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信任中企:澳洲對華為、中興頒布「5G禁令」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325374
無法信任中企:澳洲對華為、中興頒布「5G禁令」
全球5G大戰中,澳洲成為第一個正式封殺中企投資的國家。在市場傳言許久之後,澳洲聯邦政府23日終於宣布在「國家安全」的考量下,禁止中國電信製造商「華為」(Huawei)與「中興」(ZTE)....等,受到外國政府違法操控的特定公司,參與澳洲境內的5G網路開發計畫,以避免澳洲在5G時代門戶大開,增加國家通訊遭遇敵意滲透或網路攻擊的風險。
在5G禁令之下,作為全球通訊硬體製造龍頭的華為、以及先前遭遇美國制裁的中興,其企業投資與製造產品,將不得參加澳洲現正討論的5G網路鋪設計畫。澳洲內政部表示,在過去一年多來,對於「特定電信集團」的建設投資,澳洲安全情報局(ASIO)已多次提出示警建議,因此澳洲政府才會在考量5G網路的敏感性與適用範圍後,頒布這樣的國安命令。
在23日頒布的禁令之中,澳洲內政部雖然沒有明文「點名」華為與中興兩家中國企業。但行文中卻強調「那些違反澳洲法律、受到特定外國政府制外操控的企業」;同時在公文發出後,華為集團也第一時間發出聲明,坦承「華為和中興都已收到澳洲政府主動通知的投標禁令」。
「對於澳洲的消費者來說,這是極其令人失望的結果。華為是5G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在過去15年間,不也一直為澳洲提供著穩定與安全的無線服務嗎?」華為集團表示。
《金融時報》報導,華為作為全球第一大電信通訊設備製造商,以及第三大智慧型手機供應商,目前在澳洲4G網路市場的佔有率已高達55%。但近年來,華為的設備產品卻屢傳「安全疑慮」。
像是擔心網路遭到後門滲透的美國聯邦政府,不僅在2017年就已下令禁止美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採買與使用華為、中興生產的電信設備;今年更是擴大禁制範圍,嚴令各級聯邦機關禁用或汰除中企製造的電訊產品。
「我認為華為禁令是正確的決策!」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資深研究員科芙(Danielle Cave),向《澳洲廣播公司》(ABC)表示:長期以來,西方情報單位都懷疑華為、中興與中國政府、解放軍之間的「密切互動」。之後,在2017年中共頒布的《國家情報法》中,又明文規定個人與企業,應支持、協助、合作中共的情報網機構,因此澳洲當局才會對中企對於國家通訊基礎建設的大動作投資,極表疑慮與戒心。
不過對於「中共木馬」的指控,華為的反應卻是相當激烈,除了再三強調「華為的經營是由員工100%負責,無關中國中央政府介入外」,亦主動向澳洲政府表明:願意將所有設備、機台、通訊站的監控與管理權限,都挪交給澳洲官方監管檢測。
除此之外,在禁令頒布後,澳洲的通信巨頭、與華為集團合作密切的Vodafone也提出聲明,質疑政府的特定禁令,「將從根本地影響並損害澳洲網路建設的未來發展。」Vodafone認為,澳洲5G禁令的宣布過於緊迫,離今年11月的5G公開招標過近,對於極為倚賴華為產品的Vodafone來說,根本是被禁得措手不及。
「澳洲的5G禁令本就勢在必行,我不認為中國會對此感到意外。」前澳洲駐中國大使拉比(Geoff Raby)表示,「但在禁令之後,華為是否被完全排除在外?有沒有可能透過別的方式或『例外』來參予投資?這才是接下來最值得觀察的事。」
在5G禁令之前,澳洲政府也曾與2012年以同樣的「國安理由」,禁止華為涉入總價490億澳幣(新台幣1兆805億元)的全國寬頻網路鋪設計畫;之後在今年年初,澳洲政府也積極插手大洋洲諸國的海底光纖投資,以封堵華為集團配合中國「一帶一路」在南太平洋的佈局。
川普的中企封殺令:從5G大戰到「天網」爭霸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307793
美國參議院在8月初通過的《2019預算年國防授權法》(NDAA),確立了一些對中企的新禁令。較之去年通過的NDAA,禁止美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採買與使用華為、中興生產的電信設備;今年進一步擴大為禁止所有的聯邦政府機構採買與使用這兩家產品,若已購買並正在使用,則需於5年內逐步淘汰。
美國國會此舉,很可能與「5G爭霸戰」有關。
由於5G正在進入倒數計時的商用階段,而中國是目前投入最多的國家,如「中國製造2025」和「第13個五年計劃」(十三五),都將5G列為整體工業計畫的核心,希望能在2020年前廣泛佈署商業5G技術。
與過去不同的是,在3G、4G時代,中國一度制定自己的本土技術標準,但都未獲國際重視,也造成了商用上的落後,需要依賴他國的專利智慧財產權。吸取教訓後,中國此次企圖在一開始就引領5G發展,採取國際化策略,像是參與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大幅度與各國業者合作。
特別是華為,靠著中國廣大國內市場之助,去年年營收是對手愛立信或諾基亞三倍以上,再加上北京決定大力扶持,保證華為與中興可得到各1/3的中國5G契約,剩下的1/3則由外企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這讓華府政界與業界感受到後來居上的壓力。無線產業協會(CTIA)發佈報告,指出美國正落後於中國和韓國,若不改善,將不再有贏得全球5G競賽的機會;對此,美國兩大電信商 Sprint 和 T-Mobile 已提出合併,將投入400億美元發展5G;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也宣布將於年底開標5G 的28GHz頻段,率先跨出一步。
不過,華為雖是全球天線和基地台設施的領導者,但競爭者各有所長。去年華為在全球無線連結網路(RAN)設備所占份額約為32%、愛立信為30%、諾基亞為25%;就5G的全球智慧財產權來看,以2017年資料觀之,中國大約擁有10%左右,與諾基亞的11%、愛立信的8%相差不多。
對美國來說,國內沒有像三星、華為等5G無線連結網路製造商,但有像英特爾和高通等5G系統中的關鍵參與者,後者更擁有5G智慧財產權的15%。因此如何保護它們的利益至關重要,今年還傳出川普政府有人提議將5G國有化,引來批評聲浪,顯示華府非常重視卻苦無對策。
此外,5G爭霸戰中還有兩個問題仍待討論:
即使中國先獲得5G的廣泛使用權,那麼它就絕對能在新世代的高科技產品和服務上處於優勢地位嗎?
