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但時間已經改變了, 中共消滅香港. replace HK?
#1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但時間已經改變了, 中共消滅香港. replace HK?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大陸人以為開幾十個乜乜自貿區, 乜乜大灣區, 國際乜乜中心, 咁就國際化, 世界級, 真係發夢! 差幾遠呀?  無香港的特殊地位, 中國80年代/90年代改革開放就無外資及技術進入廣東華南及長三角, 00年後就無 WTO 相關的快速增長, 08後就無中國500强及中國富人每天經香港營運的金融交易, 科研產權交易. 未來一帶一路仲要靠香港騙人融資. 底層次大陸人只能留在香港走私奶粉層次.

大陸城市取代香港, 基礎:
1) 資金自由流通 (開放資本市場和資本賬戶, BIS standard, Swift financial transaction, 現代大陸銀行的 credit dept 根本唔見得人)
2) 資訊自由流通 (取消網絡防火牆, 保護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開放國際媒體營運)
3) 人流物流自由流通, free trade 開放市場
4) 司法獨立 (法官及行政不姓黨, 依法辦事. 保護私產,人權,公權,交易等)
5) 板權及科研保護 (相關法律保護)

以上是經濟及法律. 仲有人文文化, 社會保障等. 大陸發展自19世紀一直靠香港!

HK Vs Shenzhen
這2個城市功能完全不同! 這2個城市發展互相合作!
----------------------

香港正進行「文革式」批鬥! 香港文革 HK cultural revolution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2132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中共敢消滅香港? replace HK?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9836

北京針對香港新戰略 Beijing new strategy to Hong Kong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0106

香港《國安法》HK national security law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0192

香港民主發展歷史, history of HK democratic development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8665
Reply
#2
【深度解構】香港對內地經濟貢獻有幾「獨特」?睇圖明晒!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19...2_001.html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1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2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3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4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5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6p...0820172934]
[Image: bkn-20190820152837921-0820_00842_001_07p.jpg]

自香港示威動盪不斷後,中港關係變得緊張,同時令人擔心內地可能採取果斷行動平息騷亂,惟後果可能會影響到香港獨特的經濟地位,影響傳統的集資及金融配套業務。美國著名財經媒體《彭博》一篇標題為「中國有一萬億個理由要讓香港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報道,整合了一眾資料,反映香港對中國內地的重要性:

【中資國有銀行對外基地(圖一)】
香港是中國國有銀行最大的離岸市場,他們的總資產有大約7%是在香港。中國銀行(03988)旗下的中銀香港(02388)是香港3家發鈔行之一,中國銀行自己也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香港和澳門。

【內企融資重鎮(圖二)】
不少中國企業,特別是資金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地方政府,都視香港為融資重點,在香港發行了數千億美元的債務。

【新股集資首選(圖三)】
數百家中國企業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騰訊(00700)和中海油(00883)等全國「龍頭」企業。自2015年以來,中國企業已通過香港新股(IPO)集資超過1,000億美元,約佔香港IPO總量80%。

此外,一些希望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中國居民,一直使用香港保險產品作為渠道。這些保險產品通常以信用卡支付,讓購買者可以繞過中國嚴格資本管制,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跟美元掛鈎的港元。

【內地「走出去」投資目的地(圖四)】
受惠於香港的低稅率和獨立司法體系,香港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截至2017年底,已達9,810億美元。

【外資進入內地渠道(圖五)】
自2014年開通「滬港通」後,推動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使外國資金能透過這渠道買內地股票。去年,「滬港通」貢獻了上海證券交易所8%的成交量。

【銀行貸款(圖六)】
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香港銀行業的中國相關貸款餘額超過5,600億美元。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19-12-26 05:10 編輯 ]
Reply
#3
銀行、金融、股票、投資業內的分析員無自由批評政府、經濟、企業(指出負面訊息), 代表金融市場訊息受監控, 代表破壞了金融中心地位, 代表 auditor 不准講真話, 代表 credit dept 要姓黨。 不准唱衰, 只准唱好, 銀行金融業已被大陸化, 失去世界銀行金融地位!

據報多間金融機構憂影響與內地客戶關係 拒聘港人
http://news.tvb.com/local/5de67c14e60383840337b943/%E6%93%9A%E5%A0%B1%E5%A4%9A%E9%96%93%E9%87%91%E8%9E%8D%E6%A9%9F%E6%A7%8B%E6%86%82%E5%BD%B1%E9%9F%BF%E8%88%87%E5%85%A7%E5%9C%B0%E5%AE%A2%E6%88%B6%E9%97%9C%E4%BF%82-%E6%8B%92%E8%81%98%E6%B8%AF%E4%BA%BA
英國傳媒報道,多間金融機構不願意僱用香港人,擔心影響與內地客戶的關係。

《金融時報》引述多間銀行、會計師樓、律師行等高層稱,擔心港人曾參與被港府定性為「非法活動」。有基金公司不明文規定不再聘請港人,又會詢問應徵者曾否參與暴力抗議活動,和增加社交媒體的「背景檢查」。

