原、東北亞帶到阿拉斯加。根據目前的發現物來看,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一萬多年前即到達了阿拉斯加的西部,佔據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海萊湖地區,據碳14測定距今爲一萬一千年。這條遷徙路線與猛獁象從華北、山東遷徙日本、朝鮮、庫頁島、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是一致的。與《梁書·東夷傳·扶桑國》上說的自中國——倭——文身國——大漢國——扶桑國的路線,也完全一致。《尚書大傳·鴻範》和《淮南子·時則篇》中關於太昊所司之地,所言起自禺夷秦皇島碣石,過朝鮮,貫大人國,終於東極日出扶桑之地,與上言全同,顯然不是無端發此奇想,不是虛構假託,而是口碑直錄。遠且不說,他們至少是在3——1.2萬年間,自中國的黃海之濱,從華北平原,在追逐獵物的時候,追逐太陽的時候,就向東、東北,沿著平坦的海底平原,逐漸推進,到了美洲,發現了新大陸。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海岸間的亞洲大陸架,在冰期最寒冷時期,除了自日本列島以北的島和海峽外,南方的臺灣、菲律賓、東南亞群島、大洋洲群島,以及美洲西海岸的諸島,都與大陸架相連而裸爲陸地。因此,古中國人除了從華北華東向東向北遷徙外,還從太平洋諸島和大洋洲向美洲遷徙。如北方的中華祖先——他們開始時直向東方,直達日本列島。但是由日本列島,如果再向東,就進入太平洋水域,便是黑潮暖流。這時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乘桴筏乘黑潮暖流任其飄流或擇島而居複再逐年東遷東渡;另一種是受大洋阻隔,沿古太平洋西海岸折向北,於是就走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亞歷山大群島.....這些島嶼者與大陸相通,當時都是陸地。因此陸地徙步並無阻礙,天長地久,就彙聚美洲了。在距今1.2萬年時全球氣候迅速轉暖,延續了幾萬年的地球大冰期結束。從此海平面迅速上升,原來裸露的海底平原重又爲海,陸橋消失,昔日的海峽平原和海島,爲海洋所阻隔,這些在地球最後冰期奔赴美洲的中華祖先就在美洲獨立發展,成爲美洲最主要的土著。

  但並不是說冰期已過,海水升高,陸橋消失,就阻斷了中華祖先的美洲之拓;相反,在近萬年之內,無論是中華本土的先祖、還是被隔斷在美洲自行發展的同胞祖輩的子孫們,都彼此挂念著海洋對岸,雖隔千山萬水,心隔不斷。先民們或北令海峽,或東南亞洋流、或太平洋島嶼一波波與先去的祖先會合或回到中土來反饋美洲的資訊,這就是中華民族開拓不止、永恒不息的萬古精神!西元前1045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紂王鹿台自焚。這時殷軍統帥攸侯喜率攸之主力軍十萬人,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萬人及涕竹舟、涕竹筍等東遷美洲,這是中華本土最後的一次大千徙美洲了。墨西哥發現的一塊“大齊田人之墓”的墓碑,是爲戰國或秦末從山東半島放舟美洲田齊人的埋骨遺迹。墨西哥國越萬滔地方泥制古像甚多,其面貌與華人無異,其衣飾物稔亦爲中國十數世紀之物。此地又發現有泥造佛像數百,長約數尺,其塑法與中國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蓋亦千餘年前中國之技術。到中國南北朝時,墨齒國(今墨西哥)還派使團回故土探親,帶回蜂鳥朝貢。秘魯山洞裏的一尊奇特的裸體美洲女神銅像,向人們展示了西元五世紀時中國同美洲之間的某種聯繫:她雙手(右臂殘)提著銅牌,兩牌各鑄“武當山”3個漢字,字體近似南北朝的八分書。又秘魯國公園有華文太歲碑幢。南美洲厄瓜多爾國于前清咸豐年間開漕河道,曾獲中國錢幣數百枚,爲新莽時代之物,今尚陳列其國之博物院中。在阿拉斯洲的安柯雷奇市(ANCHORAGE)的柯擇堡(KOTZEBUE)和白令海峽之間的島上,指路方向標——圖騰柱——托天波爾——如樹林一般,古代的,現代的,都有。劄責人、嚴狁人、冰誇人、肅慎人、貊猴(靺鞨)人等的遺迹都保存在冰天雪地中。特別是的他們傳遞資訊、交流情況的“套函”,還埋在冰雪之中。凡此種種發現,都昭示著美洲文明來自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給養,美洲人來自中華人種的血脈相聯!

