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原來中國晶片是這樣的! China chips MIC!
#11
阿里雲:未來兩年20%新增算力將使用自研CPU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9%98...40880.html

【行業數據】世界市值百大晶片廠商,中國內地佔42間超越美韓
https://businessdigest.io/%E8%A1%8C%E6%A...E%E9%9F%93
[Image: image?url=https%3A%2F%2Fmedia.apoidea.ai...=1024&q=75]
Reply
#12
美稱有必要禁先進晶片輸華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7%BE...00559.html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指出,上月推出對華晶片出口新制裁,目標是要達到國防安全,以「保護美國民眾對抗中國」,並非為了懲罰美國公司;即使部分美國公司的收益會因有關制裁而受損,但新規仍屬必須。

與盟友協同行動需時逾半年

雷蒙多周四接受外媒訪問時就新規解畫,指中國購買美國先進晶片用於軍事設備,美國擔心中國會利用這些晶片對付美國,因此作出這個美國有史以來「最具策略性、最大膽的舉動」。

另外,外電引述消息人士報道,雷蒙多向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及科磊(KLA Corp)等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代表透露,為確保業內競爭環境公平,可能需時6至9個月,美國才能與盟友達成收緊對華晶片設備出口的協議。

報道提到,美國三大半導體巨頭Lam、KLA及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曾警告投資者,美國對華晶片設備出口制裁將導致公司收入減少。這些公司擔心,在有關限制以更公平的方式實施前,海外競爭對手會在中國取得更大市佔率,繼而提升收入,並將資金用於新產品研發。

KITA籲南韓加入「晶片聯盟」 以穩設備供應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美國不斷拉攏盟友聯合反制中國,其中一項主要措施,便是推動以美國為首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不過,作為被拉攏對象之一的南韓卻舉棋不定。南韓國際貿易協會(KITA)最新呼籲,該國應該加入聯盟以確保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穩定供應,並避免地緣政治風險,實現半導體設備本地化。

KITA報告指出,當前南韓77.5%的晶片生產設備需求主要依賴於美國、日本和荷蘭。全球5大半導體設備生產商在韓年銷售額達203億美元,當中有3家為美國企業,包括應用材料、泛林集團(Lam Research)及KLA;一家為日本的東京電子,而日本同樣是Chip 4的預備成員;最後一家則是荷蘭的ASML。

報告指,南韓晶片製造商嚴重依賴上述設備供應商,使半導體產業容易受到外交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由於難以在短時間內時間實現半導體設備本地化或分散進口來源,故應該爭取加入Chip 4。

華企百萬年薪搶晶片人才

另邊廂,中國亦繼續試圖加快本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少企業正以高薪搶奪人才。求職網站Glassdoor資料顯示,為了招攬有6至7年經驗的晶片開發人員,有企業開出年薪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薪酬,等同英特爾、美光科技等美資大型晶片公司的待遇。

據報道,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Marvell Technology在最近裁撤中國研發團隊大部分員工後,許多企業正在搶奪這批人才,包括阿里巴巴(09988)、無人機製造商大疆等。有獵頭公司表示,這批工程師「早上被解僱,下午就有好幾個工作機會等着他們」。

分析指出,由於美國加大對華出口晶片管制,加上禁止其公民在某些「黑名單」中國企業任職,令許多美國半導體企業開始考慮減少在華業務,有晶片設備供應商更已撤離部分派駐中國的員工。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加大招聘晶片工程師,特別是曾經在外國工作、或任職於外資公司的人才。

阿里晶片傳改設計避制裁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00202_023/

消息指,雲業務正加緊使用自研晶片的阿里巴巴(09888)、開發人工智能(AI)用圖像處理器(GPU)晶片的初創公司壁仞科技,居然修改晶片設計,犧牲一些性能,以免觸犯美國打壓中國尖端晶片研發的辣招,連一塊晶片也得不到。

據了解,阿里和壁仞的運算晶片要用上內地代工廠工藝不能觸及的尖端製程,所以要委託台積電。英媒引述接近台積電的消息人士報道,該企鑑於壁仞處理器可能涉及美國上月辣招提到要封殺的技術,現已暫停生產,除非他們證明可以通過美國出口管制。壁仞一名高級工程師則稱,該企已調整處理器的運算速度,以免難為台積電。市傳台積電要求中資晶片設計商自行申報晶片性能,並簽保證書。

阿里方面,據報也在研究如何修改其新款5納米製程的AI晶片,或許讓台積電再度試產,不惜押後進度和多花費最少1,000萬美元,務求不要步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的後塵。

據報,阿里旗下晶片研發部門平頭哥半導體很多核心成員來自海思,其稱,旗下核心產品完全是阿里自用,並遵守一切適用法規。專家相信,凡是能讓中國發展超級電腦和AI的高端處理器晶片,基本上不可能得到華府批准向中國供應。

聯電營收按月跌幅擴

台積電上月中強調,華府辣招對其業績暫時沒有重大影響,惟半導體需求下降、客戶去庫存卻是不爭事實。製程組合與中芯國際(00981)最接近的台灣晶片代工「二哥」聯華電子公布,10月份營業收入為243.44億元新台幣,按年增長27.06%,惟按月跌幅擴至3.46%。不過,華虹半導體(01347)為登陸上海創科板提交的申請獲上交所受理,股價周一乘勢反彈16.87%。

[ 本帖最後由 揸流攤 於 2022-11-7 18:49 編輯 ]
Reply
#13
路透:Nvidia向中國提供A800新晶片 規避美出口管制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8%B7...19647.html

