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銀行也賣私隱
#1
銀行也賣私隱
2010年08月13日(五)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4_001.html

香港市民正面臨私隱大災難!繼八達通出賣逾二百萬客戶私隱圖利後,金融管理局昨確認有六間零售銀行於過去五年曾把客戶資料轉移至保險公司,被出賣的儲蓄戶口及信用卡客戶逾六十萬人,當中五間銀行更承認透過「賣料」獲利。不過,作為監管機構的金管局指,基於銀行業條例不能披露涉及的銀行名單,該局副總裁阮國恒只着市民自行向銀行查詢,有立法會議員批評金管局未有履行監管職責及反映法例對私隱保障的不足,市民對私隱被出賣感無奈。
[Image: 0813-00174-001h1.jpg]
香港市民的個人私隱先後被八達通和多間銀行出賣,毫無保障。
叫市民自行查問
八達通風波令個人私隱外洩警號響起,金管局最近火速向廿五間零售銀行完成問卷調查,昨披露調查發現有六間銀行在過去五年曾經將客戶個人資料轉移第三者作推廣用途,每間銀行涉及的三萬至廿萬客戶不等,總計受影響客戶逾六十萬人,其中一間銀行更同時將客戶資料「外判」予保險公司合作舉行獨家銷售活動,只有一間銀行沒有在「賣料」過程獲利。
慘變「商品」的市民私隱包括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局部資料及地址等,但阮國恒指所有涉及的銀行均表示曾徵詢法律意見得悉具法律理據後才進行客戶資料轉移活動,並指客戶在開設儲蓄戶口或申請信用卡時已簽訂相關同意條款,有兩間銀行在八達通風波上月爆發後才停止資料轉移活動。
不過,阮國恒稱基於銀行業條例所限,不能向外披露六間銀行的名單,只稱六間均不屬大型零售銀行,更指市民如有疑慮可自行向銀行查詢,銀行理應要回答。而滙豐、恒生、中銀香港、渣打及星展五間銀行昨回覆傳媒查詢時均表示,沒有售賣客戶資料給第三方機構。
[Image: 0813-00174-001p2g5.jpg]
議員憂冰山一角
涉事六間銀行中,有兩間已遭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查明違規轉移客戶資料,正等候上訴結果,阮國恒指,若上訴結果仍裁定銀行有問題,金管局會跟進,甚至把今次調查新發現的四間銀行個案轉交私隱專員公署,而金管局昨傍晚已發通函,要求所有銀行下月尾前完成保障客戶資料措施的檢視,確保措施符合私隱專員公署上月公布的八達通事件中期報告要求。該報告要求有關機構給予市民接收資訊的選擇權、合約條款字體不能過細等。
至於事件是否反映金管局監管不力,阮國恒多次重申金管局不能僭越私隱專員公署執法角色,以往亦甚少收到客戶投訴銀行外洩個人資料,更說:「用倒後鏡睇嘢個個都好聰明!」個人資料私隱專員蔣任宏則指公署會第一時間接觸金管局掌握資料跟進,公署目前正調查十二宗涉及銀行參與直銷活動的投訴。
銀行轉移客戶資料事件愈揭愈多,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斥有關銀行行徑離譜,又憂慮只是冰山一角,當立法會十月復會後,他會提出動議辯論要求政府全面徹查各行業有否出賣客戶資料,並修例將出賣個人資料刑事化。另一議員涂謹申認為,金管局應成立專責委員會徹查事件,批評該局在八達通事件後,未有即時披露銀行業的情況,更無制訂緊急指引,未有履行監管職責。
Reply
#2
[Image: C68B7B36BC73B6A244ADA632B8EADB.jpg]

月結單上印有五萬元簽帳。
碌卡五百元竟變五萬元!不少巿民為防忘記交卡數被罰款罰息,會選擇自動轉帳繳付帳單,卻隨時遭發卡銀行多扣血汗錢。有中銀香港客戶今年三月底用中銀香港的萬事達信用卡簽帳五百元購買西藥,一個多月後收到月結單卻變成五萬元,又無法成功阻止銀行自動轉帳,擾攘多時才取回被多收款項,身心飽受煎熬,對銀行亦信心大失:「你鍾意幾時過數就過,我個戶口同o的錢咪好危險!」

經營凍肉生意的關女士表示,今年五月中收到信用卡月結單,驚見一筆五萬元的巨額簽帳,「嚇到我成晚目訓唔著,以為張信用卡畀人盜用」。

她後來根據簽帳日期及商戶名稱翻查信用卡簽帳的持卡人存根,確認有關簽帳應該是指她今年三月底在公司附近藥房購買了五百元西藥:「五百蚊無啦啦變成五萬元,講都無人信!」

扣錢後來信話唔使交

關女士隨即到藥房查證,對方翻查紀錄亦確認當日關女士的購物金額及單據均為五百元,並向關女士發出書面證明。關女士隨即帶同所需證明文件到中銀分行了解及要求凍結有關款項,但延至上月八日月結單到期,中銀仍未完成處理,關女士無奈地任由她的中銀存款戶口經自動轉帳將逾五萬元的款項入帳信用卡帳戶。