二、越海渡洋拓美洲,秉性無改是中華!

美洲印弟安人的一些生産生活、風俗習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識等基本保持在中華本土時的民族或部落本色。印弟安人的四種本領:制陶術、雕刻巨石術、農耕術、屋場建築術,都充分反映了中華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術,是中華先民最先發明最拿手的技藝;雕刻巨石術,這其實就是中華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頭崇拜的延伸——薩滿教的圖騰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現;農耕技術,挖運河,灌溉農田,這是典型的中華南方水稻民族的生産技術;建築技術,中華先祖無論是在南方、中原還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場所,南邊的杆欄式建築、向北的石屋土坯磚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用海貝等做爲相互交換的“貨幣”,這與四川三星堆、殷商時期非常吻合。在殷人甲骨文徽號文字中,專有貝氏徽,以舟載人,人肩貝朋。農作物是玉蜀黍、南瓜、向日葵、豆類等。現在認爲玉米是美洲的原始作物,我只信一半,還是有可能是從中華本土帶去的,就如花生,不也說是美洲大陸的原始作物嗎?後來在中華發現了約七千年的花生米,作何解釋?不得不改過來,還歷史真本嘛!在今美國東南部德克薩斯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森林繁茂地帶,沿河捕魚種田的印地安人,他們的鷹爪形青銅器上的圓圈中一個十字架符號與商殷人相同,他們的扇形則與商代徐方越人文化相同。南美的印弟安查文(Chavin)文化不就是“粳民”文化。“粳民”——“China",古印度、西亞、埃及直到歐洲一直這麽稱呼中國的,也就是今天英文把中國叫成“China"的由來。

在今美國東北地區的紐約州的安大略湖(L。Ontario),伊利湖(L.Erie)、休倫湖(L.Huron);聖勞倫斯河流域生活著一支易洛魁(1roquois)“印第安人”。在該地區的東南部有一條莫哈克河(MOHAWK),莫哈克河有一個莫河克村(MOHAWKVILLAGE)。這其實就是貊猴(靺鞨)人來到了美洲。

在今美國西南部地質學的中生代的沙漠地區,也即亞利桑那洲(ARIZONA)和新墨西哥(NEWMEXICO),印第安人建造一種長期居住的石屋,用坯、磚作隔斷,使屋子白日涼而夜晚暖,很科學,令人驚奇。格蘭德河(RioGrande)流域的特瓦族(Tewa)是該地的文化主人。這其實就是佤族(原叫卡佤族)的祖先到了美洲。

尤其值得一書的是在莫哈克河的另叫一個奧次頓哥村(OTSTUNGOVILLAGE)發現了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畫《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鐵證了今美國紐約州的易洛魁人是6000至5000年前開赴美洲的中國軒轅黃帝的裔胄。

1991年10月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第180卷第4號(期)上刊登布魯洽·約瑟(Jos印hBruchac)的論文《奧次頓哥》,揭示了在莫哈克河(Mohawk)奧次頓哥村(OtstungoViliege)《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

這兩幅圖畫了些什麽?爲什麽說它們提示了易洛魁人是中國軒轅黃帝的裔胄?《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的上方畫的是位於二十八宿星空中央的填星(土星),又叫軒轅星。這個軒轅星是軒轅氏的圖騰徵幟——天黿龜,即帝龜黃龍。它“頭對天山,尾向東南,四足定四方”。這是源于黃帝打蚩尤時的故事。黃帝打蚩尤時蚩尤作大霧3日,黃帝大軍不辨南北,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軍師風後獻計:“將天黿軍旗之天黿頭對天山指南北,尾向東南,四足定四方。”甲骨文出土之後人們見到了這種指向的龜,黃帝打蚩尤的傳說故事由此得到了印證。再考證這幅《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我們可以看到這與黃帝打蚩尤時的傳說事故如出一轍。所以說這無可置疑地說明了這是軒轅氏的族徵。在遙遠的美洲有這麽一個部落的族徵竟是中國黃帝軒轅氏的族徵說明什麽呢?除了說明他們就是中國黃帝軒轅氏的後裔還能說明什麽呢?