《路透》獨家報導,輝達 (Nvidia) (NVDA-US) 週一 (7 日) 證實,公司將在中國推出一款新的高階晶片 Nvidia A800,以符合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祭出技術出口管制。

美國擴大管制對中國的晶片與晶片設備出口後,Nvidia A100 高階晶片被禁止出口至中國,Nvidia 週一宣布推出 A800 新晶片,這是 Nvidia 首次為中國生產符合美國新貿易規則的高階晶片,以作為 A100 晶片的替代產品。

Nvidia 表示:「Nvidia A800 顯示卡 (GPU) 將第三季投產,是 Nvidia A100 的替代產品,適用於中國客戶。A800 符合美國政府關於出口管制的測試,無法通過程式編譯來超過美方標準。」

截稿前,Nvidia 拒絕就其是否就新晶片諮詢美國商務部意見置評,美國商務部發言人拒絕置評。

受美國新出口規則影響,Nvidia (NVDA-US) 先前曾發布財測預警,當前第三季可能失去對中國約 4 億美元的潛在銷售。

CCS Insight 分析師 Wayne Lam 表示:「A800 看起來是重新包裝的 A100 GPU,以規避美國商務部最新貿易限制,中國是 Nvidia 的重要市場,重製產品以避免貿易限制具充分商業意義。」

據悉,A100 GPU 在執行資料密集作業負載時,其傳輸速度最快到每秒 600 GB,而 A800 數據傳輸速率為每秒 400 GB,美國半導體新規將速率限制在每秒 600 GB 以上。

Lam 稱:「作為資料中心平台的引擎來說,A800 性能明顯下滑。」

【經濟逆風】三星傳明年手機減產13%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繼市場傳出iPhone 14今年產量或較原計劃的9,000萬部削減300萬部,至8,700部甚至更低水平後,有指南韓三星電子計劃明年智能手機生產目標訂為2.9億部,按年跌13%,但三星旗艦新機Galaxy S23生產目標則維持與今年相約的水平。

美韓開會討論晶片禁令

此外,南韓貿易部和美國商務部據報昨日在首爾舉行了第一次會議,討論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出口限制措施。外媒引述南韓貿易部稱,與會者就每個國家的法規和美國限制對南韓半導體行業,以及其主要參與者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影響交換意見。兩國討論的其他問題也包括對俄羅斯的出口限制。

南韓官員指,通過這次會議,南韓和美國將審查在出口限制方面一直保持的密切合作,並增加增加對兩國法規的相互了解。美國工作組的負責人是工業和安全局出口管理助理商務部長Thea Kendler。

目前,三星位於西安的工廠是其於海外唯一的記憶體晶片生產線,佔公司NAND快閃記憶體的40%和全球總產量10%;而SK海力士位於無錫的工廠則佔其一半的DRAM記憶體產能

嚴冬未過!內地晶片業現倒閉潮 明年或更糟...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媒體報道,受美國加強制裁打擊,內地晶片業今年首8個月多達3,470家相關廠商申請註銷,多過去年一整年的3,420家,顯示內地晶片業正在急速收縮。有內地的研究機構指出,內地半導體產業正處於商業周期的衰退階段,目前企業面臨營運效率下降、銷售額下降、業務規模萎縮與毛利率下降的困境。

據報,有8成出席內地國際半導體展的晶片業高管認為,明年內地晶片業的危機會較今年更嚴峻。內地兩大儲存晶片製造商之一的長鑫存儲指出,今年以來,無法避免的地緣政治因素與疫情衝擊,確實造成產業內的短期波動,集團需要努力度過供需失衡的階段。Productive Technologies則表示,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外,疫情、美國加息及全球晶片過剩都是導致行業衰退的原因。

美國政府10月針對內地晶片業加強制裁力道,禁止未經許可的美國人、企業與組織協助內地研發或生產高端晶片,受影響的領域以超級電腦、人工智能及軍事等為主,等於中斷內地晶片業提升製程實力的機會。

長江存儲等逾10中企 下月或被美列黑名單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00202_004/

美擬最快下月將10多家中企列貿易黑名單 包括長江存儲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Image: bkn-20221115115106027-1115_00842_001_01p.jpg]

外媒據所得文件報道,美國商務部官員在一份預先準備的講稿中表示,最快12月6日將十多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包括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YMTC)。

ASML料先進晶片需求持續飆升 透露擬併購增產能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外媒報道,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行政總裁Peter Wennink表示,為滿足全球對先進晶片持續飆升的需求,考慮進行併購。Wennink周二(15日) 在ASML於南韓首爾新設施開工儀式上指出,持續增長規模需要更大的供應商基礎。他稱,雖然考慮到2023年的經濟衰退環境,惟客戶對產品的需求仍然高於該廠的生產力,到明年年底,積壓出貨量沒有減少。

據悉,到2024年,ASML將投資2,400億韓圜(14.07億港元)在南韓建立維護及培訓中心。ASML指,在南韓的投資才剛開始,Wennink表示,公司部分大客包括三星電子及SK海力士,以及台積電等。

ASML上周預計,到2025年銷售額將增加1倍以上,達到400億歐元(3,229億港元),到 2030年銷售額將增加2倍以上,達到600億歐元(4,843.5億港元)。

中芯傳降技術門檻 避美晶片出口禁令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00969.html

受美國的晶片出口禁令影響,外電引述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透露,中資企業正在降低技術門檻,以符合美方規定,有傳中芯國際(00981)將採用17納米製程,長江存儲則因為128層以上的3D NAND設備遭截斷,可能減少3D NAND的層數。

