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iBanker告白
#1
蔡東豪專欄:
iBanker告白——199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9/18243415


回想多事的1993年。這是鄧小平南巡後一年,內地經濟起飛,全世界開始認真了解中國的增長故事;這一年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168)在香港上市,內地企業在海外集資成為風氣,當時最活躍的投資概念是紅籌股;這一年我決定從加拿大回流香港。
我30歲未夠,累積幾年分析員經驗,感覺上我已學識了所有我需要在股票上學的東西,是時候大展拳腳,我要發圍。分析員夢想中的上一層樓,是iBanker(投資銀行家),我不想再做研究,我要做刁。全世界都想湧入內地,投資者認定內地是不可能輸錢的投資概念,包括凡事慢半拍的加拿大。我認為自己是一道完美的橋樑:對於加拿大人,我是「中國通」,對於內地人和香港人,我是「加拿大通」。「大言不慚」遇上「半桶水」,結果是摸頂入市。好彩「我」這手貨有人接。





加拿大中國通 決心回流

加拿大被視為美國「條 」,在大佬後面,跟出跟入。美國人看不起加拿大人懦弱,不敢企到前線,做事「葸葸縮縮」,但加拿大強項是懂得自嘲,自得其樂,開開心心過自己的生活。不過,這場內地風暴吹到寧靜的加拿大,連加拿大人也開始關心內地的投資機會。天時地利人和,是我出場的時候。
我回流決心大至辭了工才找機會。當時我在加拿大財經界薄有名氣,是公認最出色香港籍分析員,原因是只有我一個。加拿大幾間投行蠢蠢欲動,不停派人到內地探路,其中有些人我也認識,他們來到香港找我閒談,我樂意發表我對內地經濟前景的看法,這些加拿大iBanker覺得我好醒。
加拿大大型投行全是由銀行擁有,表面上最有資格做內地生意,是C記,因為C記的大股東是李首富。70年代C記已和李首富在香港成立一間合資財務公司,80年代中期C記和李首富在香港再聯手成立一間投行,叫CE記,有齊投行基本業務,包括企業融資、證券、直接投資等。C記想搞一些內地和加拿大跨境業務,理論上很容易,在CE記擺多一張枱便可以。
負責為C記打開內地市場,是森林先生,他四十出頭,哈佛MBA,十多年投行經驗,是C記正在上位的明日之星。森林先生性格沉實,思路清晰,做事正路,是我最敬重的iBanker之一。他今日仍在C記,職位升到好高,年報有介紹。在1993年,即使是加拿大表面上這麼熟悉內地的國家,外國人對內地的認識仍是非常貧乏。森林先生之所以被派負責內地業務,是在自願和非自願之間,過程兒戲。
話說某日,C記高層開會,討論怎樣進軍內地市場,你一言,我一語,大家好似好多意見,但意見偏向幼稚,所有人
頭。會議主持者是高層,他有點不耐煩,問究竟有冇人去過內地,只有一隻手舉起,森林先生說他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後曾到內地背包旅行。主持者一錘定音:「你最熟,你負責吧!」





為投行明星 做內地嚮導

森林先生本身負責事務已很多,他需要一個「真正熟悉」內地的嚮導,這個人不應該住在加拿大。森林先生遇到我,他認定我是理想嚮導,邀請我加入C記。請我的過程是我一生中最冗長的面試,在加拿大見了十幾人,然後一路等。
C記想在內地做生意,性質上有點敏感,因為C記理論上已有CE記,因此C記想搞中加業務,一定要跟CE記打招呼。這件事牽涉到C記跟李首富的關係,一定要循規蹈矩,眾高層信來信往一段時間。最後森林先生告訴我一切準備妥當,打開所有門口,所有人都被知會了,無人反對,只差最後一步,我須「見吓」CE記老闆。森林先生強調這不是面試,請我已下了決定,見吓面是禮貌而已,因為始終須「在CE記擺多一張枱」。事情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CE記當時在香港如日中天,負責為多間紅籌上市,CE記老闆是行中名人,也是李首富身邊主將,對於一個恨做iBanker的人,見他等如見明星。他問了我很多關於C記內地業務的可行性,他說話不多,只問不多評論,我知道這情況對面試者不利。我完全觸摸不到他在想甚麼,突然間他問了一個問題,差不多20年後回看,我的答案改變我一生。假如人生有多個轉捩點,這是我的其中一個。
他問:「咁你第日report畀邊個?」
這問題複雜至極點。各位想清楚當時情況,C記和李首富在香港已有一間合資投行CE記,CE記負責中港業務,對加拿大不熟悉。C記覺得需派一個熟悉加拿大的人在內地拓展業務,因此想請我,但C記不可能在香港另起爐灶,所有中港生意一定要經過CE記。因此,我的身份是由C記聘請,但在CE記上班的iBanker。CE記老闆當時的考慮是,呢條友在公司行來行去,究竟是人或是鬼?我是C記人抑或是CE人,這個關於忠誠的問題,CE記老闆覺得很重要。