《蚩尤風後歸墟扶桑植夜圖》畫的是蛇圖騰的蚩尤主持夜間的更辰時間。蚩尤頭上爲炎帝的椎形五聯冠,冠上爲篦形軒轅日曆輪,上面有兩個蛙(龜)形人;其下又有兩個菱形符號,象徵四時八節;又有兩個“執手”,由風後由右向左推動,於是蚩尤奔跑起來;足下是日落的禺穀;右臂下垂,有兩隻陽鳥墜落,代表二更天已過;左臂高舉,指向月亮;月亮中天,說明是三更子夜;雙臂成太極S曲線,由右向左旋,爲先天太極圖,與天黿圖亦爲先天八卦方位一致。《蚩尤植夜圖》又證明了當時中國的炎黃兩族已融合爲一體。兩圖均爲先天伏羲封時代的産物。以此二圖作圖騰的部落,不管他身居何方,他就是炎黃子孫!所以說在5000到6000年以前中國人到了美洲,並把原在黃河流域的文化帶到了美洲,世世代代傳下來,賦予了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徵。


部份美洲原住民其實是中國人早先的後代, 而不是中國人。
[/size]

[ 本帖最後由 ChairmanMao 於 2018-3-28 11:16 編輯 ]


- ChairmanMao - 07-02-2007

Australoid ( 棕色人種 ) 主要分佈在澳洲、新西蘭以及南太平洋
Polynesians ( 玻里尼西亞 ) of the South Pacific.


- WongManTaks - 10-22-2009

明朝地圖證中國人最先到達美洲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091022/00180_044.html

美國一名傳教士之女,退休後承繼父志研究古地圖,發現父親在韓國購得的一幅中國明朝古地圖,上面所標示的扶桑其實是美洲,之後她和哥哥沿懷俄明州到墨西哥進行實地考察,在多處地點找到商朝甲骨文的文字和中國古代貝幣,令她確信中國人才是最先到達美洲的人。

美傳教士之女致力研究
里斯父親哈里斯是生於中國開封的第三代傳教士,韓戰期間被派到韓國的中國戰俘營做翻譯和傳教工作,一次在逛古董店時買下一本古地圖集,當時哈里斯已發現地圖上的扶桑其實是美洲。

○三年,里斯將古地圖集交給美國國會圖書館鑑別,證實製作於明朝,之後里斯和哥哥沿懷俄明州到墨西哥進行實地考察,發現美洲有梯田和中國的陰陽圖、危地馬拉有古鼎,並在三處地方找到類似商朝甲骨文的文字,在加州海岸更找到中國古代貝幣,令她深信中國人才是最先到達美洲。

[Image: 1022-00180-044p1g1.jpg]
里斯發現這幅明朝地圖所標示的扶桑,其實是美洲。


明代地圖標示 中國人最先到美洲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read/INT/22s30Q8H02qL9h8F1gBk0jHq2K773At5


- 845 - 05-17-2016

人類首次踏足美洲或更早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160517/00180_031.html

考古學家一直認為,最早踏足美洲大陸的人是一萬三千年前從西伯利亞抵達阿拉斯加的狩獵者克洛維斯人。一批考古學家近日在美國佛州一沉洞挖掘出一批石器工具和獸骨,人類踏足美洲的歷史或要改寫。

與乳齒象並存二千年

該沉洞遺址位於佛州塔拉哈西的奧西拉河,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七年間,考古學家在當地掘出八件石器工具和史前乳齒象牙,礙於該處沉積泥土之年期難以鑑定故遭忽略。二○一二年,數間大學的考古學家再次到該沉洞挖掘,陸續有石器工具出土,包括一柄雙刃面石刀,及表面有平行槽紋之乳齒象牙,相信象牙是用雙刃面石刀從象頭割下來,證明當時人類與這種巨型動物並存至少二千年。

考古學家又用放射性碳測定年法檢測掘出的文物和獸骨,發現它們的歷史可追溯至一萬四千五百多年前,人類踏足美洲大陸或比原先推斷早一千五百年,至於「南美洲一萬九千年前已有人類居住」之論述也非全無依據。


- KT66 - 05-19-2018

最新考古發現,殷商15萬軍隊去了南美,專家說,再挖會出大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SRGJKwzXw


- 路過 - 10-03-2018

殷人東渡美洲之謎:殷人東渡美洲究竟是不是真的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vvyx54.html

殷人東渡一事,多年來間或被人論及,散見於報刊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興趣。

然而,對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正史野史均無記載。這使我又感興趣,又感茫然。

查閱資料,發現殷人東渡美洲之說,緣起於中國人最先到達美洲之說。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最先到達美洲之說,卻不是由中國人首先提出的,而是兩百多年前(1761年),一位法國漢學家德·歧尼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中最早提出的。