應用材料力吸訂單

全球知名硬體網站Tom's Hardware指出,美國政府今年10月對中國半導體及超級電腦行業實施全面制裁,全球半導體行業股票市值旋即蒸發約2400億美元(近1.9萬億港元),惟經過一段時間沉澱,中企開始調整製程;應用材料財務官希爾(Brice Hill)表示,正試圖向客戶說明,如確定技術符合美國指導方針,公司就能申請許可或獲得授權,預計一些客戶或會改變或調整製程,降低技術門檻。

儘管希爾並無說明細節,但市場推斷中芯國際將會採用17納米製程,這意味着中芯的客戶必須調整現有設計,以便晶片能達到特定性能及功率。至於長江存儲因128層以上的3D NAND設備遭斷供,可能減少3D NAND的層數,然而,128層3D NAND設備對應於非常特定的3D TLC或3D QLC容量,因此僅關閉某些層,將影響該些設備的經濟效益。

報道提到,中芯國際及長江存儲都不願意放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設備,加上調整設備製程的代價高昂,客戶驗證、資格認證又需時,難以指望短期內奏效。大多數中國專家認為,目前官方決心要推進半導體自主化,美國對晶片產業的禁令,反而會刺激中國更重視晶片業,加快行業發展速度。

[ 本帖最後由 揸流攤 於 2022-11-21 04:43 編輯 ]
Reply
#14
歐盟就450億歐元晶片法案達成共識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AD...54851.html

歐盟各國特使週三 (23 日) 就 450 億歐元 (約 466 億美元) 歐盟晶片法案計畫達成共識,目標將使得歐盟的 27 個國家在未來減少對美國與亞洲的晶片依賴程度。

歐盟輪值主席國家捷克表示,歐盟各國的特使們一致支持歐盟委員會提議的法案修訂版本。

該版本擴大「首創」並有資格獲得政府援助的晶片廠商範圍,而又不至於使全部汽車晶片廠都有資格獲得該資金,還為歐盟何時可以啟動緊急情況並干預企業供應鏈,提供更多保障措施。

歐盟部長們將於 12 月 1 日舉行會議通過該法案,接著明年仍需與歐洲議會進行辯論,然後才能正式生效。

歐盟希望透過 450 億歐元的晶片法案,幫助歐盟全球半導體市場市占率從現階段的 10%,在 2030 年前提升至 20%。這些補貼將涵蓋在運算能力、能源效率、環境效益和人工智慧 (AI) 方面帶來創新的晶片生產。

雖然最終計畫要到明年才會最終敲定,但包括意法半導體、英特爾、格芯,以及英飛凌在內的眾多公司已宣布將在歐洲興建半導體製造廠。

和台灣「晶圓女王」探討全球晶片大戰背後的險境與牌局 「多重挑戰正同時到達」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3507362

「現在其實不是只有環球晶圓,而是說整個(晶片)產業,遇到一個最大的挑戰是太多不同的困難同時發生,同時要面對,所以你要有一套,而不是一個應對方法……這次併購世創失敗對我們來說是『很貴很貴』的一堂課。」徐秀蘭對BBC說。

徐秀蘭是台灣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公司董事長。1998年自美國研習電腦科學回台後,她加入環球晶圓的前身中美矽晶集團,一路升遷成為半導體大廠中十分少見的女董事長兼執行長,甚至被稱為台灣「晶圓女王」。環球晶圓是台灣最大、全球第三大的3吋至12吋專業晶圓材料供應商,營運生產基地遍布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丹麥、新加坡等地。晶圓則是製作電腦晶片(芯片)的基板,按直徑分為六吋,八吋,十二吋不等,直徑越大,可生產的積體電路(IC)就越多,技術門檻也越高。

過去主導環球併購全球許多半導體公司,戰無不勝的徐秀蘭,卻在今年併購德國大廠世創(Siltronic)一案中敗走麥城,跌破業界眼鏡。徐秀蘭坦言,地緣政治是主要原因。「他們(德國)想要知道,台灣是不是很危險?」

從這起失敗的收購案談起,台灣「晶圓女王」如何看待當下硝煙四起的全球晶片產業和背後的大國爭鋒?這個高度敏感的行業未來會何去何從?

併購德國廠失敗的背後
事實上,在環球晶圓併購世創的過程,已經陸續獲得台灣及日本、美國反壟斷機關審查通過,甚至最困難的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也過關了。但卻在賣方母國德國功虧一簣。徐秀蘭告訴BBC,此次併購失敗,確實可說是一場「完美風暴」:意即所有的挑戰,包含疫情以及經濟政治因素一次到位。她觀察,全球半導體業者現在知道,多重多軸的挑戰正同時到達。挑戰包含氣候及人為的經濟政治,「有些只是雜音, 但有些問題除了短程要即時面對之外,中長程的問題都要安排。」

「我們面對過技術的挑戰,譬如從電腦到Notebook又到手機,還有5G之後的新挑戰,材料也從矽(硅)變成化合物……但現在面臨的,是多項技術同時在改變。 」

與此同時,半導體業界還要開始面對政治問題。首先是跟戰爭有關的,「可能跟我們離得有點遠,但有壓力。而離我們近的,是很多地緣政治壓力。還有烏克蘭戰爭後能源的問題。經濟上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包括通膨匯率,或跟利率等相關的問題,也連袂發生。」

