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但時間已經改變了, 中共消滅香港. replace HK?
#41
香港失魅力 日本網路金融巨擘SBI擬撤離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847390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做為國際金融都市的地位下降,日本網路金融巨擘SBI Holdings考慮撤出香港。這是日本金融機關首度表態擬撤出香港。

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中國對香港的管制趨嚴,使得香港做為國際金融都市的地位下降,SBI考慮撤出香港,快的話,今年度之內會撤出。

SBI 社長北尾吉孝提出在日本大阪、神戶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構想,並努力推動讓這個構想成真。今後,大型銀行或證券公司也可能加快調整在香港設據點的計畫。

SBI目前在香港設立證券業務、醫藥品研發等的據點,員工約有數十人,若從香港撤出的話,對整體業績影響輕微。
Reply
#42
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張建宗:非內地化或邊緣化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3%E5%8C%96


麻生太郎:日本應建立經濟特區 取代香港正失去的金融地位
https://hk.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PW62ULMIM/

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表示,隨着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受中國打壓而逐步失去吸引力,日本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成立經濟特區,吸引全球銀行業。

麻生太郎周二上午參加內閣會議後會見傳媒,指出中國造成的混亂局面,導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正大幅減少或被削弱,而有能力取代香港的亞洲地點,必須具備開放和透明的性質,考慮到與倫敦和紐約的時差,「(商界)目光會投向日本」。

日本首相菅義偉周一在國會發表演說時,亦曾指希望推動日本設立國際金融中心。麻生太郎表示,若日本設立國際金融都市,「當然有助振興日本市場,我們已接到命令要迅速採取行動」。

麻生表示,如果日本想吸引全球金融業,便要鼓勵金融行政方面更多使用英文、簡化講求實體印章的行政程序,並透過修訂稅制和居留資格,鼓勵更多海外人才,亦要考慮生活環境和配套,「我們需要構想很多事情,包括設立經濟特區之類的東西」。

[ 本帖最後由 反共匪 於 2020-10-27 12:02 編輯 ]
Reply
#43
日本取代香港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和限制!香港97股災背後的真相!〈蕭若元:蕭氏新聞台〉2020-10-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9HkghVA-g

[youtube]Fo9HkghVA-g[/youtube]
Reply
#44
林鄭:十四五規劃提支持建國際創科中心發揮香港優勢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12017

林鄭月娥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表示今次到訪深圳希望雙方向高水平合作邁進;又指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到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會發揮香港的優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這幾年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真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投入了超過一千億港元。現在有了深圳跟香港,聯手打造我們叫『一區兩園』;還有一點鼓勵支持香港,我們跟其他地區其他的國家增強交流,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參與國內的內循環,國外的循環就享有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新格局裡面一個很獨特的優勢。」

劉兆佳:韓正講話表明中央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靠山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11913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韓正今次講話表明中央是香港未來發展強而有力的靠山。

劉兆佳:「提振香港人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及克服目前香港瀰漫悲觀及憂慮的情緒,特別當疫情對全世界經濟造成相當大打擊,尤其是西方國家。中國率先控制疫情,走回經濟復甦之路時,中央對香港提出來的保證,對香港來說是打了強心針。」

劉兆佳又指,香港同西方關係只會越來越淡化,無論中國和香港,都要擺脫對西方過度依賴,中央希望香港除了是中西方橋樑外,亦要找尋新發展路向,包括投入國家內部發展及歐亞大陸的建設。
Reply
#45
【萬國時空.沈旭暉 014】北京以新加坡模式改造香港,錯在哪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B5XM55wKg
[youtube]UAB5XM55wKg[/youtube]
Reply
#46
香港除名|港喪失經濟自由指數排名 美傳統基金會:港已無政治自由和自治權
https://hk.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HGF5TYF6M/

美國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和《華爾街日報》共同公佈周四公佈新一年度的「全球經濟自由指數」,在去年以89.1分位列第二的香港,在今年排行榜中直接被除名,去年排第35名的澳門亦榜上無名。《華爾街日報》編輯部解釋因兩地的政策「最終都是由北京控制」,因此沒有在今次排名內出現。