見大老闆 破解身份危機

合資公司是獨立個體,管理層向股東組成的董事局負責,假如股東信不過管理層,或不滿管理層表現,可隨時換管理層。股東擺一個人到合資公司工作,管理層當然可被視為一種不必要的威脅。CE記總部在香港,管理層以香港人為主,理所當然地親近李首富。親近李首富是正路兼大好事,除了以李首富御用投行的身份外出兜生意,還真正攞到不少李首富系內的投行生意。不過這些是事後理性分析,我當時沒想得這麼透徹。
在電光火石之間,我不加思索地答:「我梗係report畀你。」
很多年後我跟CE記老闆提起這件事,他仍記得。這答案改變我的iBanker生涯,不但正式幫我入行,還為日後iBanker前途鋪路。CE記老闆的考慮是,假如我report給C記,我的身份即變得模糊,我隨時被視為線眼、探子抑或秘密內部審計員,他不可不聘請我,但可安排我坐在西伯利亞,與CE記主流業務隔絕。假如我report給CE記,CE記可視我為一分子,跟CE記同事一起工作。電光火石間,我沒想清楚,但我答對了。
CE記老闆一直「睇我」,直到我離開。他多年前退休,享受高爾夫球人生,我們仍有見面。我能夠融入CE記主流業務重要之處,是1994至1995年,內地經濟膨脹過熱,朱鎔基總理喝停,使出當時未聽過的一招,叫宏觀調控。內地經濟急煞停,加拿大投資者對內地投資心情大變,我負責這條「中加水」忽然乾塘。
森林先生和我仍不斷努力,四處跑生意,但難敵大環境,「中加水」無運行。生意做不成,不過我的表現吸引到CE記其他同事注意。CE記早已當我為自己人,當時企業融資部有空缺,是主管位置,CE記覺得我是合適人選,問我有否興趣過檔。我跟森林先生商量,他也覺得是一個難得機會,我正式調去企業融資部。一個自稱熟悉加拿大和內地的「半桶水」,招搖撞騙一段時間,一事無成,竟可出任一間有規模投行企業融資部主管。我弄不清楚因由,也沒興趣去弄清楚,既然有人話我「得」,我當然係「得」。
(四之一)

[ 本帖最後由 JanetBin 於 2013-4-30 17:38 編輯 ]
Reply
#2
蔡東豪專欄:
iBanker告白——模式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0/18244455


投行特點為非勞工密集,聘用人數不多,iBanker一是口密,一是善於吹噓,投行被描繪為神秘兼高尚的地方。投行也有人事、財務、電腦等部門,在投行這些部門工作,跟其他公司分別不大,因此,即使投行是高尚職業,也只是一小撮人的圍內玩意,跟主流社會疏離。我曾在投行工作,又做過投行客戶,認識很多iBanker,對投行經營模式有一定認識。我認為投行是一盤壞生意,有兩個原因:
一、固定成本重。投行的最重要資產,每日會返屋企,會犯錯,有情緒。企管人都知道,員工支出彈性低,市況不好時,寧願減其他支出,也不隨便裁員,因為裁員成本很大,包括金錢和士氣。特別是高薪iBanker,不少有擔保收入,辭退這些人需要大筆錢,要使大筆錢來慳錢,企管人大都不願意。
投行另一主要支出是租金。投行寫字樓一定位於金融地段,租金不菲,裝修設計一定落足本,這些支出在前期鎖定,沒調整空間。因此,投行是固定成本高、浮動成本低的生意,市況好時,收入足夠支付固定成本,之後的收入差不多全是純利,賺到笑。然而,市況壞時,投行縮皮空間細,只能望天打卦,希望市況盡快好轉。
二、沒有重複生意。做廠做得幾辛苦,也有翻單和長單,對將來有一定掌握。投行不管上個月做得多好,今個月1號生意變回零。投行收入大部份是佣金,事成有賞,不成的話可能得個吉。投行收入時有時冇,視乎市況,視乎運氣。