「是多國家跟多地區的問題同時發生,」她強調道。

徐秀蘭苦笑著說:「你知道戰爭或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在台灣)感覺好像比較平穩,或習慣了。但我們發現到他們(外國)卻對這些議題很在意。」

不過,徐秀蘭強調地緣政治不是什麼新觀念,業界並不陌生。但她說,此次談併購德國將這一因素看得如此之重——過去在併購時主要都在回答有關壟斷或綠電一類的問題,但此次併購德國公司,則花費許多氣力在解釋地緣政治風險。

「現在這些國家也許(有的)設備或其它類型的公司可以賣,但半導體廠(整體)就很困難了。半導體被看做戰略產業而放得這麼高,也是我們這次學到的新課程。」

「全球本土化」
徐秀蘭觀察,這一次經驗讓她體驗到半導體產業「新的全球化」的模式到來。她告訴BBC,過去半導體是一個全球化的生態圈,亦即一個晶片產品的完成,從原料,設計,晶圓製造到代工晶片及封測等等,常常是全球不同公司的協作,但現在各國都希望有自己的生態圈。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艾力克斯·卡普裏 (Alex Capri )向BBC中文解釋,新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正在半導體生態圈發生。他說,美國為鉗制中國在5G等運算科技的發展,與主要戰略合作伙伴特別是七大工業國(G7),及三星和台積電半導體大廠協作,融入當地的半導體供應鏈及產業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和供應鏈會被安全地包圍起來,這就是所謂新的「全球本土化」。

對於是否會再考慮重新併購世創這一問題,徐秀蘭說,目前歐洲的烏克蘭戰爭還沒打完,還有能源等問題,在這個氛圍下,公司暫未有重新併購的計劃。

中美爭霸中的晶片大戰:中國半導體人才缺口驚人

2019年5月:針對華為及70家附屬公司,要求美國公司或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供應商,未獲許可前,不能賣產品給華為
2020年12月:針對中芯等10家中企,禁止美企銷售10奈米及以下制程技術給中芯。
2022年8月:限制美企出口用於3奈米晶片的EDA軟體給中國。並禁止超微,輝達將高速運算晶片輸入中國。
2022年10月:美企未獲許可前不得向中國出口超級電腦,半導體產品及設備。限制美國籍與擁有綠卡人士,不得在中國的半導體工廠協助生產或開發晶片。
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金刻羽近日投書《紐約時報》評論稱,中國經濟的成熟意味著,金融資源流向不確定性更高的領域。 「去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國內收入超過 1570 億美元,全球增長最快的 20 家半導體公司中有 19 家是中國公司,這絶非巧合,」他寫道。

但她強調,人才和基礎研究仍然是中國的短板,中國半導體協會評估,到2025年半導體專家缺口將達到30萬。

金刻羽舉例稱,若德國人擅長製造傳統汽車,中國則全力推動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押注於半導體的新方向。以「彎道超車」為戰略,標的的半導體五年計劃圍繞著加強晶片製造和質量。據此,美式的金融化和服務型經濟,不是中國領導人認同能確保國家安全及實力的方針,因為「中國希望成為一個更大、更智能的德國,一個擁有工業能力、利用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和機器人技術的德國。」

地緣政治下的世界晶片大戰

對台灣半導體業者來說,地緣政治風險當前已經浮現。但外界分析,晶片大戰,絶對不僅是台灣海峽兩岸的角逐,還與日本韓國等半導體大國相關。而美國的角色在這場晶片大戰中,是重中之重。2019年前任美國總統就開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等進行制裁,拜登上任後,進一步加碼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全力限制美國晶片技術進入中國公司。

美國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 )外交事務助理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接受台媒《今周刊》專訪時便稱,拜登政府10月初祭出新法令,限制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不得協助中國半導體廠製造或研發先進晶片,主要是要讓中國半導體科技失去在未來技術升級的空間。他分析,因為高階半導體晶片通常用在超級電腦或AI及軍事系統上,而北京在運算能力等技術上正急起直追美國,這正是白宮焦慮所在。因此,即便會傷到自己的半導體業者,美國仍要出盡辣招。

事實上,許多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資半導體大廠,著實受到美國禁令影響。

美國新禁令公布後四天,台股開盤日便暴跌近600點,是台股史上第七大跌幅。期間台積電(TSMC)股價曾一天內重挫8%。

徐秀蘭告訴BBC,目前為止環球晶圓在大陸昆山的工廠,員工幾乎都是中國籍,僅有個位數的主管是台灣籍,(美國禁令)影響不大。但她也強調環球晶圓有非常多長期的好客戶在大陸。「而且,我們政策一直就是不能歧視,沒有對來自哪裏的客戶特別排斥……不過,我們也是守法的公司,所以如果國際之間有一些特殊約定,那我們當然就必須要遵循。」

台灣知名半導體大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也向台媒解釋,這次美國禁令確實針對AI或超級電腦,目標是限制中國軍事發展,對於手機等消費性產業鏈影響不大,而力積電只做40奈米以上的成熟制程晶片,沒有受到美國影響,甚至未來美國會更依賴台灣的成熟制程代工。

不過,許多疑美派的分析仍未止息。

譬如,美國晶片法案列出的百億美金補助金額邀請半導體廠商到台投資。但有分析稱,數百億的補助,對於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台積電或三星等超級大廠根本不具吸引力。對這些大廠來說,去到勞工等成本高的美國蓋新廠,並非自願,甚至是來自美國的脅迫。近日,台灣財經評論員陳鳳馨便評論台積電恐怕成為第二個日本東芝,亦即被美國榨幹後甩掉。