美國傳統基金會創辦人佛納(Edwin Feulner)周三在《華爾街日報》解釋除名安排,指編輯部認為香港和澳門本來「為居民提供比中國普通公民更大的經濟自由……然而近年來事態發展已明確表明,這些政策最終都是由北京控制」,因此兩個特別行政區並未在今年的排行榜中出現。

基金會創辦人:港淪為中國城市
佛納形容香港曾是自由燈塔,開放程度「近乎夢幻」,也是西方價值在亞洲的橋頭堡,他寫道:「過去兩年香港的政治自由和自治權已喪失,令這城市在很多方面與上海和北京等中國主要商業中心幾乎無異。」

他指香港糅合中西價值觀,且同時與中國與英國有聯繫,是香港得以繁榮的原因,近來香港卻日益向北京一方傾斜,主權移交前依賴的普通法法治、言論自由和民主傳統已被大大削弱。曾參與1997年主權移交儀式的他形容,當年對香港「變成一個中國中型城市」的憂慮已成真。

港居榜首25年後跌排名 如今再除名
至於本年的「全球經濟自由指數」,新加坡以89.4分排第一,得分比去年升0.3分;新西蘭以83.9分排第二,澳洲以82.4分排第三。台灣以78.6分排第6,中國則以58.4分排第107位。

香港自「全球經濟自由指數」1995年創立後,連續25年居榜首,去年首痛失冠軍寶座予新加坡,只排第二。當時美國傳統基金會指出,港府2019年尋求修訂《逃犯條例》威脅司法獨立,持續的政治和社會動盪亦削弱香港聲譽。

陳家洛:國際質疑港能否維持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出,特首林鄭月娥兩年前曾親自感激美國傳統基金會,將香港連續25年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惟兩年後香港卻首次被剔出評級,陳形容是國際質疑本港能否維持「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訊息、就應否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中國的經濟體系,響起警號,亦反映出自由經濟體系與人權、司法制度掛鈎。

陳續指,不論是警方全城大搜捕民主派參與初選者、抑或是打壓本港新聞自由等,均反映出政府「無休無止」地清算本港異見人士,難以說服國際相信香港未來得以「撥亂反正」,反而憂慮香港在北京的全面管治下,能否繼續維持自由經濟體系,「抑或是已經變成政治主導、走向社會主義的遊戲玩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研討會時回應稱,不同意基金會指香港經濟政策由中央政府控制,認為基金會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有偏見。他指香港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體現於資金、人才及資訊自由流通。

港府周四晚上發新聞稿指,絕不認同基金會指香港的經濟政策「最終由北京控制」,稱有關評論「絕不正確,亦非基於事實」,形容剔除決定在「政治上有偏見,並偏離以往一貫的做法」,既不合適,也乏理據,對此表示極度失望和遺憾。

發言人續指,基金會的決定無視本港在《基本法》下保持的獨立關稅地位等,憑「一國兩制」優勢鞏固本港作為國際金融、商業和貿易中心,以及企業總部集中地的地位。


香港除名︱融入大灣區 施政跟國策 經濟師:美不再信港能維持原有自由經濟體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10304...3VIUKAIDU/
[Image: D3KIFV4U55GC7NWHC2UNXDHYXQ.jpg]

香港曾經連續25年蟬聯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全球經濟自由指數」榜首,今卻被剔走不再獲獨立評分。有經濟師分析,此舉反映中美角力「白熱化」,美方意識到香港所有事務須經北京「首肯」才能下決定;有國際關係學者亦指,美方質疑香港在北京全面管治之下,香港終將由自由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體系。

香港政府近年施政緊跟中國國家政策,包括一帶一路、發展大灣區等,基金會解釋,雖然香港與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與大部份中國大陸民眾享有不同及較多的經濟自由,但「近年的發展毫不含糊地顯示,這些經濟政策最終由北京控制」。