在中國,涉及這一題目的文章,以我所見者,最早的是1880年章太炎先生撰文提出法顯發現美洲之說。他認為《佛國記》所載東晉高僧法顯去西域取經,由海路歸國時遭遇颶風,漂航所至的耶婆提國,即是南美洲所在。

較早的文章還有1913年《地學雜誌》第七期刊載的興公所寫《尋獲美洲者非哥侖布說》。興公在這篇文章中寫道:「近來,西方學者忽創一說,謂最初尋獲美洲大陸者實為中國人,其說以美洲紅印度人(即印第安人)之語言形體皆與中國人相似為證,蓋猶在疑信參半之間。最近則有著名考古學家奈雲,偕人種學家數人,在墨西哥越萬滔地方尋獲泥制古像甚多,面貌確與華人無異,其衣飾亦稔為中國十數世紀之物。此外,又有泥造佛像數百,長約數尺。其塑法與中國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蓋亦千餘年前中國之技術也。在此佛象之側,又有古銅錢數十枚,以一中國繩索貫串之。有此種種確據,乃可證明美洲大陸實由中國以最先發現者。其發現之時期,距今約一千五百年之久。故知美洲大陸之文明,要當以中國為鼻祖也。余按:南美洲厄瓜多爾國於前清咸豐年間開 河道,曾獲中國錢幣數百枚。為新莽時代之物,今尚陳列其國之博物院中。又秘魯國公園有華文太歲碑幢,乃為土人鋤地時,於數丈以下掘得者,即此兩事,亦可為中國人尋獲美洲之證……」

繼興公文章之後,中國又相繼有魏聲、陳漢章、朱謙之等人的文章,介入這一問題。

兩百多年前,由西方學者提出並一直爭執不已,而中國學者亦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加入討論的「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這一現象,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注意和極大興趣。「殷人東渡美洲」之說,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中被提出的。

最早判斷殷人有可能東遷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和他的老師羅振玉。王、羅二位都是研究殷商甲骨文的開先河者。

王大有、宋寶忠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到: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11人索賠專案。在歐陽庚赴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委託他到中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這件事使我們知道最早關注此事的是王國維和羅振玉。

此後還有郭沫若和董作賓也相信殷人東渡。偏巧這兩位也都在研究殷商甲骨文上很有建樹。

可以這麼說,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董作賓等認為殷人東遷美洲,是基於他們研究甲骨文時,對殷商史料了解較多之故。

那麼,殷人為什麼要東遷美洲?

事情要從商紂王說起——

據考證,殷商末年,帝辛(紂王)致力開闢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約公元前1045年,殷歷正月間,帝辛由山東人方回殷都朝歌過年。甲子日,周武王率軍渡孟津,帝辛倉惶發奴隸兵七十萬迎戰於牧野。奴隸兵倒戈,紂王兵敗,鹿台自焚。其時,帝辛的精銳部隊因征林方而留在東夷,所以,朝歌空虛而被武王所破。

商殷滅國之後,留駐東夷的十多萬精兵由能征慣戰的將軍攸候喜統領,卻從此杳然無蹤,史無所載,成為千古之迷。

也由於恰在殷商滅國之際,攸候喜率領的殷軍失蹤之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帶有強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於是學者們自然聯想到:殷人是否東遷到美洲?

歐陽可亮先生曾有機會聽到郭沫若或和董作賓談殷人東渡①。他說:「1956年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東京學士會館一起談殷帝辛的功過和殷人東渡,我在旁。郭沫若說殷紂王開拓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國有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浙閩、廣州等領海之域,是帝辛開闢的。小竹文夫說,當帝辛做這偉大的工作時,周武王由西邊進來了。沫若說:於是殷軍沒有退路,就只有東渡。徵人方的攸候喜是唯一領導殷人東遷及東渡的可能者……」

歐陽可亮先生還說:「董作賓是我的老師,他說,根據我作的殷帝辛日譜,攸候喜征撫東夷林方、人方、虎方、粵方,遷殷民十五萬與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滅周之際,東夷殷軍民從此失蹤。雖無從查起,但東方之東亦即東方,殷人東渡當在美洲。為此董作賓兩度赴美調查……未到墨西哥、秘魯、智利去看看,太可惜了……」