回應赴美設廠決定,徐秀蘭向記者強調環球晶圓到美國設廠,絶對是理性計算過後的選擇。她解釋,公司這幾年受許多國家邀請,最後選擇美國有完全的自主性。她同意美國成本競爭力不及亞洲,「但本土需求很強。」

她強調,去美國設廠,除了考慮靠近客戶的因素,還因為有能源優勢,而且,美國很久沒有蓋新的晶圓大廠,急需新血加入。她強調,評估設廠時不僅考慮國家,還有州。

以德州而言,有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當地的電也比亞洲便宜很多。同時,加上當地人才支援(德州很多優秀的大學)最終在德州設廠拍板。「外界對環球晶圓去美設廠有很多誤解跟關心,但這裏面沒有什麼被強迫的問題。我們公司有完整的自主權跟很嚴謹評估,那邊最新的矽晶圓廠是20年前蓋的舊廠。德州我們也有過生產據點,我們對在該州經營半導體廠並不陌生,」她說。

至於晶片法案提供的補助,徐秀蘭說確切補助數字目前尚未得知,但強調晶片法案的補助只是去美國的理由之一。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發起與中國的競爭,並與盟國合縱連橫,這場「沒有煙硝」的戰爭中,身處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的徐秀蘭,未來必將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晶片戰爭》作者:美國仍低估台灣風險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9...47306.html

《晶片戰爭——全球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Chip War: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 作者米勒 (Chris Miller) 週三 (23 日) 受訪時表示,世界上幾乎所有最先進製程晶片都是在台灣製造的,美國政府仍低估台灣可能出現災難性後果的重大風險。

美國塔夫茨大學 (Tufts University) 國際歷史教授米勒 (Chris Miller) 週三表示,台灣製造全球 90% 的最先進製程晶片,若台灣晶片製造產能停擺,將波及個人電腦 (PC)、智慧型手機和資料中心,以及所有需要先進晶片的產品,這可能比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更可怕。

中國政府正試圖加大對台灣的壓力,推動台灣向北京屈服,米勒指出,中國政府以所謂的「非和平手段」威脅要完成統一的做法越來越令人擔憂,美國官員必須更加認真對待。

米勒稱,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隔離、佔領台灣的離島都是可能的選項,這些都將對國家安全和半導體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

米勒說,美國政府仍未就整個世界經濟對台灣晶片生產安全供應的依賴程度達成共識,台灣晶片產能停擺,世界任何地方將難以生產高階智慧型手機,而電腦產量估計將下滑一半,這絕對是毀滅性的影響。

再者,米勒呼籲美國政府須對先進電腦運算能力與軍事能力之間的關係考慮周全,確保美國軍事領先優勢。

以「矽谷之父」英特爾前總裁 Andy Grove、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和 AMD (AMD-US) 執行長蘇姿丰等半導體優秀人才為例,美國移民政策牽動美國半導體業創新發展歷史。

米勒提到,美國政府可以把所有錢都投入晶片發展,但仍需要最優秀的人才,美國在移民政策,吸引世界頂尖的人才做得非常好,而現在比以往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米勒還盛讚台積電 (TSM-US) 的創始人張忠謀是過去百年來最被低估的企業家。

他提到:「如果不是因為張忠謀具有效製造半導體方面的技能,以及他開拓新商業模式的能力,使得製造晶片具有成本效益,我們就不會擁有這麼多我們所依賴的技術。」
Reply
#15
美國違反世貿原則擾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中方嚴重關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40859

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24日至2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正式會議。會上,中國代表團對美國近期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中多項貿易歧視性和扭曲性補貼措施、美國擾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系列政策措施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發言,逐項揭批美方政策措施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違背國際法一般原則以及擾亂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具體方面,引起各方廣泛關注。

中方指出,美方的《通脹削減法案》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其中多達9項稅收優惠是以在美國本土或北美地區生產和銷售作為前提條件。中方強調,上述歧視性的規定涉嫌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基本原則,涉嫌構成世貿組織所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限制措施,並已經開始對相關行業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造成嚴重扭曲,引發各國政府和產業界高度關注。中方援引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期間接受採訪時所表達觀點,指出美方政策將引發「以鄰為壑」的補貼競賽,加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貿易摩擦風險,不利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中方敦促美方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取消該法案中歧視性和扭曲性的內容,切實履行二十國集團峇里島領導人峰會宣言關於貿易和氣候環境政策應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承諾。

中方的發言得到瑞士代表團的呼應。瑞方表示,貿易政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瑞士對美方相關法案中歧視其他成員同類產品的做法表示關注。瑞方強調,與貿易相關的環境政策必須是非歧視性的,並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針對美國近期出台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以及《晶片和科學法案》等擾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系列措施,中方指出,相關政策有違美方此前在產業補貼和出口管制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反映出美方在國際經貿規則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美方不僅自身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涉嫌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還通過實施「長臂管轄」強迫其他成員以違反世貿規則的方式來遵守美方的政策,這是將單邊主義做法推向極致,嚴重違反國際法中國家主權的基本原則,是典型的霸凌行徑和冷戰思維。中方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的專家觀點,指出美方措施恐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脫鈎斷鏈」,並給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造成嚴重破壞,損人不利己。