報章亦訪問於交通銀行工作14年的香港分行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他稱十月被要求辭職,銀行認為香港人不適合代表中資銀行發言;而近月的抗議活動亦令香港和國內員工分歧加劇。

羅家聰指,中資銀行正逐步「肅清」港人。交銀發言人拒絕評論報道。

【修例風波】部分金融機構不願聘港人 《金融時報》:憂請「非法活動」人士影響客戶關係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652389/%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4%BF%AE%E4%BE%8B%E9%A2%A8%E6%B3%A2-%E9%83%A8%E5%88%86%E9%87%91%E8%9E%8D%E6%A9%9F%E6%A7%8B%E4%B8%8D%E9%A1%98%E8%81%98%E6%B8%AF%E4%BA%BA-%E9%87%91%E8%9E%8D%E6%99%82%E5%A0%B1-%E6%86%82%E8%AB%8B-%E9%9D%9E%E6%B3%95%E6%B4%BB%E5%8B%95-%E4%BA%BA%E5%A3%AB%E5%BD%B1%E9%9F%BF%E5%AE%A2%E6%88%B6%E9%97%9C%E4%BF%82
反修例風波持續近半年,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報道,有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金融機構的高層人士均表示不願意僱用港人,擔心若聘用了曾參與被港府視作「非法活動」的人士,會影響公司與內地客戶的關係。

一名國際律師行香港辦公室的內地合夥人向該報表示,會避免聘請曾參與暴力示威的人:「我會問他們是否曾參與暴力,因為我不認同暴力,這不是法治。」

報道亦提到,有三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全球對沖基金的經理都表示,公司不明文規定不再聘用香港人。

《金融時報》又報道,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前首席經濟師羅家聰今年十月辭職。他在離職後首次接受國際傳媒訪問,指連月示威以來,香港及內地員工分歧加劇,為其離職埋下伏線,其中管理層對他曾於電台節目稱○三年沙士對香港經濟打擊大於近月示威尤其不滿,因為言論違背公司立場。羅家聰形容:「他們認為由香港人代表中資銀行發言並不適合。」《金融時報》曾向交通銀行查詢,但銀行拒絕評論。

中資金融機構據報拒聘香港人 擔心影響與中國客戶關係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511848/%E4%B8%AD%E8%B3%87%E9%87%91%E8%9E%8D%E6%A9%9F%E6%A7%8B%E6%93%9A%E5%A0%B1%E6%8B%92%E8%81%98%E9%A6%99%E6%B8%AF%E4%BA%BA%20%E6%93%94%E5%BF%83%E5%BD%B1%E9%9F%BF%E8%88%87%E4%B8%AD%E5%9C%8B%E5%AE%A2%E6%88%B6%E9%97%9C%E4%BF%82
[Image: 20191203_law_1024.jpg]
反修例引發的社會運動持續,部分中資金融機構成為激進示抗威者針對的對象。有英國媒體報道,除了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前首席經濟師羅家聰因與公司意見存分歧「被離職」,部分金融機構高層人士亦指出,擔心若聘用了參加近月社會事件的示威人士,會影響公司與中國客戶的關係,公司不明文規定不再聘用香港人。

報道指,羅家聰今年十月離開工作了14年的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後,坦言自己「被離職」的原因,源於公司內香港員工與內地員工的分歧漸大,同時公司認為「由香港人代表中資銀行發言並不適合」。羅家聰表示,公司尤其不滿其稱2003年沙士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較今年來的示威活動更大,因有關言論與政府的意見並不一致。

對於羅家聰的言論,本網曾向交通銀行香港分行查詢,暫時未有回覆。

對冲基金:不再聘用香港人

除羅家聰外,報道還訪問了部分金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在內的金融機構高層人士。有高層表示,對聘用曾在近月社會事件中參與非法活動人士感到「恐懼」(fear ),因為這可能影響公司與中國客戶的關係。

報道又稱,3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全球對沖基金基金經理表示,公司不明文規定不再聘用香港人,而且不限於中資行。

有獵頭公司表示,大公司客戶愈來愈關注會否捲入政治,不想錯誤地刺激到中國。

對於有關報道,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灝認為,分析員在給予投資建議時,應把「理智」與「情感」分開,形容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投資建議,有很大機會錯判。他強調,自己未有閱讀相關新聞,故不能作更深入之評論。

交銀羅家聰證實被要求離職 涉傳閱批評特首及中央文章
https://hk.news.yahoo.com/%E4%BA%A4%E9%8A%80%E7%BE%85%E5%AE%B6%E8%81%B0%E8%AD%89%E5%AF%A6%E8%A2%AB%E8%A6%81%E6%B1%82%E9%9B%A2%E8%81%B7-%E6%B6%89%E5%82%B3%E9%96%B1%E6%89%B9%E8%A9%95%E7%89%B9%E9%A6%96%E5%8F%8A%E4%B8%AD%E5%A4%AE%E6%96%87%E7%AB%A0-103520772.html
前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證實,今年10月被公司要求離職。他接受本台訪問說,早前將《信報月刊》一篇涉及批評特首林鄭月娥及中央政府的文章,以內部電郵向同事傳閱,令公司認為有問題,要求他離職。

