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文史】你不了解的曹操 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1
文史】你不了解的曹操 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作者:劉曉

[Image: 640px-Long_Corridor-%E6%9B%B9%E6%93%8D%E...00x278.jpg]

頤和園長廊彩繪:曹操賦詩(Shizhao/維基百科)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03-25 7:11 PM 標籤: 三國, 文史, 曹操, 樂府詩, 遊仙詩, 魏武
回眸耀眼奪目的中國文學史,不能不提到歷朝歷代文人所喜好的詩歌,而兩千多年來詩壇更是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中有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有的詞旨清捷,怨深文綺;有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的奔放瀟灑,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細緻入微⋯⋯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不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負,而且其刀筆合一,在眾多的詩歌大家中,別有一番風骨。


這位詩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無疑,曹操首先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且善於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並在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步統一併實際統治了中國北方。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從藝術形式上說,曹操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辭,他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史家說他「御軍卅餘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所謂「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諸言」,因此從內容上看,曹操的詩作或抒發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濟世安民、統一國家的雄心和抱負,或反映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或傳遞了其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之情。

◎抒發政治理想。曹操有兩首詩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關山》。詩中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從「人為貴」入筆,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並且強調「儉為共德」,才能廢止奢靡之風。在這基礎上,曹操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願望。

另一首是《對酒》,詩中描述了一個太平的環境裡人們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曹操看來,沒有官吏上門催租、政治清明、監獄空虛、路不拾遺、老有所養且以壽終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而曹操正是願意為了這樣的政治理想而不斷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壯志。曹操詩作的一大特點是善於直抒胸臆,直陳其事。他在《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三首代表作中,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兩首詩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強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其英雄氣魄令人慨歎。《觀滄海》中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藉由描繪大海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頗有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再如《龜雖壽》透過神龜、騰蛇的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卻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說,雖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顆勃勃的雄心永不會消沉,對宏偉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而《短歌行》則作於曹操平定北方後,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之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伊始便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這大概是因為業已54歲的曹操感到年事漸高,時日見淺,但統一大業卻仍舊未完成。為此,他求賢若渴。詩中表達道: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則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

曹操那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政治家的寬廣胸襟,以及渴望「天下歸心」的宏大志願和信心,無不從此詩中傳遞,而這樣意境廣闊、大氣的詩歌,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誦出來。

◎反映現實社會。曹操寫的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百姓疾苦的詩篇讀來也讓人心有慼慼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寫於曹操討伐謀逆的董卓時。詩歌描寫了戰爭帶來的危害:「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傳遞的是曹操對陷於苦難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寫於曹操征討袁紹之甥高幹時,描寫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將士產生了「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思欲一東歸」的思鄉情。曹操的現實描摹讓人猶身臨其境,可感卻不可言說。

《卻東西門行》則描寫了久戍在外的將士們懷鄉思歸之情。詩風與《苦寒行》接近。詩歌悲涼中不顯得過於柔綿,反而迴盪著剛健爽朗之氣。

[Image: yunwuzhongsimiao-450x345.jpg]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網路圖片)


◎遊仙詩。曹操的詩作中有一些是遊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詩歌創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屬於晚年之作。這表明晚年的曹操對於另一世界的探求。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如《氣出唱》三首就描寫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懷統一華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於是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思想崑崙居」,「志意在蓬萊」,來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此外,曹操的詩歌中還有讚揚周文王事殷、齊桓晉文框扶周室事跡,以及歷史上的賢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藉此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忠義之心。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取代漢室稱帝。

對當世和後世影響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而曹操繼承了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尤其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寫,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對建安文學形成慷慨悲涼的特質、對建安風骨的形成,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僅定下了基調,也是開創者。不少建安詩人緊隨曹操身後,創作了不少優秀詩作。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並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此外在語言風格上,曹操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是「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詩,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會生活後,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

歷代文學家對曹操詩歌也多有評論,如南朝鍾嶸《詩品》中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熬陶孫《詩評》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中道:「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

而千百年後,當我們再讀曹操的「梗慨而多氣」的詩作時,我們的心靈依然受到震盪。遙想當年,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責任編輯:張憲義
Reply
#2
http://www.le.com/ptv/vplay/23465538.html#vid=23465538
Reply
#3
【文史】你不瞭解的曹操 才兼樂舞超世之傑[size=15px]劉曉[/size]
[img=600,400]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6/03/1603261749042737-600x400.jpg[/img][size=13px]
曹操橫槊賦詩圖,展現他文武全才。(網絡圖片)