中方強調,貿易戰、科技戰以及人為「築牆」「脫鈎」沒有出路,這些違反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做法,將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國際貿易。中方反對將經濟、貿易和科技交流政治化和武器化,敦促美方保持言行一致,儘快糾正錯誤做法,共同維護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
Reply
#16
晶片大戰|華為為減外國依賴偷建中國供應鏈 外媒揭爛尾晶片廠死而復生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9...45936.html

[Image: 49812e20c7cd1749d00c736c7a647d2a]

晶片大戰|華為為減外國依賴偷建中國供應鏈 外媒揭爛尾晶片廠死而復生
近年美國加強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中國手機製造商巨擘華為更被美國列入出口黑名單。有外媒揭露,華為為減少對外國的依賴,正在建立的晶片供應鏈,更秘密在內地重啟四年前因美國制裁而荒棄的工廠。

爛尾晶片廠死而復生
《日經亞洲》報導指,位於泉州的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JHICC)因2018年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後就停止運營。有消息人士透露,該工廠在華為的工程師、採購和財務人員的幫助下,正在重新生產。

受制於美國的出口限令,華為如沒有美國政府的許可下,是不能夠購買海外的晶片,此舉令華為不得不依賴中國的供應商。華為甚至要自己設計晶片,並交由台灣或其他地方代工。但多次有消息傳出,華為有意自己落場去生產晶片。

報導稱,從北京到大本營深圳等大城市,華為秘密建造新的本土供應鏈,福建晉華只是其中一環。福建晉華最近告訴幾家供應商,希望在2年內將產能提高一倍。

與此同時,在福建晉華工廠的對面,晶片封裝公司渠梁電子正在建造第二座工廠,佔地有如20個足球場,目的是滿足同一位「大客戶」的需求,暗指對方就是華為。渠梁電子一位員工證實,「我們大部分的產品都是為華為生產,員工總數約2700人,現在正在建造工廠的二期工程。」

根據研究公司IDC的數據,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9年超過蘋果,全球排名第二,而蘋果排名第三,發展勢頭正大好。不過,在美國祭出晶片禁令後,華為的業績不斷下滑。華為在2021年的收入下跌28.6%至6368億元人民幣,智能手機出貨量更大幅下挫到全球第十位。

華為擬建造4000億人幣晶片供應鏈

因此,這不難想像華為心急於建造本土供應鏈,同時並符合國家「晶片夢」的發展大計。報導指,在中國政府幫助下,華為及合作夥伴正在北京、武漢、青島和深圳建設新的晶片生產和組裝網路,投資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華為此舉為取代海外的製造商和供應商,帶回華為用於電信基站、監控攝像頭和智能手機的關鍵晶片生產,並進軍汽車晶片業務。

根據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數據,在中美科技戰升溫之前,中國晶片公司在2018年滿足不到15%的當地市場需求,到了2021年,比例大幅上升至約24%。不過,大多數中國製晶片僅用於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
Reply
#17
2奈米晶片將讓台灣賺得全世界 須防中國挖角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43897

南華早報報導,2025年全球將僅有台積電能為消費性電子大廠量產2奈米晶片,台灣經濟無疑將從與西方的貿易獲取巨大利益。反觀中國,如果美國為首的出口管制繼續實施,中國將面臨長期挑戰,因為中國或許無法取得任何7奈米以下的先進晶片。

報導說,一些產業分析師預測,台灣半導體的進展如此快速,致使中國將研究方法,以便與依賴台灣的西方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分析師Ben Yeh說,「如果美國繼續管控高階晶片對中國的出口,中國將面臨長期挑戰,因為中國或許無法取得任何先進晶片」。

台積電已宣佈,將從2025年起量產2奈米晶片。半導體市場研究集團IDC副總裁莫拉萊斯(Mario Morales)說,蘋果或許是台積電2奈米晶片的第1個客戶,並將之用於MacBooks。

Ben Yeh指出,「不管地緣政治如何,先進晶片的需求通常來自關鍵客戶,比如一直與台積電維持強韌關係的蘋果」。莫拉萊斯預料美商高通以及台灣的聯發科,也將繼蘋果之後向台積電下單。

台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高級產業分析師鄭凱安說,「台積電量產2奈米晶片製程的實力,將有助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搶佔更多國際訂單」。台灣科技產業幾乎年年受惠於iPhone的生產。SEMI Taiwan數據顯示,光是今年,積體電路的產值料增15.6%至20%,該產業產值可望達1573億美元。

報導說,中國預料透過吸引人才、建立國際供應鏈聯盟,以及積極推展研發等方式,向台灣學習。中國企業目前欠缺生產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晶片的技術或資源,而台灣禁止先進晶片外包中國生產。分析師認為,中企預料挖角台灣頂尖人才,以利用台灣的人才庫縮短先進製程的學習曲線。

北京市場研究機構邁博瑞諮詢公司(Marbridge Consulting)董事總經理納特金(Mark Natkin)說,中國或許認知到需要一個離岸網絡,以跟上其他國家在先進晶片的開發步伐。他說,「面對如此規模與複雜的全球生態圈,尋求聯盟要比單打獨鬥更好」。
Reply
#18
14納米也不行了? 美媒:荷蘭擬配合美國限制對華出口晶片設備
https://www.hk01.com/article/844754

美媒12月7日引述消息稱,荷蘭可能配合美國,對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實施新管制。

根據彭博社,知情人士透露,荷蘭官員正計劃在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方面實施新管控,可能把其貿易規定與美國保持一致。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荷蘭限制措施的協議最快或在1月達成,目前正在談判,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荷蘭貿易部長施賴納馬赫(Liesje Schreinemacher)11月25日稱,荷蘭正與美國就荷蘭對中國出口半導體生產設備進行新限制談判。