經濟起落支配生意

投行沒生財器具,唯一資產是人,限制做幾多生意也是人。市況好時,生意應接不暇,投行管理層心想是好天搵埋落雨柴,有得賺一定要賺到盡,會火速擴充團隊規模,出外請人。問題是,市好時所有投行都是這樣想,四出搶人,iBanker薪酬被搶高,投行注定買貴貨。假如市況持久地旺盛,買貴貨不是問題,貴買貴賣,但當市況逆轉,投行生意可一刻間消失,到時投行滿手貴貨。
投行生意性質時好時壞,而人是彈性低的資源,以長線眼光管理投行近乎不可能。投行總是在牛市中擴充,即是摸頂入市,因為要爭要搶,最後以最高價聘請二流iBanker(一流iBanker在牛市通常太忙,唔得閒見工),以及天價租辦公室安置新增員工。投資大師教導投資者,在滿地鮮血、其他人最恐慌時入市,因為這時候冇人爭,價格跌到最殘。在投行的現實世界,熊市時收入大跌,投行入不敷支,一定驚惶,反應是縮皮。牛市谷,熊市縮,是投行營運定律,所有人都知道這做法是錯,包括投行管理層,但由於投行生意跟經濟周期同步,沒法改變宿命。近年投行積極進軍資產管理業務,包括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出發點是創造有固定收入的業務,不用完全受經濟周期支配。





影響力大形象高貴

投行這盤生意難做,但大把人爭住做,因為投行擁有巨大影響力。投行最主要生意是為企業融資及進行例如併購的重組,iBanker接觸到企業最高層,牽涉龐大資金,表面看呼風喚雨。投行除擁有實質價值,也有虛榮價值。
甚麼是虛榮價值?富豪收購六星酒店或三星餐廳,除了經濟因素,還考慮到面子。雖然富豪一年可能只光顧幾次,但光顧時得到帝王式招待和在朋友前炫耀,也是一種價值。有些富豪覺得,有事發生時,例如公司受到敵意狙擊,最好有自己人幫手。投行是一盤很難做的生意,但一雞死總有一雞鳴。近年中資銀行爭相設立投行,就是不能忍受要依靠美國投行,被大摩、高盛等外資投行牽着走,一定要打造中國人的投行。
十幾年前,一群香港富豪便是感到應該有一間屬於香港人的投行,這間投行最後因風險管理失誤沒頂,之後未聽過富豪有意捲土重來。富豪是精明的,錯只犯一次。
昨日我提到20年前加入加拿大銀行C記,便是「投行等於壞生意」的例子。C記是加拿大最大商業銀行之一,全國有千幾間分行,業務是借貸、按揭等,年年賺錢,像印銀紙。可是,商業銀行業務不夠多姿多采,錢是賺到,但增長是每年10%左右,在投資者眼中,不夠sexy。因此,C記不忘大搞投行業務。
投行業務雷聲大、雨點小,經濟周期旺盛時,賺大錢,賺的錢試過比商業銀行還多,但淡市時輸錢,三幾年總有一次輸鑊甘,最大鑊曾經拖累C記見紅。我記得那個年代有人計過數,C記投行業務以十年計算,把盈利扣去虧損,得個零。C記業績全靠商業銀行,即是說,商業銀行猶如糟糠之妻,含辛茹苦,但男人賺到些少錢,總會身痕,在外面搞三搞四搞投行。





