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民主才能克服“週期率”
2007/10/03, 週三
這是1945年7月,延安的一間窯洞裏的一段對話。
在當時被視為中國希望的延安參觀了一段時間後,68歲的黃炎培直言相問:“我生六十餘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於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
52歲的毛澤東肅然相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共歷史上,這段對話被稱為“窯洞對”。
因為深受毛澤東此話和延安新氣象的感動,黃炎培回到重慶後,出版了《延安歸來》一書,並得到廣泛歡迎。毛澤東的承諾,通過印刷的形式得到了記錄,也鼓舞了一代人。而中共也不出意外地最後贏得了整個中國的執政權。從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為跳出週期律進行了各種重大實踐和理論建設。胡錦濤成為執政黨總書記之後,加強執政黨的執政能力,上升到關係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係執政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被認為是再戰興亡週期律的重大努力。
走出週期率的根基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寧可對中國封建王朝的週期率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封建王朝周而復始的興起和覆滅,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統治者如何對待農民是一個重要問題。而其次,吏治的腐敗是歷史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
寧可認為,歷代統治者對待農民,對待吏治,所崇奉的一個基本思想是“民本”思想,“民為邦本”,國家基礎在於老百姓。“民為邦本”很重要,但各級官吏不是人民的公僕,而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是父母官,對待人民要“牧民”,讓他們吃好飯,不要打架,像放牧牛羊一樣。“牧民”這種態度在古代是一種很進步的思想,但是現在看就不夠了,局限也在這裏。
就是這一點差異和中國社會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本質,使中國出現了王朝的反復更替。在中國這個大國執政,管理層級必多。省州府縣鄉村,層層官吏成為地方的實際掌控者,人數眾多的官吏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最高統治者的意圖,反而代表個人利益居多。歷朝歷代,一旦政局穩定,中央政府派出的地方官就會成為地方貴族,魚肉鄉里,中飽私囊的占大多數。因為他們不必為政權的更迭付出代價,但卻可以在執政地方時利用權力而成為富豪。一旦地方官和本地豪強沆瀣一氣,魚肉鄉里的時候,政權更迭的週期律就開始起作用了。底層百姓在這些人的盤剝下變成赤貧階層,走投無路之時或者上山為匪,或下海為盜。而一旦這些匪盜聚合,就可能成為顛覆政權的力量。毛澤東和他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經奮鬥,以馬列主義為自己的信仰,希望建立一個走出中國歷史上空週期律陰影的政權。
建國之後,中國政府一直以人民政府為律,官員也一直以人民公僕為稱謂。為了保持這種承諾,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政治運動,清理官員的政治思想,甚至最後到了“文化革命”這樣的程度。
不僅如此,在建國之後,中國更是有了一個建設新社會的根本基礎,那就是工業化和產業化,有了大批的產業工人和工業化基礎,是中國走出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的王朝週期率的經濟根基。傳統封建王朝發生週期率的基礎,在於土地的高度兼併。而工業化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財富分配完全依靠土地的基本格局。工業化生產以及更進一步的智慧產業,使得社會財富的分配出現了高度多元化的格局,土地、財富、智慧、資本、勞動都成為分配的要素。
不可諱言的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建立在整個農業高度付出的基礎上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以政府建立強制性的商品價格為核心,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為基礎,中國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工業體系——雖然這個體系是建立在國有制度之上,因而使得整個體系效率非常緩慢,自身的進化能力不足,但是在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的主導下,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在低福利水平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均衡。
而在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傳統的計劃經濟中對農產品價格的束縛和土地使用功能的束縛被打破之後,農民從農產品價格和鄉村工業兩個發展方向上首先取得了財富。整個中國農村一改計劃經濟下的破敗,一時間成為中國經濟中活力四射的區域,工業下鄉成為一種趨勢。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中,具有深厚文明基礎的中國更是以與世界同步的速度發展著自己的後現代工業。
所有這些,都深刻動搖著中國傳統政權週期率的基礎,使得現代文明的政權在中國的實現成為可能。如果說週期率是中國文明中一個巨大的摧毀性因素,使得中國文明在5000年來雖有進步但總是原地徘徊的話,那麼現在,中國文明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崛起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共識了。
未解除的陰影
在經濟高度發展,現代文明之風勁吹的同時,中國社會也同時顯示出其自身極其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到了當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一面,如社會中總體的低誠信度、政府官員中的貴族化傾向、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再次聚焦,使得中國改革開放歷經30年的高度經濟發展之後,其結構性矛盾開始成為受人關注的一面。在整個社會圖景中,矛盾集中表現在一代先富人群與現在已經逐步積累的在改革中利益受害人群如何均衡的問題。而其直接表現,就在於未來數十年中如何平衡分配中國改革開放後累積起來的巨大財富。