本身是經濟師的南區區議員林浩波向本報指,有關舉動反映中美角力關係進入「白熱化」,顯示在美國眼中,香港的自由經濟體系與中國無異,美方亦不再信任香港在「一國兩制2.0」下能維持原有的自由經濟體系。林續分析指,美方或沒預料北京如此強硬干預香港政治、經濟,甚至連特首林鄭月娥作決策亦須「等北京首肯」,令美方對本港的「國際性」失去信心 。

陳家洛:國際質疑香港能否維持「高度自治」、「一國兩制」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出,林鄭月娥兩年前曾親自感激美國傳統基金會,將香港連續25年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惟兩年後香港卻被剔出評級,陳形容是國際質疑本港能否維持「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訊息,就應否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中國的經濟體系,響起警號,亦反映出自由經濟體系與人權、司法制度掛鈎。

陳續指,不論是警方全城大搜捕參與初選的民主派,抑或是打壓本港新聞自由等,均反映出政府「無休無止」地清算香港異見人士,難以說服國際相信香港未來得以「撥亂反正」,反而憂慮香港在北京的全面管治下,能否繼續維持自由經濟體系,「抑或是已經變成政治主導、走向社會主義的遊戲玩法」。


指受北京控制 美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指數首將香港剔出評級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26127

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新一期經濟自由度指數,新加坡再度被評為第一位,香港首次被剔出評級,原因是近年政策明顯受北京控制。

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均會根據貿易自由、財產權利、司法效率、政府誠信等範疇,為各經濟體系評分,發表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曾經25年蟬聯第一,去年微跌至第二位,今年則不獲評級。

報告指出,以往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的確享有比內地居民更多的經濟自由,但近年的發展明確顯示政策受北京控制,認為港澳發展日後應在關於中國的章節中討論。

新加坡今年以89.7分再度排名第一,第二、三位分別是新西蘭和澳洲,中國則排在107位。


香港被剔出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排名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304.htm

美國傳統基金會最新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及澳門不再包括在排名內。

根據基金會在網頁上刊載的報告,今年的指數只會為擁有經濟主權的獨立經濟體計算經濟自由度。香港同澳門居民享有較中國其他城市的居民更大經濟自由度,但近年來發展形勢反映,有關政策最終由北京控制,未來香港及澳門的經濟自由度或會包括在中國內。

香港去年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二,而在之前,香港連續25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過去的報告指香港擁有獨立司法機構、新聞自由以及具深度的金融市場,香港是通往中國內地的理想門戶。

至於今年經濟自由度指數,新加坡排名第一,中國排名107。


港澳不再被納經濟自由指數 陳茂波:競爭力體現於自由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304.htm

美國傳統基金會表示,不再將香港和澳門排名,納入經濟自由度指數之內,指近年發展反映港、澳經濟政策最終由北京控制,未來港澳的經濟自由度,或會包含在中國的評估之內。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不同意基金會指香港經濟政策由中央政府控制。他說,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的競爭力體現於多方面自由當中。

[ 本帖最後由 跑10k 於 2021-3-4 12:31 編輯 ]
Reply
#47
47民主派被控|日最大線上券商思佰益憂國安法決撤港:沒有自由,也沒有金融業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7TC5KWPEY/

再多一間外資公司宣佈因國安法撤港。《金融時報》報道,前香港上市公司、日本最大線上券商思佰益(SBI Holdings)的行政總裁北尾吉孝表示,計劃將公司業務撤出香港,涉及員工約100人,原因為「沒有自由,就沒有金融業務」。

北尾吉孝說,去年香港推出具爭議的國安法,早前香港警方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正式起訴47名參與初選的民主派人士,令董事會愈來愈害怕。對金融機構而言,香港已不再是良好的營運據點,愈來愈多日本企業正重新考慮其在香港的業務規模。

他續指,日本金融機構非常擔心香港的情勢,他正在評估以新加坡或上海作為替代方案,以重新安排在港的100名人手。由於英國脫離歐盟,思佰益也正在評估倫敦是否為最佳的歐洲營運據點。