正當關女士以為中銀「賴數」,約十日後卻又收到銀行信件,稱有關交易已凍結處理,著她暫不需要付款,但指需時四十五至六十天調查事件。關女士再與銀行理論,卻遲遲未能取回款項,只獲職員回覆「已經盡o左責任」。

關女士批評銀行處事混亂,考慮向金融管理局及消費者委員會投訴,聲言對中銀失去信心,已改用另一銀行的信用卡:「平日細數目好少核對帳目,係今次咁大筆數唔使對都見到,真係唔知以前有無錯過!」她又表示五萬元並非小數目,遇上需要資金周轉,可能影響營商,她慶幸一向有留起簽帳存根,不然隨時追討無門。

涉及事件的藥房負責人證實,當日關女士的簽帳額只是五百元,但事後有一筆五萬元的簽帳入了公司帳戶,本月初涉事銀行已主動接洽要求授權退款。

苦主求助本報迅獲退款

不過,當關女士向本報求助後,在短短數日間突然獲銀行退回四萬九千五百元差額,但銀行仍未向關女士解釋原因,亦沒有補償相關利息或作出任何賠償。

本報記者上周初向中銀查詢,惟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表示調查需時,至截稿前仍未有回覆。金管局發言人則表示,已向中銀香港了解事件,據中銀香港報稱,一直與客人及有關商戶收單銀行跟進事件,客人已獲退回有關款項,在事件中若發現銀行在監管上有需要關注的地方,金管局會跟進。


[Image: 63DA68BFD1AAEE5E39639BD23EEA.jpg]

存根上顯示簽帳為五百元。
[Image: BBAB18CE11ABC354822951E3681638.jpg]

涉及事件的藥房證實收到一筆五萬元簽帳,本月初銀行已要求授權退款。
對比新聞:中國銀行與恐怖組織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author...-voa86.cfm
美聯社8月22日報導:“逾百名以色列恐怖襲擊受害人星期四提起訴訟,控告一家中國最大的銀行,要求這家銀行停止向恐怖組織轉送資金。”我們現在就對比一下中外媒體對這件事的新聞報導。

美聯社的報導說:“向洛杉磯高等法院提出的訴訟聲稱,中國銀行為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轉帳數以百萬計美元。”

*新華社延遲五天報導未提轉帳細節*

在美聯社等外國媒體的有關報導發出5天之後,中國新華社等媒體終於在8月27號報導了這件事。新華社8月27號報導說:“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27日就部分海外媒體有關中行為恐怖組織提供服務的報導進行澄清,並予以否認。王兆文說:‘我們注意到近期部分海外媒體關於境外人士在美起訴中國銀行的有關報導,這些指控純屬毫無事實根據的無稽之談。’”

“他說,中國銀行始終嚴格按照聯合國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的要求開展各項業務,一貫遵循中國及其他所在司法轄區的相關監管要求,內部有關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的政策也嚴格禁止向恐怖主義組織提供任何金融服務。

“王兆文說,中國銀行準備應訴,通過法律程式澄清事實,以正視聽,同時將保留提起反訴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法律措施的權利。王兆文說:‘我們相信美國法院會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此案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新華社中英文報導有差別*

不知什麼原因,新華社同一天發出的英文報導和中文報導有一點細節上的差別,澄清了中文報導中的“部分海外媒體”和“境外人士”的說法。英文報導說:“美聯社8月22日報導說,有100多位以色列恐怖主義的受害人向中國銀行提起訴訟,要求該銀行停止向恐怖組織轉送資金。”

*外媒提轉帳具體內容*

外國媒體也都在8月27號報導了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的聲明,內容與新華社報導沒有什麼差別。不同的是,許多外國媒體的報導提到訴訟中有關中國銀行轉帳的具體內容。

美國之音的報導說:“訴狀稱,中國銀行從2003年7月開始第一筆轉帳,一共轉帳數十筆,用於2004年到2007年之間的恐怖襲擊。”“提出訴訟的以色列律師萊特娜指稱,哈馬斯組織一位官員在中國銀行開設了一個賬號,他從總部在敘利亞的哈馬斯組織收到錢後,把這筆錢轉到該組織在加沙的分部。”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訴訟聲稱,從2003年7月以來,中國銀行為這些恐怖組織發出了幾十筆電匯,總數達到幾百萬美元。許多轉帳從中東地區開始,匯往在美國的分行,然後再匯往在中國廣州的一個分行。然後這些資金被電匯給在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恐怖組織的領導人,用於策劃、準備和實施恐怖襲擊。”

《耶路撒冷郵報》8月21號報導說:“原告聲稱中國銀行從2003年以來向一個屬於哈馬斯高級官員的賬號轉帳幾十次。這個哈馬斯官員會在同一天將錢提走。”

*國際線上稱中行“不謹慎或疏忽”*

另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所屬的國際線上8月27號的報導將起訴內容說成“起訴中國銀行洛杉磯分行在不審慎或疏忽的情況下,為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提供了轉賬服務”。這種說法與外國媒介的報導明顯不同。