羅家聰認為,事件反映業界評論空間越來越狹窄,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帶來打擊。

羅家聰「被離職」料與過往涉反修例言論有關
https://hk.news.yahoo.com/%E7%BE%85%E5%AE%B6%E8%81%B0-%E8%A2%AB%E9%9B%A2%E8%81%B7-%E6%96%99%E8%88%87%E9%81%8E%E5%BE%80%E6%B6%89%E5%8F%8D%E4%BF%AE%E4%BE%8B%E8%A8%80%E8%AB%96%E6%9C%89%E9%97%9C-090659209.html
前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早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說「被離職」。他接受本台查詢時提到,10月將《信報月刊》一篇關於財金的文章以電郵形式發送給其他同事,其中末段內容疑令公司覺得有問題,因此要求他離職。

有關文章由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撰寫,名為「大清亡國公債成貿戰新武器」,文章末段談及特首小圈子選舉及批評特首林鄭月娥強行通過修訂逃犯條例,羅家聰估計是要求他離職的觸發點。

羅家聰說,估計事件亦可能與過去曾談及「反修例對本港經濟影響不及沙士」等言論有關,獲悉需要離職一刻心情平靜,早在預計之中。他認為,理解工作空間越來越狹窄,現時環境可能不適合自己,於是在10月中自行遞信辭職,亦沒有指責任何一方。

被問到是否代表中資銀行日後只會聘請內地人士,港人在行內發展機會減少,羅家聰說,有關現象一直存在並惡化,自己不會擔心太多,認為中資機構傾向招聘內地人士,是大勢所趨。

他表示,外媒廣泛報道他離職的消息,亦反映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對壘,每個行業在聘請員工時都會進行政治審查,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一些基本的資金流向事宜都不能討論,是很大的問題,質疑財金分析界發展及言論空間收窄,自己做事作風一向「有碗話碗」,又說如果學識之士連基本分析都不能,則枉擔任分析師之位。

據報多間金融機構憂影響與內地客戶關係 拒聘港人
http://news.tvb.com/local/5de67c14e60383...F%E4%BA%BA
英國傳媒報道,多間金融機構不願意僱用香港人,擔心影響與內地客戶的關係。

《金融時報》引述多間銀行、會計師樓、律師行等高層稱,擔心港人曾參與被港府定性為「非法活動」。有基金公司不明文規定不再聘請港人,又會詢問應徵者曾否參與暴力抗議活動,和增加社交媒體的「背景檢查」。

報章亦訪問於交通銀行工作14年的香港分行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他稱十月被要求辭職,銀行認為香港人不適合代表中資銀行發言;而近月的抗議活動亦令香港和國內員工分歧加劇。

羅家聰指,中資銀行正逐步「肅清」港人。交銀發言人拒絕評論報道。
Reply
#4
《華爾街日報》:對於中資企業 香港地位難取代
https://www.hk01.com/財經快訊/376714/華爾街日報-對於中資企業-香港地位難取代

美媒表示,政治動盪給香港的前景蒙上了陰影,但對許多中國企業而言,不論是上海還是紐約這樣的全球金融中心都無法輕易取代香港所扮演的角色。

《華爾街日報》今日報道稱,有些擔憂是合理的:香港持續了三個月的抗議活動可能會使中國更加支持上海和深圳的本土交易所。過去幾年來,中國一直在逐步開放其股票市場。上周中國已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值目前合計達7.5萬億美元,幾乎為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的兩倍。

中國企業佔香港市場的70%左右,如果將這部分業務拱手讓給內地,則會危及香港市場的存續。香港交易所(0388)則在上周,主動提出以近370億美元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或許已經流露出了些許不安。

雖然中國一直在開放市場,但資本流入步伐依然較慢。海外投資者在中國通常波動較大的內地股市的持股比例僅為3%左右,並且超過一半來自內地與香港本身的股票互聯互通機制。這一“股票互聯互通”機制自2014年開通以來已經累計推動人民幣7,940億元(約合1,120億美元)資金流入內地股市。

不過,對於希望利用外資的中國企業來說,香港仍是無可爭議的首選市場。Dealogic的資料顯示,過去五年中,在內地以外實施的中國公司IPO中,有近四分之三是在香港進行的。
Reply
#5
中國有一萬億個理由要讓香港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21134.html

【彭博】-- 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從未如此脆弱,一邊是香港的抗議者要求更多的自由,另一邊是北京方面對香港的動盪深表失望。隨著局勢越來越緊張,人們擔心中國當局可能採取直接行動平息騷亂。

但這兩個經濟體在經濟金融上已經變得如此膠著,雙方官員均有強大動機來維持現狀。二十多年來,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一直是中國公司離岸融資的主要渠道,而來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資金和業務也讓香港受益匪淺。

讓我們看看這兩個市場的相互依賴程度:

香港是中國國有銀行最大的離岸市場,他們的總資產約7%在香港。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香港是香港的三家發鈔行之一,中國銀行自己也有大約五分之一的運營收益來自香港和澳門。

儘管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利率,但中國公司——特別是資金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在香港發行了數千億美元的債務。

數百家中國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騰訊和中海油等全國領軍企業。自2015年以來,中國公司已通過香港IPO募集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約占香港IPO總量的80%。

一些希望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中國居民,一直使用香港保險產品作為渠道。這些保險產品通常用信用卡支付,讓購買者可以繞過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實際上相當於持有了跟美元掛鉤的港元。

得益於香港的低稅率和獨立司法體系,香港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截至2017年底已達9810億美元。

2014年開通滬港通,推動中國市場進一步對離岸投資者開放。去年,滬港通貢獻了上海證券交易所8%的成交量。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截至第一季度末,香港銀行業中國相關貸款餘額超過5600億美元。

--联合报道 Manuel Baigorri、Evelyn Yu、Lucille Liu、Tongjian Dong、Zhang Dingmin.