商銀投行明爭暗鬥

商業銀行是揼石仔生意,賺息差,或每宗交易賺三幾蚊手續費,集腋成裘。領導商業銀行的最重要管理質素是穩陣,不搞花臣。另一邊廂,投行表面風光,iBanker身光頸靚,永遠好似好忙,做緊一些很機密的事情,問題是,一間擁有商業和投資銀行的銀行,應該由誰領導?
這問題困擾C記多年,商業銀行和投行管理層水溝油,明爭暗鬥。有幾年集團CEO由商業銀行派系的人出任,管理層處處設關卡,限制投行自由度,iBanker集體跳槽;有幾年集團CEO由投行派系的人出任,投行如甩繩馬騮。C記每隔幾年轉CEO,都出現宮廷式鬥爭,傳媒也有報道,是員工茶餘飯後熱門話題。
C記經驗不獨特,擁有商業和投資銀行的銀行管理層,一定像鐘擺,某幾年由投行派系領軍,然後輸鑊甘,銀行痛定思痛,大刀闊斧削去投行業務,專注較沉悶但穩陣的業務。幾年後,銀行管理層寂寞難耐,擺去投行的一邊。去年瑞銀宣佈裁員一萬人,大幅收縮投行業務,便是鐘擺理論的真人版。我大膽預言,瑞銀三年內大搞投行,請回一萬人或更多。





管理錯配質素參差

投行管理層質素不會好,因為成本架構欠彈性,管理層手上兵器不多,沒前瞻,沒創新,大部份時間跟着大圍市況走。投行管理層大都由資深iBanker出任,心態是只有自己人才懂得管自己人。然而,做iBanker做得出色,不代表做CEO做得出色。管理一間公司,不管是甚麼性質,都需要專業才能,但這些才能與做刁出色,可能完全無關。投行高層清一色是資深iBanker,當中有些是被迫升上神枱,因為這些人在外面做刁,不夠小伙子爭,但勝在德高望重,投行不願意辭退這些老將,惟有委任他們出任管理層。在投行,升上management代表貶意。我好像沒聽過投行從外面聘請一名管理奇才出任CEO,管理錯配令投行模式難上加難。
投行生意模式差勁,業績受經濟周期支配,大上大落,管理層拿揑得不好的話,很多時應贏時贏不盡,應輸時跟大隊輸。不過,投行形象高貴,永遠吸引到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和富豪參與。以後有人對你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做」,你要答:有一個例外。(四之二)
Reply
#3
iBanker告白——技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2/18246534

分析員歲月,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公司有一位年長銷售員,跟年輕同事有點格格不入,他每朝早拿着《華爾街日報》,在電話讀報紙。我留意了一段時間,忍不住問另一位同事,老銷售員在做甚麼?同事答:「他讀報紙給他的客戶聽。」這件事對我日後影響很大,讀報紙永遠不是一門手藝,但我領略到創造價值是有很多方法。

客戶當然懂得自己看報紙,老銷售員讀報紙卻能製造另一種價值,可能他的聲線特別迷人,可能經過他點題撮要,報紙變得特別立體。基金經理出名沒耐性,多一句嫌多,竟肯聽人讀報紙,老銷售員肯定製造真材實料的價值。

每一個行業的重點是創造價值,價值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各行各業中,iBanker可能是最被人誤解的行業之一。不少有大志年輕人渴望成為iBanker,因為「型」,因為聽聞可搵好多錢。行外人對iBanker被捧,大都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專長是吹水。

不停講數 又呃又兇又

我做過公司管理層和iBanker,在欄杆兩邊活動過,對iBanker有一些看法。從外面看,iBanker身光頸靚,工作時間很長,經常飛來飛去,但這些人是真忙或是無事忙?iBanker不是專科,大學沒這科,也沒有公認專業資格,iBanker學歷背景不一定是財務或商業管理,不少iBanker是工程、英文系畢業。彷彿很多人都可以成為iBanker,實際上這行業人數不多,精英感覺甚強。我從iBanker技能看,這些人究竟叻乜?
一個團隊的成員,負責不同崗位,iBanker最高層次是「造雨人」(rainmaker),這些人打電話給上市公司CEO,人家會細心聆聽。「造雨人」大都是由內部晉升,除了人際關係出色,基本功也紮實。小部份是從外招兵,包括前任上市公司CEO、高官、高幹子弟等,看中這些人的電話簿。在iBanker團隊,「造雨人」數目很少,不大參與日常運作,最常見到這些人的時候,是搶生意過程和慶功宴。
除了「造雨人」,其他團隊成員全是需要日做夜做的iBanker。職位當然有分高低,但工作性質分別不大,都是負責做好每單刁。投行做的刁形形色色,其實幾十年來沒大變,可分為三大類:集資、併購、重組。iBanker的工作是跟住刁走,性質不是流水作業,因此,iBanker的核心技能是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管理一項由不同單位參與的工程,而不同單位擁有不同能力、目標、激勵來源;簡單說,是各懷鬼胎的一群人。做刁團隊除了iBanker,還包括客戶管理層、律師、核數師、其他專業人士等。另外,團隊須共同面對例如港交所(388)和證監會的監管機構。iBanker工作是在這一群人中周旋,同時要面對不受控制的因素,例如市場變化。
項目管理是執行一個有特定時間表的項目,需要的技能,最明顯是做事有條理和能夠同一時間做多過一件事,俗稱multi-tasking。另外,溝通能力也很重要。以上技能是基本要求,即是做到無獎,做不到要罰。我認為iBanker最重要技能,是講數能力,這代表iBanker最值錢的地方。