在美國施壓下,荷蘭政府2018起一直未有允許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又稱:艾司摩爾)把其最先進的機器運往中國。

雖然阿斯麥的機器是歐洲製造且僅含很少美國零件,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11月3日稱,她期望包括荷蘭在內盟國遵循美國政策。

繼英偉達(Nvidia,又譯輝達)和超威半導體公司(AMD,又稱:超微)後,華府9月向泛林(Lam Research)、科磊(KLA)、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發出限制令,不得出口14納米以下晶片製造設備給中國公司。

中美角力|日本荷蘭據報加入美國陣營 限制對華出口晶片設備 中國擬向世貿申訴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16248.html

除了美國外,日本與荷蘭均是製造先進半導體晶片所需設備與技術的主要供應者。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日本和荷蘭原則上同意加入美國陣營,加強對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管制,並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宣佈至少部份採納美國於10月推出的大規模對華限制措施。

日本須克服國內企業反對
彭博又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國、日本與荷蘭三國聯盟,意味幾乎封鎖中國購買製造先進晶片設備的能力,也將削弱中國發展半導體技術的雄心壯志。

美國先前的禁令已限制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科磊(KLA)向中國供應設備,而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和荷蘭艾司摩爾(ASML)則是美國實施限制所需的另外兩間關鍵供應商。

早前已有報道指荷蘭官員計劃對中國實施新的出口限制;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最近幾周亦同意類似的限制措施,因為兩國希望採取一致的行動,惟日本必須克服國內企業的反對,因為這些企業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其中包括東京威力科創、Nikon、Canon及一些小企業。

中方批美泛化國安概念
另一方面,中國商務部周一發聲明表示,會將美國對華實施晶片等產品的出口管制措施,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認為這項禁令威脅到全球供應鏈穩定,而美國的國安理由令人懷疑。

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批評,美方近年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阻礙晶片等產品的正常國際貿易,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破壞國際經貿秩序,違反國際經貿規則,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損害全球和平發展利益,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

路透社:中國擬投放逾1萬億人民幣支援半導體產業
https://www.hk01.com/article/846676

路透社12月13日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國正制訂規模逾1萬億元人民幣的支援計劃,以支持半導體產業,報道指這是中方邁向晶片自給自足的重要一步,也是為了應對美國的打擊措施。

報道引述三名消息人士報道,北京計劃推出的計劃為五內的最大財政刺激計劃之一,主要會通過補貼和稅收減免來支持本土的半導體生產和研究活動。

計劃可能最早在2023年第一季度執行。大部份財政援助將用於補貼中國公司購買國內半導體設備,這些中國公司主要是半導體製造廠或晶圓廠,將能獲得20%的採購成本補貼。

中國擬斥資1萬億人民幣扶持芯片產業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3420429/%...?mtc=30003

[Image: 34555_1024.jpg]

中國據報正制定一項規模逾1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激勵計劃,以扶持國內芯片產業發展,並與美國競爭。該計劃將於末來5年內推出,最快會在明年首季。

路透社引述多名消息人士指,計劃主要以補貼、稅收抵免的形式實施,目的是促進國內芯片生產和研究活動,打造自給自足的芯片產業,對抗美國借技術設限遏制中國的意圖。大部分扶持資金將用於補貼企業採購國內芯片設備,百分比可達到20%,另還會加大對企業建設、擴建或現代化製造、組裝等方面的支持。

報道指,有關計劃之前從未披露。國新辦未回應路透的置評請求。
Reply
#19
Arm難獲英美許可 高端產品輸華無望 勢阻中國造芯發展?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2_001.html

[Image: bkn-20221214204952276-1214_00842_001_01p.jpg]

半導體產業仍是中美科技爭霸的最大戰場,近期美國更聯合荷蘭與日本封殺對中國的晶片設備出口,無所不用其極打壓中企自主研發晶片。最新消息指,晶片設計架構公司Arm幾乎已肯定無法獲得美國及英國的出口技術許可,故不能向中國供應高端技術產品。換言之,包括阿里巴巴(09988)等內地企業恐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晶片設計技術專利,勢必阻礙中國晶片甚至整體科技產業的發展。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日本軟銀集團旗下、總部位於英國的Arm在經過研究後,認為很難從美、英政府手上獲得Neoverse V系列技術架構平台對中國的出口許可,原因是性能太高。Arm主要產品是晶片設計的解決方案,即是為半導體公司提供「技術架構平台」軟件,幫助企業研發及設計晶片,其中Neoverse V處理器架構常用於包括數據中心晶片在內的研發,目前亞馬遜已經在最新的雲計算晶片中採用這一架構。

今年10月,美國實施了更嚴格的出口限制,阻止向中國出售「含有美國專利」、能用於製造先進晶片的設備及技術,當中,在美國設有分部的Arm亦受到新規影響。諮詢公司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中國高級副總裁兼科技政策主管Paul Triolo表示,根據美國的新規定,目前各關鍵晶片設計專利擁有者,都必須確定其技術是否適用出口限制。

美擬列36中企入實體清單

除此以外,據報美國計劃本周內把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6家中國企業納入「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供應商向這些企業供貨。在這之前,電訊及手機設備商華為、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00981)已經榜上有名。長江存儲主要生產動態記憶體(DRAM)及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是目前中國在相關領域最為先進的一家企業,過去亦曾多次傳出其將遭到美國的制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國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他國企業採取歧視的不公平做法,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這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行徑」。他再一次重申,美方破壞國際規則也將反噬自身,「最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ASML轟禁令無理 利益受損