雖然如董作賓所說,殷人東渡「無從查起」,因歷史年代久遠,史無所載,考證難度很大。但也並非無跡可尋。

首先,殷人東渡的必要性極為可信。

商殷滅國之際,留在東夷的殷軍民不願做亡國的奴隸,因此決定東渡。

大家知道,殷商還處於奴隸制時代,戰敗的俘虜、亡國的臣民,都要被戰勝國當做任人宰割的奴隸。所以中國人後世一直有「亡國奴」之稱謂。事實上,後來殷商遺民境遇確乎不妙,大都失去領地、失去貴族身份,被逼為求生計而脫離土地,做些貨物販運的小本生意。以至被鄙稱為「商人」。因此,一部分臨海的殷商軍民為避免滅國為奴的命運,始而東渡。

其次,殷商之際,軍隊尚以氏族部落的建制形式為主,而氏族部落則慣於遷徒。《史記·殷本記》所載,殷族「自契至湯入遷」,便可說明問題。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查考追溯殷商氏族的形成、發展,可以知道,殷人東渡是合理的。殷人在滅國之際,必須東渡,只有東渡才有生路,而不是逃往其他方向。

根據歷史學家翦伯贊的考證,殷族部落起源於易水流域,與北方不遠處的山頂洞人有着某種文化上和人種上的關係。殷人的遠祖王亥曾活動於鄰近「有易」的今日易水流域一帶。考古發現證實,在今日易水流域之易州(河北易縣),曾經發現了殷族遺存,證明了殷族之一部,直到銅器時代,還定居在那裏。

到殷的祖先「季」的時代,亦即傳說中的「夏少康」的時代,殷族部落始向東南渤海灣一帶移徒,其一部移遷至河南、山東一帶,另一部向北進入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殷族之遷徒,即非整族出動,亦非全部南徒,其中就有一部分,始終停留於河北。另一部則沿海而北,即後來甲骨文中之「箕方」等。而這一支,後來就分化為肅慎、高句麗等。

又據《詩經·商頌》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者,乃殷族又一祖先。就是說至相土時,殷族的大本營已到「海外」「有截」之地。翦伯贊認為,「商頌」明言,「有截」在「海外」,可以斷定,在相土時,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一定有一個「有截」的氏族。「商頌」又云:「有截其所,湯孫之緒」,證明「有截」與殷族有親近的血緣關係。

還有,周武王滅商後封箕子於朝鮮。甲骨文中有「箕方」之載。據此,剪伯贊認為:史記《宋世家》所云:「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之也」,這句話的深層內容是:箕子並非賢人,武王亦非聖君,其『不臣之也』並非不欲臣之,而實不能臣之,因為那裏原本是殷族的根據地。在殷人被周擊潰於黃河流域後,一部分殷人退回老家,是很自然的事。漢書《東夷傳》云:「箕子違殷之衰運,避地朝鮮」,與周武王的封與不封沒有什麼關係。

可以這麼說,箕子被武王封於朝鮮的傳說,不過是暗示着或是傳達出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在殷末周初,殷族人還在繼續向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遷徒,由於殷商被周武王於牧野之戰擊潰,因而更促使殷族部落退回老家。

此外,人們熟知的「伯夷叔齊的故事」也透露出這個歷史信息。孟子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史記·伯夷列傳》說,伯夷是為「讓位」叔齊,「遂逃去」。姑且不論其逃避的真實原因,僅從時間上看,伯夷逃亡時為殷商末年,出逃地點是「北海之濱」。從伯夷叩馬而諫,謂武王不應以臣伐君,更「義不食周栗」的傳說來看,伯夷無疑是殷族的義士,故而他才在殷商滅國之後,逃往北海之濱……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很早就被殷人先民開拓了。所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由當時商殷政治中心河南、山東一帶看,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地處黃海、渤海之東北,故而謂之「海外」。那麼,殷商滅國之際,箕子「闢地朝鮮」,殷族一部退回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的老家,伯夷也從「不食周栗」,而逃往「北海之濱」,為什麼攸候喜將軍率領的十多萬殷軍民不能東遷呢?從攸候喜所率軍民留駐東夷「人方」的地點看,正處在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由於河南已被周軍所佔,由陸路向北再向東已不可能,所以,殷軍民奪海東渡是很自然的事。可以說,「殷人東渡」的目的地一定是「海外有截」,也即遼東、朝鮮的殷族老家。並且,我相信,殷人東渡大部分應成功到達遼東和朝鮮。但是,十多萬軍民放舟入海,被風暴捲入海流抑或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的舟船肯定不在少數。就如同十三世紀忽必烈征伐日本的元朝水師被颱風所襲,一些船艦隨黑潮海流漂至北美洲夏洛特皇后群島一樣(參見作者所著《遙望橫渡太平洋的帆影》,《大地》2001年第7期——編者),那些殷人駕駛的舟船,一直向東、向東,最終到達了美洲。