管理客戶情緒 做刁關鍵

點解iBanker要講數?因為世事不完美,總有不如意事出現,總有陰差陽錯,總有戇居錯誤。iBanker工作很多時感覺上似救火,救完這場小火,即要撲救另一場大火,救火過程中,牽涉不停講數。顧名思義,講數牽涉「講」和「數」。iBanker強項是憑說話能力,解釋做每一件事的邏輯,讓其他人跟着走;或傳神一點,用把口去呃、去兇、去
。另外也要懂得計數,向眾人曉以大義,一時少數服從多數,一時捨遠取近。
做刁中出現挫折,很大機會跟事件無關,通常是關於人,主要是尊嚴,或「啖氣」。一大群type A性格的人走在一起,火併場面必定有,iBanker責任是確保項目在大吵大鬧中,可以按時間表前進。假如iBanker本人是人為問題的出處,這單刁凶多吉少。
做刁團隊中最麻煩的單位,是客,即公司。公司心裏真正在想甚麼,專業人士未必知道,也可能沒必要知道。客和專業人士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水乳交融,可能是冷靜地公事公辦。客提出一些怪異要求,可能是純粹戇居,可能是有說不出的苦衷。除了維持團隊的隊形,iBanker做刁中最重要工作,是管理客的情緒。
是我出場的時候。項目管理技巧的基本,例如溝通、紀律、同一時間做多件事等,大部份項目經理都能掌握,分隔稱職和出色項目經理,重點技巧是看穿各單位所思所想,不單止是現在,還包括將來。項目經理的成功境界,是令團隊成員相信項目經理希望他們相信的事情。有點難明?即是說,由我告訴你,你其實是最想得到這些東西。你把口未必肯承認,因為你以為自己才最清楚想得到甚麼東西,但潛移默化,你最後把我說的東西據為己用。
上司給下屬處理一件事,指示並不具體,下屬沒多問,後來交出的功課,妥善處理上司的要求,包括上司沒說清楚的。這超越「話頭醒尾」,下屬彷彿能反轉過來complete上司的指示,上司是心知肚明的,這下屬自然有運行。全盛時期,我認為我具備這種「告訴別人他們其實最想得到甚麼」的能力。
十多年前,我任iBanker時代,負責一單大刁,是當年哄動的IPO。因緣際會,我竟然坐在這單刁的司機位置,這輛人頭湧湧的大巴,由我來駕駛。老實說,我從未做過這規模的刁,我全力發揮項目管理技巧,邊做邊學,最後順利完成。我做得好不好,見仁見智,客觀結果是,做完刁後,客習慣了我的存在,覺得有我好過冇我。上市後,客向我招手,我辭工加入這個客的公司,結束我的iBanker生涯,開始踏上企管路。