由於整個中國經濟在財富創造過程中對資本、政府許可和生產要素的渴求,手中掌握這三類要素的人群手中的選擇權越來越多,而不握有這些要素的人群,儘管可能成為生產力的推動者,卻在博弈中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中國整個的人口資源比劣勢使得人民無法輕易通過對資源的佔有而獲得生存條件,因此一個嚴峻的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如何分配社會財富,將會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社會穩定。
事實上,在共和國建國後的歷史中,中國農村的社會穩定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週期律的問題。深刻地反映過中國農村在建國後歷史的《黃河邊上的中國》一書作者曹錦清認為,雖然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一個現代國家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由於財富分配的不均衡而造成的社會動盪,進而使文明發展受阻的可能性在中國還在相當程度上存在。把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農村的他認為,這種動盪的核心就在於農村。在中共歷史上,由早期土地革命時黨是貧苦農民的代言人,農村的黨群關係是魚水關係,到70年代中國農村的黨群是油水關係,到90年代後期,由於國家稅賦和農村財富分配問題,基層政權與農民的關係緊張到勢如水火,衝突頻頻發生;再到本屆政府執政後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得農村基層關係得到緩和。事實上,社會矛盾所體現的週期率已經在中國農村得到了一輪反應。但是由於土地對人口的要素約束,中國的農村問題還將在長期內存在。曹錦清總結社會科學界對中國農村問題的共識,認為學術界的主流看法是中國的農村問題要得到解決,必須是工商業大量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達到相當水平之後才可能出現。
但與此同時,作為解決中國問題另一根基的城市,同樣也面臨著由於流動人口激增而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如果說農村人口尚有土地作為最後的保障的話,那麼城市之間流動人口(包括城市下崗職工和自由擇業的中低層白領)和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由於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問題,一旦生活無著將會更為絕望。而這種隨著改革開放而出現的人群隨著時間的延長將很快進入老年,其生活基本保障的來源——體力和智力都將下降,因此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將更進一步嚴峻,同樣也可能在城市造成影響社會穩定的動盪因素。
另一個方向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面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全球之所未見的。它包括知識、財富和權力行使性質等諸多因素的轉變。作為一個轉型期國家,中國既面臨著民主化過程,也面臨著教育現代化、財富分配公正化等無數待解決的問題。
以一個黨的領袖的身份,毛澤東在60年前的“窯洞對”中,提出的是一種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承諾。但當60年後我們平心靜氣來回顧時,卻發現所謂的民主,在中國的實現形式也必須是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者蕭功秦在總結了清末到現代中國100多年的歷史之後,提出了中國政治選擇中的一些悖論問題:由於中國是個大國,全面引進西方政治體制是否適用,導致決策者和思想界爭論不休成為一個悖論;同時由於教育水平的高度差異,引進全民民主會不會導致底層民眾不恰當的情緒釋放也成為一個悖論;另外由於中國文化的根基與西方不同,在引進西方先進的制度時往往因為中國文化因素不同而造成不適應症;還有就是現代中國決策者們在其運用其權威時是否帶有個人因素而造成的悖論。
蕭功秦認為,由於根本性的文化差異和大國因素,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民主制度無法在中國實行。中國的現代化制度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摸索。不過蕭功秦特別注意到的,就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蘇丹化”傾向。而這與中國傳統社會中導致王朝週期率反復出現的主要因素高度相似,那就是不必對政權更替負責的地方官員開始有貴族化傾向,他們以個人意志主導著一地方、一城市的發展,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官員,加之他們如果向以權謀私的方向蛻變,就埋下了局部社會不安定的種子。而一旦再加之以經濟發展中週期性的不景氣,那對一個穩定的政權就會有相當大的負面因素。
不過,現在執政黨最高層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從本屆政府執政以來,高級官員因謀取私利而被繩之於法的案例不勝枚舉。作為一個有著刑不上大夫傳統的國家,當今政府中上至政治局委員、下至貪墨小吏被繩之以法的案例頻出之時,中國民眾可以長出一口欣慰之氣,加之以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完全可以期望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產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來。
作為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中國這個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人民對於苦難的忍受力,也是空前的。當下,這個大國處於從經濟的高度發展轉型到更深層的政治轉型期,而這個時期是漫長和需要忍耐的,曾經狂飆急進的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與政治體制改革並行的共進期。9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連出席首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時說,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也不可能成功。經濟學上的所謂“帕累托效應”即一項經濟政策可以策動整個社會,使社會各階層都享受其成果的時期已經過去。當下的每一項政策,都會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調整。幸運的是,當中國的這一時期到來之時,中國經濟宏觀上的高速增長期還未過去。涉及中國經濟的各種力量還會因為試圖分享中國經濟成果而可以忍受利益的部分損失。而最高執政者又及時推出了以 “和諧”為主題的社會發展總體安排。前進的空間依然開闊。
2007年9月28日 出處:《南風窗》雜誌 作者: 鄭作時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401&Itemid=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