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24, 05:15 PM
大陸經濟還有救?提出「香港玩完了」的羅奇這樣看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8273877
中國經濟還有救?提出「香港玩完」 的羅奇這樣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8273877
曾提出「香港玩完論」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也轉趨悲觀。他近日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點出,中國經濟正面臨勞動適齡人口減少、生產力成長乏力、內需不足等三大長期結構性問題。
儘管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周期性與結構性的雙重問題,但羅奇也強調,中國未來並不會出現經濟內爆或崩潰。他相信中國如果能充分發揮經濟增長的潛力,並且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未來仍可能實現長時期的可持續增長。
羅奇曾準確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也曾預言中國可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今年稍早,羅奇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香港已經玩完了」,這導致他與中國大陸的友好關係受到影響。羅奇曾連續24年赴北京參加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成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但今年他首度未獲發言機會。
對此,羅奇強調,讓不同觀點人士噤聲是行不通的,狹隘的政治思維和控制權力的意識形態對誰都無益。
在專訪中,羅奇將中國當前經濟挑戰分為短期或周期性問題和長期結構性問題。短期問題主要是房地產危機,他認為北京當局的計畫還不足以解除警報,但危機將得以在未來幾年內解決。相較之下,經濟長期問題更為嚴重。
羅奇點出當前中國經濟的三個癥結點。首先是人口問題,即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第二個問題是生產力成長乏力。當經濟體的適齡勞動人口減少時,就需要更高的生產力來拉動經濟,但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示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回歸低生產力的國營企業,讓最具生產力活力的民營企業受到很大壓力。第三個問題則是內部私人消費不足。
羅奇並以「日本失落的30年」作為借鑒,為大陸的經濟挑戰提出三點解決方案。第一,避免資產泡沫,包括股市泡沫、科技網路泡沫、房地產泡沫;第二,避免經濟活動的債務強度,因為受制於償還超額債務的負擔,都無法為國內需求提供支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採取行動促進生產力成長,他並以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提出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作為舉例。
不過,對於習近平是否有足夠的工具來落實上述建議,羅奇直言,「他(習近平)有這些工具,但問題是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意願去使用這些工具」。以提高生產力為例,經濟權力從私營部門向國有企業轉移,對習很重要,卻也「讓他無法做出許多人都希望看到的選擇」。
儘管大陸經濟成長正面臨巨大的周期性和結構性挑戰,羅奇仍認為可能透過有力和創新的措施來克服。而在應對這些挑戰後,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代內與美國經濟「趨同」。
羅奇:中國經濟如日本迷失30年情況 補救措施還不夠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24809
據報導,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目前中國與日本「迷失30年」的情況近似,他高興中國意識到自身經濟問題並願意作出措施補救,「這是必需但不足夠」。
香港經濟日報今天(21日)刊登了對羅奇的專訪,他在訪問中作了以上表示。
羅奇現為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對於中國自9月底起推出系列救市措施,他說,救市行動一度令中國股市出現多年來最大幅度的上漲,即使其後顯著回調,仍遠高於救市前水平,但長期來看,市場依然遠低於昔日高位。
他說,「要判斷9月下旬公布刺激措施後中國股市出現的反彈,是否等於此刻可放鬆心情,並對前景感覺更佳,我認為仍為時尚早。」
他認為,現時中國所面對的難題,與導致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陷入「迷失(或稱失落)30年」的問題相似,當時日經指數從1989年12月到1998年中的底部下跌66%,期間出現4次「死貓反彈」,平均反彈幅度34%。
他指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當進取,9月24日公布的方案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財政政策方面,即使財政部和住建部已作額外說明,但仍需當局作出更清晰的指引。
但他說,現階段中國的結構性挑戰為人口壓力、生產力挑戰及消費疲弱,這是「最大的缺失部分」,就像日本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相當嚴重,而且中國尚未出手解決。
他認為,中國的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在生產力挑戰方面,這對中國影響深遠,尤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逐步轉移至生產力較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較高、活力較強的民營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的占比反而日益縮少。
至於消費疫弱,羅奇表示,中國政府或許能成功刺激就業及提高人民薪資,但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不足之下,市民因恐懼寧願儲蓄,而不消費,消費者恐繼續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不足的來源。
因此,中國必須解決過度儲蓄的問題。
他並認為,中國支持房地產的措施只能短期穩定房市及減低投資者的憂慮,而房地產危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障礙,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大量財富損失,讓人聯想到日本也存在類似問題。
他說,「若中國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就會猶如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將無法實現在實體經濟尋求的牽引力。」
羅奇過去曾長期在港工作,今年初,他曾在英國金融時撰寫題為「我痛苦地承認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強烈迴響。
羅奇:中國經濟如日本迷失30年情況 補救措施還不夠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410210043.aspx
據報導,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目前中國與日本「迷失30年」的情況近似,他高興中國意識到自身經濟問題並願意作出措施補救,「這是必需但不足夠」。
香港經濟日報今天刊登了對羅奇的專訪,他在訪問中作了以上表示。