現在,我們已經大致窺見了三千年前,位於山東半島的殷軍民失蹤一事與中美洲同時期的具有濃烈的商殷文化特徵的奧爾梅克文明的突然興起,二者之間的某種聯繫。筆者就曾在翻閱墨西哥博物館的畫冊時,看到奧爾梅克人的陶質頭像,與我國華北人簡直毫無二致。

我們可以舉幾個實例,將美洲古文明與商殷文化作一比較。

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很有名的。不過,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僅僅錐型近似,卻不具備棱狀特點。只不過是歐洲人最早發現它時,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名稱。但是墨西哥的金字塔,卻與中國覆斗狀的陵墓外型完全一致。我曾經得到過吉林朋友寄來的俗稱「將軍墳」的陵墓照片,外型確與墨西哥的金字塔一模一樣。

位於吉林集安縣的「將軍墳」,是「洞溝古墓群」的主要遺址。它被稱為「東方金字塔」,是一座高句麗王陵。該墓呈方形,有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岩石條砌築成土級階壇。底邊長31.58米,高12.40米。墓室設在階壇第五級中央,墓頂周邊等距離排列着圓形柱洞,還遺有灰色瓦當和板瓦,可知墓頂原有享堂之類建築。這些特點均與墨西哥金字塔相同。

再如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國人,且頭顱系人工改型的高長頭。這種高長頭正是商殷所崇尚的習俗。《晏子春秋》就有「湯,長頭而寡發」的記載。湯是商朝開國之王。這十六尊雕像,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圓排列,面向一紅色玉雕像。紅色玉雕像後立着六塊玉圭板,圭板上刻有類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跡。據王大有等人考證,認為這些玉圭板上的字跡刻的是殷人先祖的名號。那麼,在祭祀中心出土的這些雕像和玉圭,當是表示祭祖的形式。

此外,商殷文化中特有的虎神崇拜、祭天儀式,用於裝飾的饕餮紋等等,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都可找到對應的特點。就連商紂王用過的炮烙酷刑,在美洲印第安古印加人中亦可尋覓。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第二冊第三十五章中就有關於印第安人施炮烙火刑的記述。

一些外國學者注意到了美洲古代印第安文化與商殷文化的共同特徵。委內瑞拉學者安東尼奧·莫雷諾·維亞弗蘭卡認為,美洲前奧爾梅克和奧爾梅克文化,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國商朝),一批中國移民從黃河流域向東遷徒,越過太平洋在美洲登陸,從而將他們高度發展的文化在美洲傳播的結果。莫雷諾認為,進入美洲的這批移民,來自擁有灌溉農業、神權概念和豐富天文知識的國度。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一些特點與以製造青銅器為特點的中國黃河流域的文化的影響是有關的。(注②)

另一位名叫梅德赫斯特的學者在1846年翻譯《書經》時,曾引書中公元前一千多前武王伐紂之事提到,可能有商殷人大批逃亡,泛桴出海。逃亡者在途中遇到風暴,漂泊美洲。

還有的外國學者說得更具體。1968年,學者米高·科在《聖洛倫索與奧爾梅克文明》中指出,殷商的逃亡者到墨西哥聖洛倫索生活幾年後,他們一定是在拉文塔建立了自己形式的都城,因為在這裏商代文化的影響很強。(注③)

設若我們確信,殷人東渡到達美洲。那麼,除了現在可以見到的印第安文化與商殷文化的相同特徵之外,在美洲當地土人中,也應該尋覓到有關的民間傳說,類似夏洛特皇后群島的土著人自稱是十三世紀元朝水師的後代之類的掌故,也應該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聽到。

事實的確如此——

研究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房仲甫先生親口向我提到一則實例:

1983年,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他來信說: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鄒教授說,他的祖先是殷人。鄒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還有本文開始提到的,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赴墨西哥辦理索賠專案一事,歐陽庚臨行前,王國維,羅振玉曾托他到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