他又指,目前思佰益可能是唯一公開表明要撤出香港的日本主要機構,「其他金融機構的主管心裏雖然想,應該撤離香港,或不應加大投資香港,卻不敢明言,不像我,我直言不諱」。他補充,日本金融機構在決策上可能搖擺不定,但製造商,零售商和批發商對於將業務從香港轉移到內地的決心愈來愈強。

根據思佰益官網資料,除了在港業務,公司於2012年成立思佰益(中國)投資公司,為日本SBI控股株式會社在中國設立的在華投資性公司,業務涉及投資、金融服務、生物製藥領域。

分析:香港與內地無異 則寧擇上海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認爲,思佰益撤出香港主要因爲政治因素。至於未來會否越來越多外資因政治因素而將業務撤離香港,要視乎往後北京政府是否維持强硬態度,如情況繼續惡化,香港金融業將會受到打擊。一些在亞太區有業務發展的企業,或會考慮將公司總部轉移至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地區;如企業與内地有生意來往,當企業認爲香港與其他内地城市沒有分別時,或會考慮將公司總部轉移至内地,以減低成本。

除政治因素外,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業界競爭一向激烈,加上近年中資券商來港「搵食」,它們不但資金、規模龐大,加上買賣方式漸趨數碼化及現代化,對其他券商構成一定壓力。他續指疫情下經營已甚為困難,但最近港府宣佈上調印花稅,經紀佣金又十分便宜,增加中小型券商壓力。但他預計未來有不少巨型新股及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加上港府大力推動大灣區金融發展,故長遠上仍看好業界發展。

國安法後 多間機構宣佈撤港
去年10月,美資金融諮詢機構萬里富(The Motley Fool)認為《國安法》等政治爭議為其業務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權衡最適合自身業務發展及員工後,決定關閉香港實體營運部門撤離香港。

早前《金融時報》亦報道,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Management關閉其香港辦事處,此標誌着自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展開及緊張政治局勢以來,首批停止在港營運的大型金融機構之一。


因國安法將撤出香港 日最大線上券商思佰益:沒自由就沒有金融業務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D%E5%8B%99

日本最大線上券商思佰益(SBI Holdings)的行政總裁北尾吉孝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因應港區國安法,計劃將公司業務撤出香港,涉及約100名員工,並指「沒有自由,就沒有金融業務」。

北尾吉孝在受訪時表示,香港去年推出具有爭議的港區國安法,而47名參與初選的民主派人士早前涉嫌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被起訴,令董事會愈來愈害怕。他又指,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好地方,並指有愈來愈多日本企業正重新考慮其在香港的業務規模。

他續指,日本金融機構非常擔心香港的事態發展,而思佰益亦正研究以新加坡或上海作為替代方案,重新安排在香港的100名員工。他亦指,「沒有自由,就沒有金融業務」,並指思佰益目前可能是唯一公開表明要撤出香港的日本主要機構,又指雖然其他金融機構的主管心裏想應撤離香港,或不應加大投資香港,但不敢明言。

財庫局回應傳媒查詢時則指,在2019年底至2020年底期間,在香港從事證券交易的持牌法團數目有所增加,達約1450家,去年香港股市集資3975億港元,按年上升26.5%,全球位居第二。局方又指,維護國家安全與香港發展利益相輔相成,會繼續致力提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善用香港與內地及國際的連通優勢,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內外雙循環策略的發展機遇,匯聚國際投資者自由參與香港市場。
Reply
#48
日資金融機構SBI疑改變態度 香港CEO:無正式討論撤出香港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9%E6%B8%AF

日資券商SBI行政總裁澄清報道 稱公司無意撤出香港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m=referral

日本思佰益集團否認因政治從香港撤資 對英媒報道震驚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7%E9%A9%9A

香港不再獲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評分 學者﹕影響有限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9%E9%99%90

陳茂波去信反對剔出「經濟自由」排名 《WSJ》:毋須再說服世界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6%E7%95%8C

香港於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4 上升1位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317.htm