技能有限 工作壽命不長

iBanker核心技能猶如牧羊人,帶一群有性格、有獨立思考、有各自盤算、毫不純情的羊,走向一個目標。這些羊有各自步伐,牧羊人職責是要令這些羊同時間到達終點。我遇過的出色iBanker,是通才,周身刀,有些利,有些不利,他們懂得發揮自己長處,從容地掩飾自己的短處。iBanker的技能當然是EQ,是不卑不亢的一種,客的意見需重視,但客會看錯和做錯事,適當時侯iBanker不怕說:「這方面我比你熟,你依照我說的去做。」
一單刁由頭至尾,經歷一段時間,過程中做刁目的會變、人會變、市場環境會變,我認識的出色iBanker,欣然接受變的必然性。好景時不要去得太盡,不好景時不要太沮喪,希望在明天。iBanker最叻是「好女兩頭瞞」,壞消息未必要立即爆發給全世界知,所謂壞消息或者是見仁見智,再者,隨着時間過去,壞消息有可能變成好消息。
iBanker工作壽命不會很長,原因通常不是技能退化,而是令iBanker成功的技能,令他們看穿這些技能的局限性。做一單刁需兼顧的變數這麼多,分隔開成功和失敗,很多時是一些自己控制不到的東西。所謂技能,原來是這麼脆弱,是這麼虛無。iBanker工作性質表面上踏實,實際上賭博性跟日炒夜炒的交易員,分別可能不大。人年紀大了,渴望腳踏實地,不願活在變數中,iBanker做得不長久,我認為真正原因是,iBanker的技能讓他們看透自己的不足。

[ 本帖最後由 JanetBin 於 2013-5-2 16:13 編輯 ]
Reply
#4
iBanker告白——文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3/18247496


由投行轉做廠,我最不習慣的地方之一,是當我說一些「懶認真」東西的時候,同事會相信。例如開會談論公司未來一年計劃,談到「願景」,我以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例行公事,但做廠的同事會認真地用紙筆抄低。在投行,上司「願景」一出,全部同事細細聲說一個「X」字,然後繼續偷看電話。
做廠辭退員工,事前事後都會很小心,工業人浮於事,這員工日後就業機會如何,公司怎樣協助他度過難關,這些都是考慮。投行辭退員工,可冷血至發電郵,或在大庭廣眾宣佈,因為投行管理層眼中,投行工作是一項「食得鹹魚抵得渴」的交易,高薪背後是無情。這時候投行唯一考慮,是法律責任。提起投行文化,我想到以上這些事情。
有人可能認為,這篇文章標題有問題,投行根本沒文化可言。沒文化是異樣,或者投行文化是沒文化。無論如何,我認為投行文化是有趣課題。





自信心特強 公認寸寸貢

文化最基本單位應該是人,文化是經過人的行為累積而成。投行iBanker給人印象是「寸寸貢」。這印象有事實根據,投行聘用的人不是哈佛高材生,便是富豪個仔。這些人的共通點,是自信心特別強,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iBanker被人認為是「寸寸貢」,是因為這群人由出世開始,經過栽培和篩選,不是普通人,寸得起。
A型人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投行特別之處,是差不多所有iBanker都是A型人。團隊內有一、兩個A型人是一回事,團隊全是A型人,卻是另一回事。提起iBanker,大部份人即時聯想到的,是高薪。iBanker高薪是事實,我記得幾年前有人為高盛計算過,薪金加花紅除以人頭,即包括文員和茶水嬸嬸,人均年薪是500萬港元。我認為投行文化根源很大程度跟iBanker的高薪,有直接關係。首先,要了解投行為何願意付高薪予iBanker。我想到三個原因:一、投行資產就是人,平嘢冇好,優質資產不會便宜;二、投行奉行精英制,不聘請太多人,即使是高薪,這機會也只屬於小撮人;三、投行狂熱地相信能者居之精神(meritocracy),能者為投行帶來榮耀,付高薪予能者全無問題。
投行是能者集中地,能者居之文化推進至極端地步,例如富豪的兒子不稱職,但看在富豪面上,未必被炒,但發展前景始終受限制。之前我解釋投行炒人可以很抽離,就是因為這種「極端能者居之」文化,當iBanker被認為不能為投行賺取應有回報,被迫起身,在所有人眼中,是天經地義的事。iBanker之中有一句名言「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deal」──投行對iBanker的感情,止於iBanker做的最後一單刁。iBanker以前立下的汗馬功勞呢?答案是,投行早已付出高薪和花紅,已無虧欠。
在這種不確定氣氛中工作,iBanker被迫成為很現實的人,也解釋了iBanker聽到上司談「願景」,會送上「X」字。iBanker心知肚明,投行和員工的關係建基於短期利益上,人家付出高薪,當然有高要求,自己交不出貨,只能怨自己。相反,iBanker做出成績,要求的回報是直接和即時。在「寸寸貢」背後,iBanker知道自己這期可能很紅,但這種風光未必會持久,有風一定駛盡隽。