[float=right]更新: 2016-03-27 5:53 AM 標籤: 三國, 建安, 文姬歸漢, 曹操, 銅雀台, 魏武[/float]
[/size][/font][/float]
[size=16px]「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是《三國誌》對魏武曹操的評價。作為「超世之傑」的曹操不僅是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善弈圍棋的博學之士,其書法造詣十分深厚,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size]

[float=left][size=16px]

[/size][/float]
不僅自身才兼文武,曹操還悉心蒐羅人才,使漢末因戰亂進入低谷的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在建安時期走向全面復甦,發展,並在魏晉時期走向繁榮,其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size=16px]能歌善舞 音樂才華非等閒[/size]
[size=16px]《魏書》中說曹操:「……是以韌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其中「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說的正是他傑出的文學和藝術才能,大意是他每次登高一定賦詩,而所作的新樂府詩,用樂器配上旋律,都成了美妙的樂章。[/size]
[size=16px]曹操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且感情充沛,真摯感人,別開新境。在被譜上曲調後,亦是朗朗上口,因此傳唱的速度極快,文人、軍士、歌妓都十分喜歡。[/size]
[size=16px]古代的樂府詩是可以吟可以唱的。如果說以往的樂府詩大多是採集於民間,那麼從曹操開始,則是有意識的大量創作,以此來表達心志,傳遞對現實的描摹。[/size]
[size=16px]曹操不僅能創作,還能歌善舞。《宋書•樂志》上說:「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漢世,無弦節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但歌」相當於今天的「清唱」,也就是說,曹操喜歡一人領唱,三人和唱的方式;史載,他亦喜歡一人吹管、一人彈弦,一人打節拍,同時主唱的演唱方式。[/size]
[size=16px]公元205年,曹操率軍在南皮攻打袁紹之子袁譚。戰爭取得勝利後,曹操高興之餘,即興作軍樂《鼓吹曲》,還情不自禁在馬上起舞。[/size]
[size=16px]公元207年,曹操在戰勝烏桓手下一部時,在馬上跳起了「馬抃舞」,「抃」是鼓掌的意思。「馬抃舞」也許是一種舞蹈的名字,也許只是指在馬上舞蹈,但其傳遞的是非常快樂的心情。[/size]
[size=16px]對於曹操的音樂才華,世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其《博物誌》中稱,「桓譚、蔡邕善音樂……太祖皆與埒能」。桓譚、蔡邕是東漢末年非常有名的音樂家,桓譚「好音律,善鼓琴」,蔡邕「妙操音律,善鼓琴」,曹操能與此二人相提並論,亦絕非等閒之輩。[/size]
[size=16px]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佐證曹操的音樂造詣。據《晋书·志第六·律历上》,曹操任命「絲竹八音,無所不能」的音樂奇才杜夔做雅雅樂郎中。當時有一個鑄鍾(註:「鍾」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工人柴玉,心靈手巧,所鑄之鍾多為達官貴人所喜愛。[/size]
[size=16px]一次,杜夔令他鑄鍾,但完成後覺得他鑄的鍾「聲均清濁多不如法」,多次令他重鑄,柴玉反說杜夔是任意而行,拒不照辦。誰都不願讓步的他們都到曹操那兒告狀,曹操經過反覆試聽,確定是柴玉妄作,就打發他去餵馬去了。[/size]
[size=16px]蒐羅人才 復先代古樂[/size]
[size=16px]曹操喜愛音樂,更重視音樂人才的蒐羅,並為他們提供平台創製雅樂,演奏音律。像阮瑀、禰衡、杜夔等均受到曹操禮遇。[/size]
[size=16px]《晉書•樂志上》說,「漢自東京大亂,絕無金石之樂,樂章亡缺,不可復知」。到了魏武帝曹操時,得到了漢朝的雅樂郎河南杜夔,能識古樂的製作方法,於是任命他做「軍謀祭酒」(註:官名),「使創定雅樂」。當時還有「散騎侍郎鄧靜、尹商善訓雅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曉知先代諸舞」,這些音樂人才都由杜夔總領。杜夔對於因長期戰亂而散失的古樂的發掘整理作出了一定的貢獻。[/size]
[size=16px]此外,曹植在《鞞(bǐng)舞歌序》中說:「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鞞舞》,遭亂西隨段煨。先帝聞其舊伎,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無疑,沒有曹操的慧眼,李堅是沒有機會改作新歌的。[/size]
[size=16px]特別能體現曹操對人才的渴求的還需提及兩件事,一件是他四次派人去阮家求阮瑀出仕,一件是贖蔡文姬歸漢。[/size]
[size=16px]◎智求阮瑀。阮瑀是蔡邕的學生,他在後者的教導下,鑽研經典,學習書法及音律,各方面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此被蔡邕稱為「奇人」。[/size]
[size=16px]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阮瑀看透世事,遂隱居山中。曹操聽說了他的大名後,三次派人去阮家求阮瑀入朝做官,共創大業,但三次被其拒絕。求賢若渴的曹操第四次派人來請阮瑀,並放火燒山,逼迫阮瑀下山。阮瑀無處可藏,只得來見曹操。[/size]