[Image: bfd20be45558cc6508caccb8eda75e9f]

[Image: 18cf7480f9bb0d3d0c16325d1f831b04]

[Image: 92984d4b666ad4e42193ac76fb8dcc49]


[Image: 64413a18bc1ab28e103f802c8b22b1ab]
[Image: ed0830a398d46d96526d8cfef9b0151f]
[Image: 8584eae2bf54caa7cb87fbef92fdffb2]
Reply
#6
內地加快開放市場 挑戰港定位 專家:須保法治 穩金融中心地位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0%e4%bd%8d

[Image: 6f6da709a1a3431cb9523ac0ef9de079.jpg][Image: 6f6db99cb385569049f34f3f7d391ed1.jpg][Image: 6f6dc9fcd79029a3f6b6b7dc130e10a5.jpg]

隨着2019年即將過去,「10年代」將成為歷史,進入「20年代」。回顧過去10年,中國金融市場加速向外開放,香港無疑透過各種互聯互通的措施,鞏固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隨着本地示威活動由初夏走到深冬,仍未有停息迹象,中央亦積極尋找可替代香港的方案,加上近兩年的開放市場措施,都是直接開放予外資進入內地市場,而跳過香港。下一個10年,香港的地位將備受挑戰。

明報記者 陳偉燊、歐陽偉昉
在2009年,外資仍然只能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機制,經審批後,取得配額投資中國市場。但踏入「10年代」,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進入新階段。當年離岸人民幣市場正式開始運作,香港儼然是離岸人民幣中心。直至2014年,滬港通開通,外資可經港交所(0388)直接進入內地股市,然後就是一系列的互聯互通,包括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直至今年,理財通和保險通亦已蓄勢待發。

A股債券納國際指數 吸外資
滬深港通推出後,加上兩地交易所在改善A股隨意停牌等問題後,國際指數公司MSCI在2017年宣布將A股納入旗下新興市場指數,帶動外資被動式資金流入內地股市。債券通北向交易開通後,彭博及摩通等亦陸續將中國債券納入主要債券指數。

中國多項市場開放經由香港進行,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指出,即使鄰埠澳門醞釀加強發展金融市場,他相信,當地市場需時較長去發展,亦見不到內地替代香港。「香港經濟過去十年跟內地互動比較多,未來隨着內地市場化,加上需求持續,相信仍對香港經濟帶來促進動力。若香港情况將來轉穩,香港的融資中心及門戶地位不變」。

銀行保險業 外資持股撤限
然而,除了利用香港的獨特地位外,內地近年亦有不少直接開放的例子。例如逐步取消外資佔國內銀行、保險和券商的持股限制,首家外資控股的境內券商,便在2017年落戶深圳前海。而今年亦有安聯成為首家獲批開業、由外資獨資持有的境內保險公司。投資市場上,今年內地亦取消了QFII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香港仍然會佔重要位置,因為兩地市場監管水平有不小差距,例如中國為穩定股市打壓融資融券等,即使中國希望發展上海、深圳作為金融中心,但當地缺乏適當制度,不及香港有穩定的金融制度。他提醒,香港未來若未能維持法治及本身特色,恐經濟會逐步陰乾,連金融中心也做不成。

羅家聰:純靠內地客港企或受影響
最近10年,大型中資金融企業、人才加快來港部署,城大客席教授羅家聰則認為,在香港爆發社會運動後,中資參與香港的經濟活動會加快進行。他認為,一些能夠參與海外業務的專業服務機構尚可以分散風險,否則他恐在內地經濟放慢時,純靠內地市場為生的專業服務機構會受影響。

[ 本帖最後由 大冬瓜 於 2019-12-26 05:03 編輯 ]
Reply
#7
澳門無法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BE...19142.html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三(2019年12月18日)開展為期數日的澳門之行,這讓澳門特別行政區本周成為中國公眾關注的焦點。

對於這個城市的金融雄心來說,國家主席之行似乎是個好消息。今年較早時候,澳門政府開始探索建立人民幣計價證券交易所的可行性。在香港面臨抗議活動不斷擴大且經濟陷入衰退之際,澳門似乎更有理由這麼做了。