美國的霸道行徑亦引起盟國企業的不滿。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行政總裁Peter Wennink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質疑,美國要求荷蘭加入對中國的晶片禁令並不合理。他表示,在美國施壓下,荷蘭政府早在2019年,就已禁止ASML出口最先進的光刻機到中國,雖然ASML為此「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但美國卻沒有承擔相應的代價。

他解釋指,因應上述禁令,ASML只有15%的收入來自中國,但一些美國晶片設備供應商在華收入佔比居然達到25至30%。換言之,美國的禁令在損害荷蘭企業的利益,自己卻借機自肥。荷蘭貿易部官員早前證實,正與美方舉行會談。據報美國希望把禁售範圍從生產先進製程晶片的極紫外光(EUV) 微影設備,擴大到次一級的深紫外光(DUV)設備。
Reply
#20
晶片大戰|美國與盟友加快封殺中國晶片發展 料亞洲這兩國成「最大贏家」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9...01712.html
[Image: 597d58dff0397a65855b752951850281]

晶片大戰|美國與盟友加快封殺中國晶片發展 料亞洲這兩國成「最大贏家」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再度升級,據指日本、荷蘭將站在美國的一邊,同意收緊對中國的晶片出口。在進一步的限制下,外國晶片企業或不得不從中國撤誰,分析料印度和越南將是最受惠的兩個國家

美國與盟友加快封殺中國晶片發展
10月初,美國商務部宣布擴大實施「外國直接產品規定(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美國的晶片公司出口先進人工智能計算及當代武器的重要技術的超級電腦晶片時,須獲得當局的批准;同時,華府亦有權禁止進口使用美國技術但在外國製造的晶片。在今次禁令,商務部更限制「美國人」支持中國最尖端晶片的開發或生產的能力,此舉令不少的中國的晶片公司得不到外企的技術支援

今月初,《彭博》指導指,在美方的遊說後,日本及荷蘭政府原則上同意,共同對中國半導體進行出口管制。當中,據指荷蘭將禁止向中國出售製造14納米或更先進晶片的設備,此舉將進一步打擊中國的「晶片夢」

印度及越南將受惠
在西方多番對中國施加晶片限制後,不少外國晶片企業難以在中國營運,料他們將加快搬離在中國生產線或在其他國家尋求新的供應鏈,有專家指,印度及越南將受惠。

畢馬威駐新加坡合夥人Walter Kuijpers向《CNBC》表示,企業看到分散供應鏈風險的優勢,最近的地緣政治發展,預計將加速這些早已實施的戰略。

東南亞被視為比韓國、台灣等晶片製造大國更具吸引力,因為該地區在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下,被認為是中立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技術政策實驗室主任Sarah Kreps說,「南韓和台灣無法偽裝自己,但越南、印度和新加坡等國家正在將自己定位為第三條道路,即兩個巨頭(中國及美國)之間的中立橋樑」

印度、越南計劃發展晶片產業
另一方面,印度及越南已有計劃發展晶片產業。

越南已投入數十億美元投資設立研究和教育中心,吸引主要晶片製造商入駐。南韓晶片巨頭三星已承諾在越南再投資33億美元,目標是在2023年7月生產晶片組件。

印度一直培育不少科技人才,且當地勞動力充足,勞工成本也較低。近期,印度政府推出100億美元的補助金,鼓勵外商在印度設晶圓廠,而印度最大集團塔塔(Tata Group)計劃在未來五年投資900億美元,生產「印度製造」晶片。

中國在半導體產業舉足輕重
《CNBC》引述專家指,目前中國在晶片製造上的競爭力,仍領先該區域經濟體,中國不只是該行業主要參與者,也是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國,特別是在成熟制程上。據估計,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佔全球半導體產能約16% ,領先美國,但落後於南韓和台灣

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國際關係研究員柳庸煜(Yongwook Ryu)就對越南和印度能露取代中國的地位不表樂觀。他指,越南和印度在晶片製造能力上相比起來沒有優勢,能夠以具有競爭力價格生產優質晶片的國家或是企業,才可能取代中國或是中國晶片製造商

報告指華為晶片恐用盡 美媒:或退出智能手機市場另闢戰線
https://www.hk01.com/article/852416

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在12月發表報告,指華為過去囤積的晶片庫存恐用盡,或被迫退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後,美媒《美國之音》12月30日指,華為已另闢新戰場,佈局5G雲服務和低碳能源等新業務,但美國恐也會繼續圍堵。

報道指,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指,華為已用清旗下海思半導體所設計的高階芯片。

報道引述電子產業分析師李成東指,華為智能手機業務受到嚴重影響,導致華為不得不作調整,「它會重新再調整整個的團隊結構,就尋找新的戰線,所以它佈局了很多的服務業,就是雲(服務),就是5G技術應用於不同場景,比方說,智能汽車、智能港口,去拓展這個新的機會。」

報道也指出,但李成東也認為,網絡通訊是美國關注的領域,因此在這個戰場上,美國不可能放棄對華為的打壓。

美國多次對華為祭出禁令或法案,美國參議院12月13日提出跨黨派法案,限制華為等中國5G供應商與美國銀行的交易,中國外交部對此表達反對,並稱會捍衛中國企業的利益。

[ 本帖最後由 陪瞓導師 於 2023-1-1 10:25 編輯 ]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