*外媒稱中行知情 不理會以要求*

美聯社8月22號的報導說,中國“無視以色列反恐官員請求停止這種轉帳業務的要求。”“代表原告的以色列律師萊特娜說,中國銀行‘在知情的情況下協助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實施恐怖主義襲擊’。”“訴訟說,2005年4月,以色列官員曾經會晤過中國公安部官員和中國中央銀行官員,爭取讓他們採取措施,防止中國銀行再提供這種轉帳服務,但是這種轉帳仍然繼續下去。”

澳洲廣播電臺8月22號的報導說:“這些原告還聲稱以色列于2005年4月要求中國銀行停止為這兩個組織提供線上轉帳服務,但是中國銀行在中國政府官員的批准下不理會以色列的要求。”

《華爾街日報》8月23號的報導說,中國銀行“無視以色列情報官員請求中國銀行停止這種轉帳的要求”。“訴訟聲稱,在2005年4月,以色列反恐官員向中國公安部官員和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官員反映了他們對這些電匯業務的擔憂。代表被告的律師費德里科.薩耶爾說:‘世界上多數銀行都不會同恐怖組織有業務往來,而他們卻是自覺自願地同它們往來。’”

美國之音8月27日的報導說:“萊特娜律師說,以色列高層官員曾多次警告中國銀行,要求它停止這一非法活動,但中國銀行對此置若罔聞。”“她指出,中國銀行曾經因為被指控的非法活動多次收到以色列方面的警告,作為律師,他們親自向在紐約的中國銀行分行送交過一封信,要求該行停止這類非法活動。”
中國銀行與恐怖組織
中國銀行一上市就爆出醜聞
http://www.rti.org.tw/big5/aspx/TaiwanVi...px?id=1373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6月1日在香港上市,集資97億美元,凍結的申請資金破香港記錄,當天股價炒高一成五。但是隨即爆出醜聞,因此炒高2、3個交易日的股價立刻重挫。

  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股又愛又怕。愛是看好中國的市場前景,怕是裡面潛藏不少定時炸彈。2003年12月,中國人壽在美國與香港上市,3個月後就爆出掩蓋真相上市的醜聞,使本來被吹噓為美國人「金礦」的國壽股價大跌,美國人避之唯恐不及。加上其他上市公司也爆出帳目做假等等問題,涉及誠信,從此華爾街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審查非常嚴格,在倫敦申請上市,那裡反應也冷淡,因此就集中在香港上市,因為香港沒有理由刁難「祖國」。

  去年開始,中國大舉吸收外資入股中國的商業銀行,這有幾個原因﹕第一,今年是中國要履行加入WTO時承諾開放金融業務的最後期限;第二,外資入股可以為自己籌集更多資金,也為貪污腐敗提供更多的資源;第三,外資入股使中國銀行業一旦爆發危機,外資銀行必須「有難同當」;第四,外資入股可以提高中國商業銀行信譽,便於海外上市與提振股價﹔第五,可以協助中國的金融業改進管理。今年5月初,國際知名的美國安永會計公司表示,中國金融系統的壞帳在世界各國中首屈一指,可能高達9千多億美元,不僅高於中國官方數字,也超過中國8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政府遲了1個星期才反駁﹐確有其難言的苦衷。

  由於國際金融界人士大多認為中國的國有銀行因為壞帳問題,資不抵債而實際上已經破產,因此上市時必須由國家將那些壞帳「剝離」,由國家吃下,外資才肯入股。問題是舊壞帳走了,新壞帳接踵而來,始終是毀壞整個肌體的癌症。

  也因為有這些問題,中國銀行在上市以前,招股書中也向投資者「交代」了以往早已國際知名的幾個貪污與捲逃案,但是還沒有曝光的就還是國家機密。然而,在上市前一天,河南官方媒體披露一起超過1億人民幣的詐騙案,中共河南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明星企業家吳國防夥同中國銀行河南分行沈丘縣支行幾名職員詐騙1.461億元人民幣。此案一經披露,便引起英國金融時報、法新社、美聯社等西方媒體的關注,但是傳到香港已經遲了幾天,否則這個洋相可鬧大了。至於那家不識相的河南媒體,會不會被以「危害國家安全」定罪則要看它的造化了。

  可笑的是,今年因為借人民幣升值而被國際炒家大炒一通的中國概念股股價有頗大升幅,中國的愛國專家與學者遂質疑出售股權為「賤賣國有資產」而引起激烈爭論。看來,愛國還是賣國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台灣觀點節目由央廣主筆群共同撰稿製播,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歡迎收聽』。
Reply
#3
欺詐網站仿港永隆銀行
〔中央社〕香港金融管理局今天表示,域名為「http://www.網上銀行.biz 」的網站,仿冒香港永隆銀行官方網站,懷疑涉及欺詐。


金管局表示,永隆銀行已表明與該網站沒有關係,並已將事件轉交香港警務處進一步調查。


金管局呼籲任何人士若曾向該欺詐網站提供個人資料或進行任何交易,應聯絡永隆銀行及香港警方。
Reply
#4
銀行賣資料 被裁定違例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a=page%3D1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