不過,即使搞得沸沸揚揚,但有關澳門這個安分的「弟弟」在香港面臨政治危機之際可能被提升為金融中心的想法未必可行。

雖然抗議活動時有發生,但香港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對中國大陸來說,香港是一個「增力器」。澳門則望塵莫及:既不是特別國際化,規模亦不夠大,還不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國際銀行業活動而言,香港仍領先於中國大陸的總和。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在香港開展業務的銀行擁有總計約140萬億美元的國際資產,相比之下,在中國內地運營業務的銀行擁有的國際資產總計不到100萬億美元。澳門在這方面的表現遠遠落後,在澳門開展業務的銀行只有略超過15萬億美元的國際資產。

香港金融體系的中國化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年,中資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和銀行活動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

不過,如果這算是一個問題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在澳門就更明顯了。今年年中,澳門銀行業資產中歸屬於中國大陸的資產佔比從2009年的4.2%上升至40.8%,上升速度比香港要快得多,同期,香港銀行業資產中歸屬於中國大陸的資產佔比從11.4%攀升至29.4%。本周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 Inc.)將澳門的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理由是在經濟和治理方面,澳門的步伐與中國內地越來越一致。

即使對中資銀行來說,澳門的影響力亦遠遠落後於香港。經濟地理學家潘峰華的研究顯示,澳門共有47家中資銀行分行,而香港有416家,澳門的數量只有香港的10%多一點。

如果在澳門建立一個新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市場,中國政府無疑會鼓勵和推動中國企業前去上市,澳門的金融服務業亦有增長空間。澳門西式的法律體系可能有助於鼓勵企業前來上市,一如香港法律體系所發揮的作用。但這樣只會使澳門成為另一個中國金融中心,而且規模可能比上海小,而不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

從其他方面看,澳門較小的規模意味著無法不受香港動蕩的影響。澳門元與港元掛鉤。雖然港元釘住美元的政策似乎是安全的,但任何可能使釘住美元政策失效的金融災難亦會影響到澳門。

澳門希望建立證券交易所的內在邏輯之一是,將產業多元化,不再單單依靠博彩業。博彩業是澳門最大的收入來源,此模式在2015年暴露出缺陷,當年中國經濟放緩導致澳門經濟在一年內萎縮了18%。

建立證交所這個目標對澳門本身來說可能是合理的,但夢想不一定能成真。澳門不能單純依靠建立一個證交所,就期待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資本市場。北京方面亦不能簡單地希望麻煩不斷的香港能夠被取代,因為香港仍然提供了一種無法輕易被替代的功能。
Reply
#8
【習總訪澳●不斷更新】取代香港? 賀一誠:澳門冇人才和法例做金融中心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0/60397609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日進行第3日的訪澳行程。今早8時,澳門特區政府在金蓮花廣場舉行升旗儀式,之後在東亞運體育館舉行澳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由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主持。除政府官員外,外交部、駐澳解放軍代表、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及即將卸任的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都有出席,現場保安嚴密。習近平在儀式上稱,香港、澳門特區全屬中國內政,不容外部指手劃腳,中國意志堅如磐石,不容外部勢力干預。習近平在就職典禮結束後準備離開會場時,主動回頭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丈夫林兆波握手。雖然早前有北京有意讓澳門取代香港,但賀一誠今天卻說,沒聽過中央有「送大禮」,亦直認澳門暫時未有足夠人才和法例,建立外界所指的金融中心。

習近平出席完澳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後,下午接見澳門新政府班子,與官員握手。下午大約4時,習近平乘坐專車抵達澳門機場。在場有澳門官員及民眾等候歡送,習近平臨上機前,停步與在場民眾談話,隨後再與彭麗媛登機。飛機大約4時30分起飛,習近平結束澳門3日的訪問。

習近平今早在候任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陪同下,進入就職典禮會場。習近平為賀一誠及主要官員監誓,並發表講話稱,澳門回到祖國懷抱20年來,在中央和祖國內地支持下,在前行政長官何厚鏵和崔世安的帶領下,澳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開創了最好發展局面,譜寫具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現的華彩篇章,並順利完成《基本法》23條和《國歌法》等澳門立法,有效落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

習近平表示,澳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民生福利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越來越強,社會保持穩定和諧,成為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政府和市民保持密切溝通,社會各界理性表達各種訴求。習近平強調,一國兩制是特區長期保持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指澳門的成功告訴他,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一國兩制事業才能行得穩、走得遠。

他又表示,要將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與實現中國夢緊密連結在一起,積極探索適合澳門的發展模式,固本培元,穩建發展,全面提升生活質素。他說,政策需要結合國家及本地利益立場去考慮,全力創新、集中精力、改善民生、循序漸進發展民主。他讚揚當家作主的澳門人,有能力管理好、發展好澳門。

賀一誠:未有足夠人才和法例建立金融中心
香港抗暴持續半年,有消息指,北京要將澳門打造成亞洲金融中心,取代香港。不過,貴為新任澳門特首的賀一誠,也拒絕戴中共賜下的高帽。

香港電台報道,賀一誠回應有關傳聞時指,沒有聽過中央有「大禮」送給澳門,亦直認澳門暫時未有足夠人才和法例,建立外界所指的金融中心。對於有多名香港記者被拒絕入境採訪,賀一誠則指警方有自己的指引,尊重警方決定。