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在全球114個金融中心之中排名第4,較上次調查上升1位;香港在亞太區則排名第2,僅次於上海,得分僅高過香港1分。至於全球前3位排名維持不變,分別是紐約、倫敦和上海。

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香港得分為741分,較上次調查跌2分。在5項競爭力領域中,香港的營商環境、人力資本雙雙下跌1位至第4位;基礎設施升1位至第4位。至於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及綜合分別維持在第5和第4位。

按行業分類指數劃分,香港的政府監管、金融及貿易表現都下跌。其中,貿易行業更由上次調查的第1位跌至第4位,政府監管由第4位跌至第6位;但銀行、投資管理、保險、金融科技排名都有所上升,都在首5名之內。

內地城市方面,上海維持全球第3不變;北京同深圳均升1位,分別排第6及第8位,但廣州則跌1位排第22。另外,新加坡升1位至第5位,得分僅低過香港1分。至於東京則跌3位至第7位。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會編制,透過網上問卷訪問約1.08萬名專業人士,綜合143項特徵指標,及約6.6萬項金融中心評估撰寫而成。指數每半年發布1次。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排第四 僅次紐倫滬 李律仁:感到鼓舞
https://www.hk01.com/%E8%B2%A1%E7%B6%93%...3%E8%88%9E

香港金融中心全球排第4 個別指標下跌對排名影響不大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0317.htm

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在全球114個金融中心之中排名第4,較上次調查升1位。但香港在營商環境及人力資本的競爭力分項排名均下跌1位至第4。

有份負責調查的英國智庫Z/Yen集團,指數部主任Mike Wardle指,中國城市及香港在部分對自由社會較敏感的指標中,例如營商環境及聲譽中的細項,較難爭取高排名,認為開放社會長遠較受投資者青睞。但他強調,指數編制綜合143項特徵指標,一、兩項指標下跌,不會對整體排位造成太大影響。

他又指,排較前位置的金融中心得分差距窄,不會深入評論排位變化的原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提到,香港去年在疫情下的新股集資額及股市日均成交分別按年升27%及47%,指數排名升1位,顯示香港的韌性強。

至於金發局行政總監區景麟則提到,香港在投資者眼中是中國的重要橋樑,相信本地資金流、基建投資、風險管理等能夠受惠。他又指,目前有4宗虛擬資產或代幣交易服務平台申請牌照獲證監會正式受理,相信數碼貨幣會是未來趨勢。

【堅離地傾.沈旭暉 111】羅家聰:「新香港」經濟末日,何時到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npjDB9eMQ
[youtube]PmnpjDB9eMQ[/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后太禧慈 於 2021-3-20 12:19 編輯 ]
Reply
#49
劉兆佳指解決土地房屋成重中之重 中央看香港價值比不少內地人高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A%E9%AB%98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內地《觀察者網》訪問時表示,香港經濟轉型是形勢逼人、為勢所逼,香港不能繼續因循守舊。劉兆佳又表明,要將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當成港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還需用有力有效的辦法去處理,特別是要從頂層設計著手。頂層設計不是粘粘貼貼、修修補補,而是拿出整套方案,在行政、立法、政治上定得清楚明白,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

劉兆佳指,土地房屋問題在香港是「老大難」問題,因為推動土地房屋政策觸及多方既得利益,面臨不同原因的反對聲音。房地產商等團體阻礙政府增加土地供應,是基於經濟利益;環保、保育團體阻礙,是因為所謂的道德立場;而反對派阻礙,是出於政治原因。

如果政府解決了土地房屋問題,反對派在政治上的生存空間就會萎縮;土地房屋問題解決不了,香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就會更加不滿,反對派更能藉機削弱政府管治威信、打擊政府管治能力,繼而質疑、挑戰香港的政治制度,認為現有政治制度非改革不可,要走向民主化。

面對這些情況,需要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意志,也就是中央、港府和立法會要聯手推動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港府需要強而有力,需要有魄力、有遠見、有膽識,再加上中央的大力支持,才可以克服利益既得者的阻撓、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再或是來自法律、政治上的挑戰。