項目單單清 冇團隊精神

除了現實,iBanker不大相信團隊精神。投行工作性質是處理個別項目,單單清,不牽涉流水作業情況。這單刁跟這幾個同事合作,另一單刁跟另外幾個人埋班,所謂合作是合力做成這單刁,環境不利培養人際關係,遑論團隊精神。實際運作上,iBanker忙到癲,飛來飛去,有空閒時間也會多休息,或陪家人,同事之間少交往。另外,計花紅時,iBanker發現遊戲性質可能是「零和」,同事拿多一點,代表自己拿少一點,朋友和敵人之間界線變得模糊。
「極端能者居之」文化製造性格異常實際的iBanker,他們不信公司願景,獨自在兇險的森林行走,只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是優點,自信心是從相信自己建立起,iBanker工作上的鍛煉非常嚴格,自信和鍛煉形成良性循環,「寸寸貢」背後是一定程度的紮實基礎。Banker自視甚高,不接受冇料人在身邊,更不接受冇料人跟自己在同一口袋中分享花紅。
投行最多事情發生的時段,是年尾派花紅的時候。一群自認自己是最叻的人分贓,過程不會漂亮。iBanker一個強烈性格特徵,是高估自己。在iBanker心目中,自己對一單刁的貢獻,比任何人都大,因此分配花紅,自己的一份應最大。投行部門眾多,部門A賺錢,部門B蝕錢,拖累投行整體盈利,以及花紅。分贓不均是iBanker離職的最大原因,在部門A的iBanker計算中,自己為投行過去一段時間賺了錢,但投行在其他地方戇居蝕了錢,冇理由影響自己收入,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





年尾分花紅 常高估自己

這是危險時刻,iBanker習慣了「極端能者居之」文化,付出半斤,應取回不多不少的八両,一旦發現這交易出現不公,反應可以很大。這情況危險,因為iBanker可能計錯數,高估了自己的貢獻,或低估了投行的影響力。iBanker轉工後,才會體會到所謂自己的功勞,是有賴以前投行的團隊,是有賴以前投行的市場地位,自己的貢獻是有限。最殘酷的是,iBanker以為有深厚關係的行內朋友,原來關係止於自己能否帶來新刁。
我認為iBanker歷練應包括犯一、兩次高估自己的錯誤,有些事情未試過,就是沒法感受到。我甚至認為出色iBanker轉過起碼兩、三次工,他們在不同環境中生存過,有不同機會去認識自己的能力範圍,這種體驗沒法代替。
十多年前,我選擇離開iBanker行列,原因不是分贓不均,相反,臨走前完成一單大刁,我收到生平以來最大花紅,我離開是因為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外行人覺得iBanker專長吹水,其實有事實根據。iBanker知識基礎廣而不深,天下任何事,談15分鐘頭頭是道,15分鐘過外便露底。其他行業的人,知識基礎卻是深而不廣,在這些人眼中,iBanker吹水唔抹嘴。
離開的決定可能夾雜着很多原因,不過有一個人的影響至為重要,他是長江基建(1038)董事總經理甘慶林。他是我見過最注重流程的人,事無大小,他都要知道一件事的由來。有些人覺得他過分注重細節,但我卻欣賞這種right for the right reasons的尋真作風。欣賞甘生是acquired taste,每次心裏詛咒甘生又令我冇得放工,細心一想,這角度我真的沒考慮過。離開那一刻,我想近距離觀察甘生的尋深加尋真。
我相信我已不可能重回投行工作。我是動物園的獅子,已失去了在森林求生的本能。投行文化是好抑或不好,我思考過,答案是說不定。我曾經以為iBanker工作是一個「生活周期」的問題,在年輕好勝階段,是一個不錯的高壓競技場,考驗自己真材實料,但隨着年紀長大,性格被人生經歷雕磨至平滑,需要一個較穩定的環境。然而,我認識不少資深iBanker樂此不疲,擁有豐富人生和快樂家庭,全無倦意。或者iBanker生涯始終是因人而異,我做不到,是自己的問題。無論如何,我滿意自己iBanker生涯這一頁,學到的一生受用,但現在我甘於做動物園的獅子。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