陳志全:外國就普世價值發言 不屬干預港「內部事務」
國家主席習近平揚言不允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反駁,外國就國際及道德責任發言是合情合理,因現時本港的警暴問題已牽涉到人權問題,外國就一些普世價值發言並不屬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至於會否擔心習近平將澳門的管治模式應用在本港時,陳形容要這樣做並不容易,因回歸後《基本法》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並一直沿用至今,若強行收回現時的自主權只會令香港「死快啲」。議會陣線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也形容,現時澳門的管治方式正正是較接近「北京版的一國兩制」,因澳門左派勢力較大,人口亦較少,相比香港較容易實行「大陸的個人崇拜」,形容澳門是先「試水溫」。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認為,習近平對本港的言論猶如「唸經」,至於習近平提到完全支持「特區政府下一步工作設想」,他相信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更改本港的管治方式的機會不大。

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 總結4大重要經驗
習近平講話中,提出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總括4大重要經驗,第一點始終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澳門同胞發自內心擁護「一國兩制」,認同「一國兩制」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在踐行「一國兩制」過程中,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堅持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統一起來,意志堅定,從不為一時之曲折而動搖,從不為外部之干擾而迷惘,善於把握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帶來的機遇,乘勢而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第二是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兩制」正確方向。廣大澳門同胞深刻認同「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旗幟鮮明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憲制秩序,尊重國家主體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正確處理涉及中央和特別行政區關係的有關問題。特別行政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堅持把維護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原則底線,自覺維護中央權力和基本法權威。
第三是始終強化「一國兩制」使命擔當。始終強化「一國兩制」使命擔當。廣大澳門同胞以主人翁意識,自覺站在國家整體利益和澳門根本利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把成功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作為共同使命,並把這一擔當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繫在一起。

第四是始終築牢「一國兩制」社會政治基礎。廣大澳門同胞素有愛國傳統,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這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最重要原因。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弘揚愛國傳統,堅決落實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澳人治澳」,特別行政區政權機關均以愛國者為主組成,愛國愛澳力量日益發展壯大,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在澳門社會居於主導地位。在行政長官親自領導、政府部門切實履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澳門各類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有聲有色,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在青少年心田中深深扎根。

習總提4大希望 重協商處理社會矛盾
習近平講話指又提4大希望,一是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特別行政區治理水平。要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發展變化及其新要求,推進公共行政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把依法辦事作為特別行政區治理的基本準則,不斷健全完善依法治澳的制度體系。要善用科技,加快建設智慧城市,以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不斷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二是堅持開拓創新,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著眼長遠、加強謀劃,圍繞「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目標定位,堅持規劃先行,注重統籌協調,有序推進各項部署。

要結合澳門實際,在科學論證基礎上,選准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攻方向和相關重大項目,從政策、人力、財力等方面多管齊下,聚力攻堅。要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發展的目的是為廣大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採取更加公正、合理、普惠的制度安排,確保廣大市民分享發展成果。要結合發展需要和市民需求,加強交通、能源、環保、信息、城市安全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要積極回應市民關切,著力解決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更加關注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扶持。要不斷提高教育水平,打造高標準教育體系,為青少年成長成才創造更好條件。

四是堅持包容共濟,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持和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廣泛凝聚共建澳門的社會共識。要加強社團建設,充分發揮眾多愛國愛澳社團在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溝通橋梁作用。要保持澳門社會講團結、重協商的傳統,有事多商量,做事多協調,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共同維護社會祥和。要發揮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優勢,助力國際人文交流,促進世界文明互鑒。

習總「蝦碌」講話澳門變「香港」 新華社出稿修正
未知過去半年香港抗爭活動是否令習近平太煩惱,在講話期間,竟出現「蝦碌」。習近平提及總結澳門一國兩制成功,獲得的成功經驗時,指堅定一國兩制制度自信,澳門同胞發自內心,擁護一國兩制,認同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惟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講話內容,則將「香港」改成澳門。

港澳事務屬內政 不容外部勢力干預
習近平最後表示,香港及澳門回歸後,處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用不着任何外部勢力指手劃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安全、主權、發展利益的意志。堅如磐石,絕不容許任何外國勢力干預香港及澳門事務。

習近平強調,上個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等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時,堅信這個方針是對頭的,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30多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的成功舉世公認。當然,「一國兩制」的制度體系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堅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國兩制」實踐發展得更好,把「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別行政區治理得更好。

習近平在儀式後,將會見澳門新任行政、立法、司法官員,到下午結束三日訪問行程,離開澳門。

習近平視察解放軍駐澳門部隊 聽取自2014年來的防務匯報
新華社在習近平登機離開澳門後發稿,指習近平下午3時左右視察了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強調要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加強部隊建設,提高履行任務能力,為推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

習近平聽取部隊自2014年以來履行的防務匯報,並通過視像方式慰問駐澳門部隊珠海基地官兵。

【習總訪澳】中國險資可投資澳門 學者:走資多限制 冇着數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0/60397934