[size=16px]當時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場面宏大,客人眾多,自然也有樂隊演奏。曹操於是讓阮瑀到樂隊中,彈琴助興。感念曹操求賢之心,阮瑀欣然答應。阮瑀於是撫琴彈奏。因他琴技嫻熟,精通音律,彈奏起來,琴聲變化,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悠揚加沉雄,令賓客大為驚喜,掌聲不斷,歡聲不斷。[/size]
[size=16px]在演奏間歇中,阮瑀站起來,大聲念道:「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容。恩義苟敷暢,他人焉能亂。」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之心。曹操甚為驚喜,隨即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官,也就是曹操的機要秘書。[/size]
[size=16px]◎文姬歸漢。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兒。史載,蔡邕是東漢末年的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鼓琴等。而曹操16歲時正是拜其為師,在經史、音律、辭賦、為人處世等方面深受教益,其內心對蔡邕也是心懷感激。[/size]
[size=16px]作為蔡邕的女兒,在父親的熏陶下,蔡文姬自幼博學多才,且善於言辭,並精通音樂,可以說是「才氣英英」。父親去世後,蔡文姬隨著老百姓四處流亡。北方的匈奴趁亂南下,搶奪財物,擄掠百姓。蔡文姬因為年輕貌美,被匈奴兵擄走,並被迫嫁給了南匈奴的首領左賢王,還生下了兩個孩子。[/size]
[size=16px]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後,曹操統一了北方,聽說文姬在匈奴,曹操便遣派使者前往南匈奴,以金璧贖文姬歸漢。文姬一方面因可以回歸故里而喜,但另一方面又因要離開丈夫及兒子而悲傷難過,於是創作了可以吟唱的《胡笳十八拍》,該古琴曲共十八章,流傳至今。[/size]
[size=16px]回歸漢地後,曹操將蔡文姬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董祀待文姬也非常好。喜愛書籍的曹操曾問蔡文姬,家中的藏書是否還保存時,文姬說其父生前藏書有四千多卷,但因為戰亂,已無一留存,但她還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大喜過望,便要派十個人到其家將所記的文章寫下來,文姬以男女授受不親予以拒絕,但表示自己可以默寫下來。後來,文姬果然將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交給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size]
[size=16px]無疑,曹操將蔡文姬接回漢地,對保存漢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歷史上「文姬歸漢」一直為世人稱頌。[/size]
[size=16px][img=600,361]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6/03/1603261740212737-600x361.jpg[/img][/size]
[size=16px]蘇州桃花塢年畫:曹操大宴銅雀台。(維基共享資源)[/size]
[size=16px]銅雀台傳揚音樂歌舞[/size]
[size=16px]曹操平定袁紹後,在鄴城(註: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都,夜居時,見到城的東北角有奇光發出,命人查探,挖出了銅雀。在中國古代,銅雀極富祥瑞之氣,是堯舜的象徵。曹操對此感到很高興,就叫兒子曹植負責在漳河畔督建銅雀台,以紀念此事。[/size]
[size=16px]銅雀台,高十丈,分三台,有屋一百二十間,還有三間專門用來儲藏冰塊的冰窖。兩邊台名為一名金鳳,一名玉龍,各相距六十步遠(相當於現在的八十米),中間各架飛橋相連,既獨立又可相呼應,合稱「鄴中三台」。銅雀台不僅規模宏大,工程也堪稱精細,殿中的樑柱皆用鉛丹混以胡桃油塗刷,「遇火不滲,淋雨即乾」,宮頂瓦礫則是用密度極高的澄泥燒製,「久儲水而不透」。由於三台奇高,鄴城風物盡為所觀。[/size]
[size=16px]銅雀台建成後,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命文官寫詩賦助興。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寫的《登台賦序》贏得滿堂叫好,而曹植的《銅雀台賦》更是成為傳世經典。[/size]
[size=16px]曹植的《銅雀台賦》描寫銅雀台「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站在上邊,可以「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並由此讚頌曹操「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曹操聽後大為讚賞,為了勉勵他,封其為平原侯。[/size]
[size=16px]規模如此宏大的銅雀台又是做甚麼用的呢?當然成為了鄴下文人聚會、遊玩、賦詩、唱和、歌、舞、鼓樂、書法、繪畫、下棋等的中心。史料上說,台上各廳室不僅安置有筆墨紙硯,還有鼓樂聲伎等,而曹操也常在這裡上演歌舞「文戲」和「武戲」。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一個文化交流中心。[/size]