答案還很難說,要知道歐洲最早推出2G,日本第一個擁有3G,最後卻是由蘋果、GOOGLE和Facebook等美國企業主導智慧手機市場。決定輸贏的其實不只是技術,更是消費者行為與企業經營策略。
隨之延伸出第二個問題:
中國政府想靠5G得到什麼?
除了建立5G標準,可以獲取智慧財產權的專利報酬外,北京的另一個重點在於物聯網(IoT)。5G的速度與容量,有助於支持物聯網的發展。像是自動駕駛汽車就得依靠物聯網交換數據,也能讓AI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在這些領域中獲得領先。
如果了解物聯網的原理,就不難理解今年NDAA為何加入新的禁止名單,像是無線電通訊的海能達,以及監控系統的海康威視與大華科技。前者剛在美國輸掉與摩托羅拉的專利裁決,後兩者則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監視器業者,海康威視更是穩坐全球銷售龍頭。
所謂「萬物皆可聯網,萬物皆可駭」。日常生活中充滿各種靠WiFi連接的集線器,如車庫遙控器、智慧燈、門鈴、冷氣和監視器等,但這些設備多不可升級,也不具足夠安全的防駭機制。因此,越來越多IoT被濫用於網路攻擊,作為殭屍網絡的一部分,甚至涉及非法監視。
先前海康威視與大華都曾爆出產品事故,這些較無設防的監視網絡系統被惡意利用,凸顯出客戶資訊的不安全。像是數年前海康威視數位監視主機(DVR)遭駭客入侵,植入開採比特幣的軟體;大華的錄影機更被駭客用以傳播Mirai蠕蟲,造成美國網站一度大癱瘓。
去年海康又被發現產品代碼有錯誤,可以使駭客遠程登入受影響的設備,並獲得管理員權限。若成功利用這些漏洞,惡意攻擊者得以升級其權限,也能謊冒經身分驗證的用戶,獲取敏感數據;大華亦被指控在DVR系統留有後門(backdoor),若駭客入侵,則能輕鬆進入用戶數據庫為所欲為。
「萬物皆可聯網,萬物皆可駭。」數年前海康威視數位監視主機(DVR)遭駭客入侵,植入開採比特幣的軟體;大華的錄影機更被駭客用以傳播Mirai蠕蟲,造成美國網站一度大癱瘓。 圖/路透社
種種安全問題讓美國政府甚為顧忌,並且早在NDAA前就可看出預兆。像是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取消對海康威視相機的採購、陸軍基地倫納德伍德堡(Fort Leonard Wood)撤下已佈署的海康威視監視器、美國聯邦總務署(GSA)從聯邦銷售合約的產品列表中刪除海康威視的產品等舉措。
國會議員們更擔心中國公司出售的監控和安全設備,將使美國面臨重大漏洞,等於是由美國納稅人購買,並由美國政府安裝的「中國特洛伊木馬」。因此,為了進一步保障公共安全、政府設施、關鍵基礎設施,以及其他國家安全等目的,參眾兩院終於在本次授權法案對海康威視等企業實施禁令。
對此,海康威視等企業深感不服,海康威視更重砲抨擊,認為美國國會批准NDAA相關條款的決定,並非基於對潛在安全風險的證據,而是具偏見的歧視。為了表現心中無鬼,海康威視聲稱它們已經成立源代碼透明度中心(SCTC),願意為執法單位和政府機構提供該公司的源代碼進行審查。
美國擔心中國公司出售的監控和安全設備,將使美國面臨重大漏洞,等於是由納稅人購買,並由美國政府安裝的「中國特洛伊木馬」。圖為中國商湯科技的人臉辨識「天網」。 圖/路透社
不過,美國政府顯然沒有興趣玩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中企背後的國家威脅。因為中國的《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建構了一張嚴密的控制網,要求電信網路企業必須提供國安及公安機關權限,可以自由訪問它們的網絡和設備,並支援所需的相關技術。
考慮到中國政治和法律的環境,很難想像有任何企業敢拒絕中國政府的請求。更重要的是,這些法律賦予了中國政府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的內涵,他們可以檢查中國公司為由,無須告知便能合法進入美國的通訊基礎設施。若中國政府不改變心態與法律,只會貽人口實,未來也將可見更多的中企被排拒於美國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5G的標準正在逐步確立,想要排除中國的影響既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是拙劣的政治宣傳。問題在於,美國是否會採取彈性(resilience)戰略,在設計安全措施後,採用華為或其他中國廠商的設備,抑或是更進一步與中企劃清界線,與歐洲廠商結盟,都是未來美中和解的訊號。
美國政府顯然沒有興趣玩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中企背後的國家威脅。因為中國法律建構了一張嚴密的控制網,讓政府可以自由訪問電信網路企業的網絡和設備,並支援所需的相關技術。圖為中國正在測試的腦波遠端控制技術,以透過腦波遠端操控機器人,或是監控使用者情緒。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