查證沒能進行,歐陽庚也早已故去。唯有歐陽庚親歷的這樣奇遇,經由他的兒子歐陽可亮記下來,並傳給了國人。

殷福布人自稱殷人後裔,雖「於法無據」,但世代相傳的民間口碑卻無由作偽。

讓我們再一次仔細推敲殷福布酋長對歐陽庚講述的話:

「……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裏的……」

所謂「天國」者,不只告訴我們殷福布族人來自何方,還明白地提醒我們,印第安文化中與商殷文化中都共有的祭天信仰。

至於「天之浮橋島」,更是具體指明了殷人東渡美洲的航路。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東海經朝鮮海峽,到日本列島,到千島群島,經堪察加半島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直達阿拉斯加,在地圖上,恰如連接亞洲與美洲的一條浮橋島!其間島與島的相距,大都不過十幾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橋。而在這浮橋島南邊不遠處,就是著名的長年向東流動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

遙想三千年前,商殷先民為避戰禍,奪海東渡,漂航美洲,歷九死而後生,終於到達東方日出之地,開闢一片新的家園,令人頓生無限崇敬與緬懷!

注①見王大有等著《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9頁)

②見委歷文章:《古代已有亞洲移民到美洲的新論證》《世界歷史》1981.期)

③見房仲甫文章:《殷人航渡美洲再接》《世界歷史》1983.3.期)


- 路過 - 10-03-2018

尋獲美洲者並不是哥倫布,早在三千年前中國祖先就來到美洲
https://kknews.cc/history/vmaogpa.html

早在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漂洋過海來到美洲,他們就是商朝的殷人。殷人東渡這一事件,多年來也常被人論及。在一百多年前,康有為到美洲遊學所見所聞之後,便寫詩說:遺民似是自華來……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也就是說經過康有為的考察,他認為美洲的印第安土著是來自中華的後裔。

對於殷人東渡這一歷史重大事件,在中國正史、野史中都沒有被記載,然而提出殷人東渡這一觀點卻不是中國人。而是兩百多年前(1761年),一位法國漢學家德·歧尼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中最早提出的。較早的文章還有1913年《地學雜誌》第七期刊載的興公所寫《尋獲美洲者非哥侖布說》。興公在這篇文章中寫道:近來,西方學者忽創一說,謂最初尋獲美洲大陸者實為中國人,其說以美洲印第安人之語言形體皆與中國人相似為證。最近則有著名考古學家奈雲,偕人種等,在墨西哥越萬滔地方尋獲泥制古像甚多,面貌確與華人無異,其衣飾亦稔為中國十數世紀之物。此外,又有泥造佛像數百,長約數尺。其塑法與中國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蓋亦千餘年前中國之技術也。在此佛象之側,又有古銅錢數十枚,以一中國繩索貫串之。可證明美洲大陸實由中國以最先發現者。

由於兩百多年前提出的「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注意和極大興趣。對此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爭論不休,中國學者也介入了討論當中。國學大師王國維和他的老師羅振玉都是研究殷商甲骨文的開先河者,他們判定殷人東遷美洲是基於他們研究甲骨文時,對殷商史料了解較多之故。此後的郭沫若和董作賓也對甲骨文頗有建樹,他們也相信殷人東渡。在墨西哥出土的玉器中,上面就刻有4個符號,是3000多年前中國商代的甲骨文!這4個符號的大意是「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

那麼殷人來到美洲已確定,那麼他們為什麼而來呢?據說:殷商末年周軍奇襲殷都朝歌,殷商的軍隊倉促應戰,結果遭此慘敗,國破家亡。而當時山東就有一位將軍,為了可以躲避周軍,帶領着數十萬殷商軍民出逃。他們經日本,東渡太平洋,抵達了墨西哥海岸,在當地繁衍生息,從而發展成了美洲第一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

有人就會說,那麼早航海技術有那麼高?有能力橫渡海洋,跨過艱難險阻安全到達美洲?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列如長城、埃及金字塔工程浩大,在我們看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萬里長城都真真切切的屹立在那裏,作為人們心目中的世界奇蹟。又比如,幾萬年前南太平洋那些土著人就是從亞洲大陸乘着木筏過去的,而且不要小看他們的天文地理學識。

位於山東半島的殷軍民失蹤一事與中美洲同時期的具有濃烈的商殷文化特徵的奧爾梅克文明的突然興起。我們也可以將美洲古文明與商殷文化作一下比較。

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國人,且頭顱系人工改型的高長頭。這種高長頭正是商殷所崇尚的習俗。《晏子春秋》就有「湯,長頭而寡發」的記載。而湯就是商朝開國之王。