劉兆佳認為,港府可以大力用好現行的法律,賦予政府權力去收地及興建新市鎮,容許將部分郊野公園的土地用來興建房屋及促進新產業發展。政府也應加快一些法規程序的執行進度,尤其是涉及城市規劃、更改土地用途如改變工廈用途或收回土地的程序。這些改善可能需要通過修改法律,甚至是重新立法。

當香港選舉制度改革後,新的選委會既可以負責選出特首,也可以選出部分立法會議員,而委員會裡不少人應也是支持各種各樣的社會改革的。這樣一來,行政、立法也可以通過前所未有的合作去推動艱難的社會、經濟、民生改革,包括土地房屋改革。

至於為什麼討論有沒決心和毅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時,中央的角色也很重要,他解釋因為如果中央擺明改革的決心,認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是解決香港其他深層次社會、經濟、民生問題的抓手,並真的拿出決心和勇氣來支持港府大刀闊斧地改革,再加上選委會和立法會的支持,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甚至包括貧富懸殊問題和年輕人「上樓」問題。

劉兆佳說,其實香港需要產業轉型已經說了幾十年了。回歸前就有人提出,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已逐步變成夕陽工業,不能再這麼持續下去,一定要推動新產業的出現。後來內地改革開放,珠三角突然間成為承接香港夕陽工業的重鎮,那些本來要淘汰的廠子在珠三角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機會,不僅仍可以保留勞動密集、低技術含量的特徵,還可以做大做強,一個原本只有少數人的廠可以發展出幾百、幾千人的規模。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內地,造就了香港服務業、金融業和地產業的發展。

某種意義上,內地的改革開放也讓香港的產業轉型沒法再繼續進行下去。內地給香港帶來的發展機遇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有相當大的好處,從商人的角度來看,繼續做地產、搞金融,風險小、回報多且回報快,他們不需要再作出很大的努力就可以獲利,那為什麼還要做那些比較困難和自己也不太擅長的事情呢。

劉兆佳指出,雖然長期依靠房地產和金融業也不是辦法,但轉到別的行業,是不是能得到更高的利潤,特別是短期利潤。而從事其他行業,特別是高新科技,可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甚至連融資都成問題,香港也未必有足夠的人才配套,且去做的時候市場又在哪裡,這些都不清楚。再者,港府對此既無遠見,也不扶持。因此,產業調整,也要看有沒合適的條件去做。

為勢所逼的意思,就是要改變當前以房地產和金融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並不容易,但香港也已逐漸看到目前這情況若再繼續下去,香港不僅產業轉型不了,連經濟發展速度也不會快,更麻煩的是年輕人得不到發展機會、財富越來越集中、貧窮問題愈益嚴峻、民憤民怨不斷升溫。

所以香港要推動產業轉型,特別是注重科技創新、推動高端服務業的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尤其是隨著歐美市場的萎縮和西方國家對外的打壓,香港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國和亞洲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思考香港長遠的出路問題,說服眾多個體主動自覺作出調整,這點並不容易,所以現在只能依靠港府和中央政府的努力。也就是,開拓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其中涉及到的人才供應、市場開拓、資金融通、政策優待等支持,既要來自港府,也要來自中央、內地。

政府如果不出手,人才、資金只會維持著舊有的產業結構,直到房地產和金融不再能提供機會這時候再轉型已太遲了;只有中央、港府從長遠的角度、從居安思危的角度去想問題、聯合出手,盡可能地利用內地所提供的市場、人才、資金、政策讓一些新產業殺出「血路」,讓港人對新產業逐漸生出關心和動力,才可能讓香港的產業結構走向多元化。

劉兆佳認為,可以參考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早就知道經濟發展不能只靠幾個行業,需要有不同的產業來維持經濟增長、滿足新加坡人的工作需求,所以新加坡一早就自己投資及引入外資開拓新的行業,譬如發展電子通訊科技、生物科技,甚至是煉油業,同時盡量保留一些原來的制造業。

