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漂流海外半世紀 相約回港 30棄嬰尋根
#1
漂流海外半世紀 相約回港
30棄嬰尋根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傳教士 Mildred Dibden來港開設粉嶺育嬰院( Fanling Babies's Home),收留數以千計被遺棄嬰孩。這些棄嬰有因健康問題被棄、有因家庭劇變而無依無靠,也有因貧窮被送出家門。半世紀過去,本月初, 30多名來自粉嶺育嬰院的棄嬰,成立了名叫 Fanling Babies' Home的網站組織,相約回港一聚,希望找回親生父母。不是要向他們抱怨,只想向他們說一句:「這些年來我過得還好。」
記者:梁德倫、麥志榮

瑞芬不再有怨恨:只想見父母一面
瑞芬曾住在粉嶺育嬰院,但瑞芬這個名字對她來說十分陌生,連讀出來也十分困難。她現在的名字是 Debbie Cook。瑞芬於出生一、兩星期後,被棄在深水埗東沙島街頭,當時是 59年 7月。她其後被送至粉嶺育嬰院,住了約兩年,被一對英國夫婦領養。瑞芬養父是英國華僑,母親是英國人,他們因為當時生育有困難,決定領養她。居住在英國人社區,在家中說英文,她對中國文化感到陌生。


對港有強烈歸屬感

她的成長期很孤獨,整個社區就只有她一個人與眾不同,上學後遭同輩排擠,甚至有人問,她明明是中國人,為何會出現在英國社會、為何一句中文都不懂,令她非常難受經常痛哭。當她的領養母親在她 6歲左右成功懷孕後,她即時意識到自己其實並非這個家庭的成員。「當時,有種我是外來的人感覺,花了很長時間才平復心情」。
瑞芬後來嫁了一名英國人,有了自己的子女,但始終對英國缺乏歸屬感。「我知道自己來自香港,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她生出尋根的想法後,養父養母都表示十分支持,又提供一些當年她的出世紙和護照等文件,希望能循這些線索找出蛛絲馬迹。她參加今次孤兒聚會後,又趁機以多種方法尋親,包括到入境處和社會福利署翻查資料,也找到當年報道自己被遺棄的舊剪報。

想法沒一刻停止過
瑞芬稱,尋親的目的不單是想見見親生父母,更想知道有無其他親人,到底自己生於一個怎樣的家庭。她說:「我有時看醫生被問及有沒有家族病史,真的不知怎樣回答。」瑞芬表示,一個被領養兒童的感受一般人很難明白。「我也恨過親生父母為何要拋棄我,但現在只想見他們一面,想知道與自己擁有同一個姓氏的父母是怎樣,這種想法沒有一刻停止過」。
本港近年偶有發生青少年遺棄初生嬰兒事件,瑞芬說要作出一個骨肉分離的決定要承受莫大痛苦,每當聽聞這些事件她都會感同身受,「就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會為那些棄嬰感到痛心,也希望這些父母想清楚,有些決定可以影響別人的一生」。


美恩盼向家人說:這些年過得還好
今年 55歲的 Mei Yan Griebenow,出世紙上姓名欄上只寫着「美恩」二字,父母那欄留空劃去,對她來說非常刺眼。 55年 8月中,約兩個月大時的她被棄在當時大埔診所外,其後被送到粉嶺育嬰院,生活到 62年, 6歲半那年,才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她現在連基本的中文也不懂。

難忘孤兒院生活
由於曾在孤兒院生活 6年,當年的點滴,美恩仍有些印象,「我仍記得當時的床、上課時的情況,一起排練表演,甚至孤兒院的氣味,這些記憶統統沒有遠離」。數年的孤兒院生涯竟成為她最珍貴和開心的童年回憶,因為當她被領養後,要在一個陌生環境成長,不快的事情接踵而來。
美恩說,當年被領養帶到外國時,同行還有一名較小的同院孤兒鄧秀旺,成為她的妹妹。人在異地,環境、氣味截然不同,鄰居、同學全是白皮膚的人,她這個黃皮膚黑眼睛的女孩顯得更為礙眼,因而被排擠,「當有人問我為甚麼與他們不一樣時,我真的不懂回答」。
長大後慢慢融入外國的生活,但美恩內心深處想要尋根的想法卻越來越強烈,「我始終和他們不一樣,雖然我已忘記如何讀和說中文,但我知道自己來自遠方的香港,我和這個地方仍然有強烈的聯繫」。
她稱,小時候會怨恨被親生父母遺棄,但長大後明白他們當初決定時必定很痛苦,「我現在只想知道他們的模樣,知道自己的家族到底是怎樣,也想告訴他們雖然我被遺棄了,但我有一個新的生活,這些年來我過得還好。」


妹妹遭遇更凄慘
現仍單身的美恩說,今次來港,其實心中也明白可找回親人機會不高。「但若我甚麼都不做,就連最後機會都會錯過」。
美恩指,當年與她一同被領養成為「妹妹」的鄧秀旺,背後的故事更令人心酸。秀旺 56年出生沒多久,家中便發生慘劇,父親將母親斬死,遺下秀旺和三個哥哥。秀旺的嫲嫲不久便將秀旺送至孤兒院。
美恩表示,秀旺其實很想找回哥哥,她明白兄長可能出於不同原因不想見到她,但她並非要和一家人團聚,她只想知道媽媽的模樣。


話你知
39年照顧千計棄嬰

粉嶺育嬰院在 1936年由英國女傳教士 Mildred Dibden成立,於粉嶺安樂門路 17至 21號設立院舍,收留棄嬰。孤兒院 51年由基督教兒童基金( Christian Children's fund)接手管理,直至 66年院舍的人手及服務轉移至大埔松嶺繼續運作,粉嶺院舍丟空;新院舍於 1975年關閉,由匡智會接手改為該會會址。育嬰院主力照顧棄嬰,直至他們被領養或滿 18歲。據估計,粉嶺育嬰院多年來照顧數以千計棄嬰,逾 500名嬰孩獲領養。
一班來自該孤兒院的孤兒近年聚首一堂,成立一個名為 Fanling Babies' Home的網站,讓來自同一背景的孤兒透過互聯網、電郵及電話聯絡,找到親生父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d=14562084
Reply
#2
紅十字會代尋親四條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d=14562086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