此外,商殷文化中特有的虎神崇拜、祭天儀式,用於裝飾的饕餮紋等等,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都可找到對應的特點。就連商紂王用過的炮烙酷刑,在美洲印第安古印加人中亦可尋覓。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第二冊第三十五章中就有關於印第安人施炮烙火刑的記述。

還有1983年,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教授在一次印第安人的晚會,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對他說,其祖先來自於中國,是殷人。教授問起為什麼是殷人,而不是唐人,漢人呢?教員回答說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 本帖最後由 路過 於 2018-10-2 19:36 編輯 ]


- 路過 - 10-03-2018

美洲的古老民族,其祖先就是中國人,曾向中國求救,現今差點滅絕
https://kknews.cc/news/xxkkzo.html

商周之戰時一支商朝大軍離奇失蹤,如今地球另一邊發現他們的遺蹟
https://kknews.cc/history/eok8p8y.html
[Image: 20181002_5eb5e720f0969b1baf968wN411Ii38n4.jpg]
國外學者從四百多年前就開始注意瑪雅與古代中國的關係,被普遍認同的是,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是經過白令海峽從亞洲來到美洲的。大約在距今四萬至兩萬年之間,第四季冰川的勢力仍未減退,白令海峽由於海平面下降、海水結冰,成為海上陸橋,很有可能就是亞洲人到美洲的通道。

最早提出的是「扶桑國」說,主要根據是《梁書》中關於五世紀中國僧人慧深飄洋過海達到「扶桑國」的故事,認為扶桑即墨西哥;後來又有「殷人東渡說」,說是中國商朝的商人橫渡太平洋將文明帶到美洲。可惜上述說法至今沒有得到考古學的明確證實。

中國的學者們發現,在西元前1200年時中國殷人就已到了美洲。當初有人提出這個觀點時被人斥為「天方夜譚」。然而時至今日,殷人東渡說又有了新的佐證。殷商末年(大約西元前1066年周武王十一年)周軍奇襲殷都朝歌,殷商的軍隊倉促應戰,結果全軍覆沒,國破家亡。一個比周國強大得多的殷商為什麼會亡於周呢?

歷史學家們研究了這一段歷史之後發現,原因是當時商朝大軍正在山東打仗,並取得了勝利,但他們既未回師與周軍決一死戰,也未在山東自立為王另外成立一個新的國家,而是突然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後世的史書也從不談起此事,好像他們從來沒有在世界上存在過似的。

他們到哪裏去了?有的學者推測他們乘船到墨西哥去了,這是十分可能的。因為幾乎在這批殷人消失後不久,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突然興起了一種有着亞洲特徵的奧爾梅克文化,在美洲發現的眾多奧爾梅克時期的出土文物中突出地具有殷商文化的特徵,如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假斧與殷商的玉圭如出一轍。

紐約《世界日報》1996年11月1日報導說:北京商代學術專家陳漢平,在9月華盛頓舉辦的一項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展覽中,發現一件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4號文物的玉圭,刻有4個符號,是3000多年以前中國商代的甲骨文。陳漢平讀出了這4個符號的大意是「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

1909年時清政府因墨西哥革命中諸多華僑被殺而去索賠時,墨西哥奇華華州就有人自稱是中華殷人後代而要求清廷官員保護他們。他們告訴歐陽庚:墨西哥革命時,殺死印第安人七百五十名,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裏的。請求清政府一併保護索賠。」歐陽庚將此事報告攝政王載灃後,載灃未予支持,查證之事不了了之。

100年前,康有為到美洲亞士瑞時,見到一處印第安古蹟,有幾十棟石屋,由來已兩千多年,原本二三層,大部分已傾塌,但結構形似中國的房屋,他寫詩說:「遺民似是自華來。」康有為到了墨西哥、秘魯,發現廢棄的宮殿,都像中國風格,黑髮黑瞳的人民見了他,以酒食招待,視為同胞。他認定:「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

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學教授鄒衡赴美洲講學,他來信說:「有一次應邀參加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他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鄒衡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考古發現:中國文字現身美洲
https://kknews.cc/other/3966bo.html

美國發現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國商朝後裔
https://kknews.cc/culture/n3azpj8.html

[ 本帖最後由 路過 於 2018-10-2 19:41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