羅奇現為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對於中國自9月底起推出系列救市措施,他說,救市行動一度令中國股市出現多年來最大幅度的上漲,即使其後顯著回調,仍遠高於救市前水平,但長期來看,市場依然遠低於昔日高位。
他說,「要判斷9月下旬公布刺激措施後中國股市出現的反彈,是否等於此刻可放鬆心情,並對前景感覺更佳,我認為仍為時尚早。」
他認為,現時中國所面對的難題,與導致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陷入「迷失(或稱失落)30年」的問題相似,當時日經指數從1989年12月到1998年中的底部下跌66%,期間出現4次「死貓反彈」,平均反彈幅度34%。
他指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當進取,9月24日公布的方案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財政政策方面,即使財政部和住建部已作額外說明,但仍需當局作出更清晰的指引。
但他說,現階段中國的結構性挑戰為人口壓力、生產力挑戰及消費疲弱,這是「最大的缺失部分」,就像日本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相當嚴重,而且中國尚未出手解決。
他認為,中國的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在生產力挑戰方面,這對中國影響深遠,尤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逐步轉移至生產力較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較高、活力較強的民營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的占比反而日益縮少。
至於消費疫弱,羅奇表示,中國政府或許能成功刺激就業及提高人民薪資,但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不足之下,市民因恐懼寧願儲蓄,而不消費,消費者恐繼續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不足的來源。
因此,中國必須解決過度儲蓄的問題。
他並認為,中國支持房地產的措施只能短期穩定房市及減低投資者的憂慮,而房地產危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障礙,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大量財富損失,讓人聯想到日本也存在類似問題。
他說,「若中國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就會猶如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將無法實現在實體經濟尋求的牽引力。」
羅奇過去曾長期在港工作,今年初,他曾在英國金融時撰寫題為「我痛苦地承認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強烈迴響。
羅奇:自2019年兩制更具中國特色 倡中央列出兩制下香港特徵 逐項展示付諸實行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7439496916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早前提出「香港玩完」論,引起爭議。近日再度訪港的他接受本報專訪稱,相信北京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後不會放棄對香港的「控制」,形容香港已由「一國兩制」變成「更有中國特色的兩制」。羅奇建議北京及特區政府可逐一列出香港有別於內地的特徵,例如法治、資本自由流通、人員流動等,逐個範疇向外展示香港仍堅持一國兩制。他又說,受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影響,「香港經濟經歷即時高速增長的空間很小」,建議香港應在金融以外,擴闊經濟基礎及吸引科研。
3因素指「香港玩完」 前「中概好友」羅奇批港股不濟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7760060155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8273877
中國經濟還有救?提出「香港玩完」 的羅奇這樣看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8273877
曾提出「香港玩完論」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近年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也轉趨悲觀。他近日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點出,中國經濟正面臨勞動適齡人口減少、生產力成長乏力、內需不足等三大長期結構性問題。
儘管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周期性與結構性的雙重問題,但羅奇也強調,中國未來並不會出現經濟內爆或崩潰。他相信中國如果能充分發揮經濟增長的潛力,並且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未來仍可能實現長時期的可持續增長。
羅奇曾準確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也曾預言中國可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今年稍早,羅奇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香港已經玩完了」,這導致他與中國大陸的友好關係受到影響。羅奇曾連續24年赴北京參加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成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但今年他首度未獲發言機會。
對此,羅奇強調,讓不同觀點人士噤聲是行不通的,狹隘的政治思維和控制權力的意識形態對誰都無益。
在專訪中,羅奇將中國當前經濟挑戰分為短期或周期性問題和長期結構性問題。短期問題主要是房地產危機,他認為北京當局的計畫還不足以解除警報,但危機將得以在未來幾年內解決。相較之下,經濟長期問題更為嚴重。
羅奇點出當前中國經濟的三個癥結點。首先是人口問題,即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第二個問題是生產力成長乏力。當經濟體的適齡勞動人口減少時,就需要更高的生產力來拉動經濟,但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示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回歸低生產力的國營企業,讓最具生產力活力的民營企業受到很大壓力。第三個問題則是內部私人消費不足。
羅奇並以「日本失落的30年」作為借鑒,為大陸的經濟挑戰提出三點解決方案。第一,避免資產泡沫,包括股市泡沫、科技網路泡沫、房地產泡沫;第二,避免經濟活動的債務強度,因為受制於償還超額債務的負擔,都無法為國內需求提供支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採取行動促進生產力成長,他並以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提出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作為舉例。
不過,對於習近平是否有足夠的工具來落實上述建議,羅奇直言,「他(習近平)有這些工具,但問題是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意願去使用這些工具」。以提高生產力為例,經濟權力從私營部門向國有企業轉移,對習很重要,卻也「讓他無法做出許多人都希望看到的選擇」。
儘管大陸經濟成長正面臨巨大的周期性和結構性挑戰,羅奇仍認為可能透過有力和創新的措施來克服。而在應對這些挑戰後,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代內與美國經濟「趨同」。