劉兆佳解釋,新加坡是從國家生存和發展的角度進行長遠思考,而香港基本是靠市場推動,因此產業難以轉型。推進香港產業多元化,以政策甚至資金扶持,利用國家發展,特別是大灣區所提供的腹地和市場,讓一些有發展前景的新產業做大做強,形成臨界值(critical mass),達到一個足夠的分量讓它可以自己通過市場動力持續發展,這就是中央政府和港府的工作了。

另外劉兆佳在訪問中提到,當年鄧小平在構思「一國兩制」時,的確是想過加強香港和內地的經濟關係,否則香港怎麼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然而實際操作中,中央和香港兩地最初各有顧慮。

開始時中央和香港都是想著由民間社會和工商界人士去推動兩地經濟往來,不一定需要由中央和港府通過合作聯手推動。當時的主要顧慮是,如果由中央提出要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治上會引起一些人的質疑,香港究竟是不是高度自治、中央是不是要插手香港的事務、甚至香港是不是要走計劃經濟道路。

當時就算有心想推動融合,也沒有這樣的政治氣候,所以香港最初想參加「十二五」規劃的時候,中央是抗拒的。後來中央覺得香港日後的經濟發展如果不能與內地加強聯繫,不能利用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就很難推動自身產業升級、產業多元化和經濟發展,才勉為其難讓香港加入「十二五」規劃。

劉兆佳說,雖然後來中央比較樂意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持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是香港本身內部也有很多阻力。比如,政府裡有很多官員都不是很熱衷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因為這涉及改變他們一直以來的政策路向及他們在經濟方面的思想。

在兩地經濟融合過程中,政府一定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甚至要扮演規劃角色。香港不規劃,怎麼配合國家規劃,而對於「規劃」這兩個字,香港很多官員既無經驗,心理上又抗拒,甚至認為是錯誤的做法。有些官員覺得以前港英政府沒有輔助產業發展,所以現在的政府也不應該有,否則不公平,而且隨時會選錯產業發展方向,結果得不償失,還會在政治上又受到別人攻擊。

此外,他們認為政府要慎用公帑,更加不能接受將公帑用在內地以扶持、協助推動兩地經濟合作。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香港要參與內地的發展,但香港不能投放資源在內地以協助香港人或香港企業在內地發展,這樣能夠做到的事情相對就少很多了。

社會上也有反對勢力在抗拒,他們從根本原則上反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認為這樣不但令香港高度自治不保,還可能引入內地和中央的影響力,導致香港在政治、經濟上受制於中央、內地。反對派陣營中有一幫人經常想搞本土分裂主義,在經濟上肯定是想盡可能地與內地切割。

除了政治顧慮,香港社會上也有一些反對聲音,兩地融合導致部分港人利益受損。比如:內地大批企業來港上市,擠壓了本地一些企業的融資空間;有一些行業受到來自內地的競爭,如內地地產商來港發展,衝擊了香港地產商的利益;有一些人才覺得受到內地人才的挑戰;內地同胞來港旅遊,與本地人衝突增加,有一些地方的居民覺得生活受到影響……很多事情導致一些港人對兩地經濟融合產生抗拒感。

而香港這十幾年來飽受政治鬥爭摧殘,尤其在過去幾年受到各種各樣的動亂衝擊,政府疲於奔命去處理這些政治問題,也難以抽出時間去落實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拿大灣區舉例,廣東、澳門比香港積極很多,光是建港珠澳大橋,別人都建好了,香港還沒有完成。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不斷打壓香港、香港不能再依靠西方的背景下,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避免不等於他們就會踴躍接受,肯定還有很多猶疑在的,這樣就不能全心全意去做好相關工作。
Reply
#50
香港正進行「文革式」批鬥! 香港文革 HK cultural revolution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2132

大陸發展一直靠香港. 中共敢消滅香港? replace HK?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9836

北京針對香港新戰略 Beijing new strategy to Hong Kong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0106

香港《國安法》HK national security law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20192

香港民主發展歷史, history of HK democratic development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4618665

[ 本帖最後由 6SL7 於 2021-4-25 10:51 編輯 ]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