澳門回歸20周年,中國向澳門推出一系列金融經濟優惠政策,銀保監會公佈把澳門納入保險資金境外可投資地區,投資範圍包括商業票據及銀行票據等貨幣市場投資產品、政府債及公司債等固定收益產品、上市股票及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產品,以及具有穩定收入的商業或辦公樓等。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認為,那些保險資金原本可以投資中國金融產品,故需要考慮把資金投資於澳門比投資於中國境內有何優勢,例如繳交稅項會否較低,或者資金進出更容易。他認為中國資金流入澳門後,不會變得容易走到外國,「如果澳門啲資金出口第二度都受多限制嘅話,咪同大陸一樣」,不明顯見得有「着數」。
他提到當年澳門開放賭牌時,樓價已被炒高一轉,覺得今次中國向澳門「送禮」不會令澳門樓價發生大差別,「啲澳門人好乖,就算(樓價)貴多少少,經濟好啲澳門政府咪派多啲錢囉」。

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擴容
另一項可能再「分薄」香港的政策或推出。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市政府研究室亦擬通過招標對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擴容的原則、方向和理想區域進行深入研究,惟暫時未見詳情。
Reply
#9
How Much Loan is from Banks in HK to Mainland China?
https://medium.com/@ecyY/how-much-loan-i...20a2e79fc?

Recently, the Apple Daily [1] reported that the loans from the banks of Hong Kong to mainland China exceeded HK$4,000 billion (Figure 1), which caused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the public in HK.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is trustworthy as i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Chapter 5 (the Banking Performance) of the HKMA’s (2019) Semi-annual Report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2].

[Image: 1*erkTdNMUP6Hv2_qP6gkKAQ.jpeg]
Figure 1 The amount of loan from the banks in HK to mainland China. Sourc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Figure 2 shows the breakdowns of the related loans in recent years: the latest published “Mainland-related Lending” figures, as of December 2018, was HK$4,249 billion, of which HK$1,689 billion was loaned to mainland state-owned entities, and HK$1,203 billion was loaned to mainland private entities, and the rest HK$1,356 billion was loaned to non-Mainland entities (but for the use in the mainland).
[Image: 1*rAUQ4Tc0Cw4YuV8sLwTa4g.png]
Figure 2 A breakdown of the amount of loan from the banks in HK to Mainland China. Sourc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019) [2]

However, if the amount of loan to “Other non-bank exposures” to mainland China-related entities is included, then the total amount has exceeded HK$5,000 billion. Figure 3 shows that the “Other non-bank exposures” mentioned in the report amounted to HK$1,396 billion in December 2018.

[Image: 1*5qYNfaV5cvlHgkc7lW0hwg.png]
Figure 3 The amount of loan to Mainland China entities from Other non-bank entities in HK. Sourc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

It is not just the huge amount that draws the public attention,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mainland-related loans to total loans ratio is also important from the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 The report mentioned that the loans provided by the banks in HK to mainland China accounted for about 16% of the total assets. The proportion does not seem to be alarming. However, if we consider the ratio of mainland loans to total loans, then it is about 40%, which is very high!

The figure is obtained from the Report on Hong Kong written b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19) [3], as of June 2018, as shown in Figure 4.

[Image: 1*ktn2OapEPvwHN3UdnLMTJg.jpeg]
Figure 4 The proportion of HKSAR Banks’ Mainland Related Lending to Total Loans. Source: IMF (2019) [3]

It obviously implies that the loans of the Hong Kong banking system is over-concentrated, which renders it vulnerable to any financial shocks related to the mainland economy, and may result in a contagious financial crisis. In fact, the HKMA (2019) report mentioned that: “ The distance-to-default (DTD) index, a market-based default risk indicator, points to a broad-based increase in the credit risk of the Mainland corporate sector since April 2018” [2] The report states that since 2018, The bond default size and proportion in mainland China suddenly increased sharply (Figure 5).

[Image: 1*R4InO_4PS5BydGyOE_-C9A.png]
Figure 5 China’s mainland bond default size and proportion. Sourc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

In the past decade, due to the global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have borrowed heavily, and some of the loans have become potential bad debts as a result of risky investment decisions. It is also reported that many companies have borrowed money to buy back their own stocks so as to push up the stock price and to profit from it. Thus,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corporate debt to GDP has risen sharply in recent years, becoming a high-risk area of the next bubble burst trigger.

Hong Kong’s massive lending to entities in mainland China has also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mainland-related-debt to GDP. Figure 6 shows that the total debt of Hong Kong banks’ lending to the corporates in mainland China ha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250% of GDP, and this ratio had already exceeded 200% in 2011! Among them, the proportion of non-bank debts rose the most (red colum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above-mentioned debts to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Hong Kong.

[Image: 1*XFzDQiwVWtPlkSH_qF4nXQ.jpeg]
Figure 6 The amount of loan from the banks in HK to mainland China entiti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Source: IMF (2019) [3]

The ratio of total corporate borrowings to total GDP in Hong Kong banks was about 320% at the end of 2017 (Figure 7), of which more than 250% were to companies in mainland China. Such a high proportion and highly concentrated debt sector for a single small economy can be very risky. These two risks have caused major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Hong Kong. In fact, due to the sharp rise in property prices in the past decade, household debt has risen to around 70% (Figure 7), and it has begun to be unhealthy; if corporate debt, household debt and government debt are added up, Hong Kong’s total debt accounts to GDP ratio exceeds 400%! It is 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a. The situation of HK is worrying.