羅奇:中國經濟如日本迷失30年情況 補救措施還不夠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24809
據報導,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目前中國與日本「迷失30年」的情況近似,他高興中國意識到自身經濟問題並願意作出措施補救,「這是必需但不足夠」。
香港經濟日報今天(21日)刊登了對羅奇的專訪,他在訪問中作了以上表示。
羅奇現為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對於中國自9月底起推出系列救市措施,他說,救市行動一度令中國股市出現多年來最大幅度的上漲,即使其後顯著回調,仍遠高於救市前水平,但長期來看,市場依然遠低於昔日高位。
他說,「要判斷9月下旬公布刺激措施後中國股市出現的反彈,是否等於此刻可放鬆心情,並對前景感覺更佳,我認為仍為時尚早。」
他認為,現時中國所面對的難題,與導致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陷入「迷失(或稱失落)30年」的問題相似,當時日經指數從1989年12月到1998年中的底部下跌66%,期間出現4次「死貓反彈」,平均反彈幅度34%。
他指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當進取,9月24日公布的方案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財政政策方面,即使財政部和住建部已作額外說明,但仍需當局作出更清晰的指引。
但他說,現階段中國的結構性挑戰為人口壓力、生產力挑戰及消費疲弱,這是「最大的缺失部分」,就像日本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相當嚴重,而且中國尚未出手解決。
他認為,中國的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在生產力挑戰方面,這對中國影響深遠,尤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逐步轉移至生產力較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較高、活力較強的民營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的占比反而日益縮少。
至於消費疫弱,羅奇表示,中國政府或許能成功刺激就業及提高人民薪資,但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不足之下,市民因恐懼寧願儲蓄,而不消費,消費者恐繼續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不足的來源。
因此,中國必須解決過度儲蓄的問題。
他並認為,中國支持房地產的措施只能短期穩定房市及減低投資者的憂慮,而房地產危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障礙,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大量財富損失,讓人聯想到日本也存在類似問題。
他說,「若中國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就會猶如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將無法實現在實體經濟尋求的牽引力。」
羅奇過去曾長期在港工作,今年初,他曾在英國金融時撰寫題為「我痛苦地承認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強烈迴響。
羅奇:中國經濟如日本迷失30年情況 補救措施還不夠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410210043.aspx
據報導,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認為,目前中國與日本「迷失30年」的情況近似,他高興中國意識到自身經濟問題並願意作出措施補救,「這是必需但不足夠」。
香港經濟日報今天刊登了對羅奇的專訪,他在訪問中作了以上表示。
羅奇現為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對於中國自9月底起推出系列救市措施,他說,救市行動一度令中國股市出現多年來最大幅度的上漲,即使其後顯著回調,仍遠高於救市前水平,但長期來看,市場依然遠低於昔日高位。
他說,「要判斷9月下旬公布刺激措施後中國股市出現的反彈,是否等於此刻可放鬆心情,並對前景感覺更佳,我認為仍為時尚早。」
他認為,現時中國所面對的難題,與導致日本於上世紀90年代陷入「迷失(或稱失落)30年」的問題相似,當時日經指數從1989年12月到1998年中的底部下跌66%,期間出現4次「死貓反彈」,平均反彈幅度34%。
他指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當進取,9月24日公布的方案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財政政策方面,即使財政部和住建部已作額外說明,但仍需當局作出更清晰的指引。
但他說,現階段中國的結構性挑戰為人口壓力、生產力挑戰及消費疲弱,這是「最大的缺失部分」,就像日本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相當嚴重,而且中國尚未出手解決。
他認為,中國的人口老化趨勢難以逆轉;在生產力挑戰方面,這對中國影響深遠,尤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逐步轉移至生產力較低的國有企業,生產力較高、活力較強的民營公司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上的占比反而日益縮少。
至於消費疫弱,羅奇表示,中國政府或許能成功刺激就業及提高人民薪資,但在社會安全網的支持不足之下,市民因恐懼寧願儲蓄,而不消費,消費者恐繼續成為未來經濟增長不足的來源。
因此,中國必須解決過度儲蓄的問題。
他並認為,中國支持房地產的措施只能短期穩定房市及減低投資者的憂慮,而房地產危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障礙,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大量財富損失,讓人聯想到日本也存在類似問題。
他說,「若中國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生產力和私人消費疲弱,就會猶如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將無法實現在實體經濟尋求的牽引力。」
羅奇過去曾長期在港工作,今年初,他曾在英國金融時撰寫題為「我痛苦地承認香港已經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強烈迴響。
羅奇:自2019年兩制更具中國特色 倡中央列出兩制下香港特徵 逐項展示付諸實行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7439496916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早前提出「香港玩完」論,引起爭議。近日再度訪港的他接受本報專訪稱,相信北京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後不會放棄對香港的「控制」,形容香港已由「一國兩制」變成「更有中國特色的兩制」。羅奇建議北京及特區政府可逐一列出香港有別於內地的特徵,例如法治、資本自由流通、人員流動等,逐個範疇向外展示香港仍堅持一國兩制。他又說,受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影響,「香港經濟經歷即時高速增長的空間很小」,建議香港應在金融以外,擴闊經濟基礎及吸引科研。
3因素指「香港玩完」 前「中概好友」羅奇批港股不濟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776006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