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英檔解密】英方曾擬就聯合聲明全港公投
#1
【英檔解密】英方曾擬就聯合聲明全港公投 惟憂中方反對最終放棄

持續逾半年的「反送中」運動,遇上《中英聯合聲明》簽署35周年,香港人由盛夏到嚴冬,整個2019年透過不同方法展示民意,要求北京政府回應「五大訴求」,但政權仍未回應香港人的聲音。根據英國最新解密的檔案,35年前的今日,當中英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香港人的聲音亦未被考慮,一方面固然有中方要求「不搞三腳凳」的說法,另一方面英方官員設法避免香港社會過份討論中英協議的內容。
相關新聞:回應讀者訴求!《蘋果》今日隨報再附送「2020抗爭月曆」

時間回到1984年3月,當時中英雙方尚未就香港問題達成共識,甚至仍未提出以「聯合聲明」形式公佈雙方最後的協定,但英方內部已經醞釀如何測試香港社會對於協議內容的反應。由於這份協議屬於「國際協議」,根據慣例,英方與中方達成初步協議前,必須交到國會辯論,才能正式簽署。
一旦提交國會辯論,議員必問的問題是「香港人是否同意相關協議」,這對英方官員而言相當頭痕。根據英國最新解密檔案,測試港人對於中英雙方協議的態度,政治上對英方相當不利(politically hazardous),皆因英方知道香港社會整體氣氛對北京抱有懷疑,不相信中共在1997年後會信守承諾,一旦香港人可以自由選擇,大部份港人一定選擇維持英治。
相關新聞:【元旦遊行】警圍捕後「嘆慢板」扣查市民 心臟不適男子逾3小時後才獲送院

因此檔案顯示英方當年思考的不是如何確實反映香港人的意願,更多的是如何防止中英初步達成的協議不要付諸東流。例如英國外交部香港司寇立夫(R. D. Clift)提交報告時表明,若然香港市民否決中英之間的協議,英方就會進退維谷,一方面又不能與中方合謀,將方案強加於香港人(forcing it upon an unwilling population),但若然英方將協議交還中方,要求加入更多有利港人的條款,爭取港人支持,又擔心被中方視為別有用心(bad faith)。
在擔心香港社會及中方官員反彈的情況下,英方相當保守地選擇不同測試民意的方法。根據檔案紀錄,外交部起初拋出的方法相當多,至少有「五大方法」去測試民意,當中包括現時政府經常使用的「諮詢委員意見」(opinion sounding),即透過諮詢行政局、立法局、區議會及街坊會等,間接地了解社會是否支持方案。第二種便是「公眾諮詢」,以綠皮書或白皮書形式,邀請公眾收集意見,最後由政府撰寫民情報告。
除了這兩種比較常見的民意收集方法,英國一度想到透過公投形式,讓全香港市民表決是否接受《中英聯合聲明》,亦考慮過用民調方式去收集民意。另外,英方曾經考慮參考其他殖民地解殖經驗,邀請海外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收集市民有關前途的意見。
不過,這三種方法很快已被排除,外交部官員在報告中表示,公投及大型民調必定會引來中方反對,所以完全不用考慮,而且認為相關民意調查一旦由港府拍板負責,就會被中方視為英國在背後鼓動民意(we were behind the move)。至於獨立委員會,雖則是英國國會最想要的做法,但英方一來怕被中方指摘是外部勢力介入香港事務,二來亦怕香港社會上一些少數派團體(vociferous minority groups)會主導整個討論,所以完全沒有考慮。
結果英方最後選擇「諮詢委員意見」及「公眾諮詢」,認為最能避免中方反彈(less provocative to the Chinese)。不過,英方報告亦相當坦白,承認兩種做法都有不足,如公眾諮詢「未必是可靠的方法,去得出一個清晰及有權威性的香港民意報告」(less credible as a means of gaining a clearer and authoritative picture of the views of the people of Hong Kong)。至於諮詢立法局等委員意見,英方亦明白,由於相關機構並非全面選舉或直選產生,能否代表民意成疑。即使兩者一併進行,仍會被批評缺乏代表性(it would still be open to the criticism that it was unrepresentative)。
由此可見 ,英方當年為讓國會盡快通過《聯合聲明》內容,整個諮詢過程大大減少香港人的參與,千方百計只顧及中方反應,而非香港人真正的想法,這種高度控制的諮詢方法下,犧牲的便是香港社會對於自己前途的一場討論及表態。
撰文:姚躍華(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研究員)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2/60438997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