[Image: 1*OwYzOcT0aNDwRzg1nbSwSQ.png]
Figure 7 Hong Kong’s various types of debt to GDP ratio. Source: IMF (2019) [3]

[A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at 姚松炎 (2019)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相關貸款資料補遺,9月10日。 https://vocus.cc/eyanalysispoliecon/5d77...000127b846]

References:

[1] Apple Daily (2019) 【蘋果統計】香港金融業赤化 4萬億貸款「送中」 有銀行近半借予內地,9月8日。(Chinese)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Jv7Ws7piKg

[2] HKMA (2019) Half-yearly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Mar. https://www.hkma.gov.hk/media/chi/public...201903.pdf

[3] IMF (201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MF Country Report №19/20, Jan.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CR/I...e-IV-46539
Reply
#10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相關貸款資料補遺
https://vocus.cc/eyanalysispoliecon/5d77...000127b846

日前蘋果日報[1]詳細報導有關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的相關貸款金額超過4萬億港元 (圖1),引起市民熱烈討論。資料來源主要根據金管局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中第五章《銀行表現》[2]的內容而來。
[Image: 3478fd0f-31f5-4add-b123-89ad405f8bb4.jpg]圖1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相關貸款金額。資料來源:香港金管局

圖2 列出近年相關貸款的分類金額:最新公佈的「中國內地相關貸款」數字,截至2018年12月為42,490億元,當中16,890億元借給內地國企,12,030億元借給內地民企,餘下13,560億元借給非中資企業用來發展內地。
[Image: b6a33b01-312a-45c7-bde4-fce725ae5183.png]圖2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相關貸款的分項金額。香港金管局 [2]

然而,如果計及非銀行類客戶的中國內地貸款金額,實已超過5萬億港元。圖3 為報告中提及非銀行類客戶風險承擔在2018年12月的金額高達13,960億港元,總金額為56,550億港元。
[Image: a3b28855-5d85-45e8-a6bb-4d3259488031.png]圖3 非銀行類客戶的中國內地相關貸款分項金額。香港金管局 [2]

報告中提到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提供的貸款佔總資產的16%左右,比例似乎不是太高;但若計與總貸款額比則高佔四成,不可謂不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2019) 的香港報告 [3],截至2018年6月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貸款金額佔總貸款額的四成左右 (圖4)!令香港銀行體系的貸款風險明顯過度集中,容易受到單一經濟體的金融震盪所拖累,形成傳染式金融風暴 (contagious financial crisis)。事實上,金管局(2019)報告提及:『根據市場資料計算的違約風險指標—違約距離指數顯示自 2018年4月以來中國內地企業的信貸風險全面上升』[2] 報告指出自2018年,中國內地的債券違約規模及比例均突然大幅上升愈倍 (圖5)。
[Image: 2ead059e-214e-436b-8f7b-29dba04d3f55.jpg]圖4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貸款金額佔總貸款額比。IMF (2019) [3]

[Image: 97dd4f18-3ccb-4816-be67-48b04667f443.png]圖5 中國內地債券違背規模及比例。香港金管局 [2]

過去十年,由於全球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令大量企業大舉借貸,部份因為錯投資源,變成潛在壞帳;據聞亦有不少企業透過借錢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以推高股價,從中獲利,形成假升市;導致企業總債務佔生產總值比例近年急升,變成泡沫爆破的高危領域。
香港向中國內地的企業大量放貸,同樣令到香港銀行的中國內地企業總債務佔生產總值的比例大幅上升。圖6可見單計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放貸的總債務已佔生產總值的250%以上,而這一比例在2011年時已超過200%!其中以非銀行的債務比例升幅最大 (紅色柱),可能與以上報導的中國國企和民企在港舉債有關。
[Image: 99043a74-64ca-4c04-b996-e892f81a7d95.jpg]圖6 香港銀行向中國內地貸款金額佔生產總值比。IMF (2019) [3]

而香港銀行的企業總借貸佔生產總值比例於2017年尾約為320% (圖7),當中竟然超過250%屬中國內地企業,所佔比例之高,而又高度集中於單一經濟體,兩項風險令香港銀行體系的安全度有重大隱憂。事實上,由於過去十年的樓價急升,已經導致家庭債務上升至70%左右 (圖7),已開始不健康;若把企業債務、家庭債務及政府債務加起來,香港的總債務佔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00%!比中國的還要高,情況令人擔憂。
[Image: e5090b40-db96-4ffd-9d4e-3b636160c7f5.png]圖7香港的各類債務佔生產總值比。資料來源:IMF (2019) [3]

參考:
[1] 蘋果日報 (2019) 【蘋果統計】香港金融業赤化 4萬億貸款「送中」 有銀行近半借予內地,9月8日。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Jv7Ws7piKg
[2] 香港金管局 (2019) 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 半年度報告,3月。 https://www.hkma.gov.hk/media/chi/public...201903.pdf
[3] 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201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MF Country Report No. 19/20, Jan.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CR/I...e-IV-46539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