[size=16px]正是在曹操的大力提倡下,建安文士層出不窮,除了曹丕、曹植,還有王粲、劉楨、陳琳、徐幹、應暘、阮瑀、楊修、路粹、邯鄲淳、吳質、丁儀、丁異、蔣濟、王像、潘勖、衛覬等百數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曹操則當仁不讓成為一代領袖。而因戰亂走入低谷的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等,得到了全面發展,並走向繁榮。[/size]
[size=16px]因而南朝王僧虔在《宋書•樂志》中說:「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size]
[size=16px][img=600,303]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6/03/1603261740312737-600x303.jpg[/img][/size]
[size=16px]河北省保定市涿洲影視城仿三國時期曹操所築的銅雀台而建。(網路圖片)[/size]
[size=16px]聽歌觀舞 癡愛音樂[/size]
[size=16px]曹操非常喜愛音樂,有時歌舞「以日達夕」,其癡迷到至死也不忘。據《三國誌》及裴松之等所作的註解記載:公元 220年1月,曹操從漢中回到洛陽,因連續作戰,鞍馬勞頓、心力交瘁,終不堪重負,一病不起;臨終前下《遺令》說:「……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帳,朝哺上脯耩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伎樂(指歌舞)。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遺令》中曹操念念不忘「聽歌、觀舞」。[/size]
[size=16px]雄逸絕倫之書法[/size]
[size=16px]在歷代書法大家中,曹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張華在《博物誌》中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南朝的書法評論家梁瘐肩在其《書品》中,將曹操的書法列入中中之品。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玉灌稱曹操的書法作品為「妙品」。世人謂其作品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璨」、「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size]
[size=16px]史載,曹操時常與當時出名的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韋誕等人切磋書藝。他還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細細揣摩、欣賞;有時夜間睡不著,也起來慢慢品味、琢磨。大概正是因為對梁鵠的推崇,魏宮的牌匾都是梁鵠所寫。[/size]
[size=16px]晉代陸雲給陸機的信中說「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由此可知,曹操對書法是何等的熱愛。不過,善書的曹操流傳於世的墨跡卻很少。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說,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凜凜有生氣、正書的「湧月台」三字。目前,留存於世的只有兩個字了,即曹操在征漢中時,寫在石門南褒河一塊大石上的「袞雪」二字,現已遷入漢中博物館內。從書法藝術上來評判,「袞」字一撇一捺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則有靜態質感。[/size]
[img=600,132]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6/03/1603262240292737-600x132.jpg[/img]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指著河水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圖為原藏於漢中博物館的曹操手書「袞雪」隸書。(網絡圖片)[size=16px]建安餘音 幸有曹公[/size]
[size=16px]三國時期不僅演繹了何為「忠義」,更是個群星閃耀的時代,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諸葛孔明,風流倜儻的周公瑾,俠肝義膽的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仁德之君劉玄德……還有著「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曹孟德。且不說政治、軍事、文學上其對後世的影響,單從音樂領域,就可以得出無論是曹操自身還是對整個音樂界,曹操的音樂才華和音律貢獻都是相當突出的結論。[/size]
[size=16px]一方面,因為曹操精通音律,是以可以去偽存真,求同存異,正確引導了後世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面,他通過廣徵人才,將流失的古代雅樂逐漸恢復,同時鼓勵更多人加入到各方面的創作中,成為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今人有幸得聞建安餘音,得品建安風骨,當有此言:當年幸有曹公!#[/size]
[size=16px]責任編輯:張憲義[/size]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