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Assembly production lines 組裝生產線
#11
Honda factory tour - Production in Jap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uclAl9AGo
[youtube]iCuclAl9AGo[/youtube]
Reply
#12
機器人打爛人類飯碗? 亞馬遜高管用「兩字」回應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A9...15400.html

[Image: 9b92f9c0-7f61-11ee-bbe2-cbd6d6cbbf03]

AI 浪潮近年狂襲,將取代職場人力的說法應運而生,但專家最新表示,機器人和其他技術搶走人類工作的說法是個「迷思」。

亞馬遜 (AMZN) 全球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暨永續包裝業務負責人 Stefano La Rovere 周四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先進的機器人、AI 跟其他技術不是在取代職位,而是在增強人們的角色,新的技術正在創造全新的工作類別。

亞馬遜表示,新技術的引進為該公司歐洲配送中心增加 5 萬多個就業機會,過去五年該中心引進 1000 多項新技術,總投資金額超過 7 億歐元(7.51 億美元)。

La Rovere 還以自己管理的亞馬遜機器人和 AI 部門為例指出,機器人和技術可幫助亞馬遜員工,像是減少任務之間的步行距離、消除重複動作或幫助員工們舉起重物。相反地,亞馬遜的員工可以學習新技能,學習新能力,獲得新能力,進而實現工作上的目標。過去幾年,技術的使用創造了 700 多個新類別的工作。

La Rover 管理的部門致力於為亞馬遜龐大的物流中心網路帶來自動化,這些中心負責包裝訂單並準備交付給客戶。

去年 10 月,亞馬遜讓名為「Digit」的人形機器人加入倉庫作業,希望能將其整合至該公司龐大的物流業務中,但此舉引發民眾擔憂未來倉庫作業將完全被機器人取代,產生大量失業人口。

Digit 由亞馬遜投資的新創公司 Agility Robotics 開發,可以移動、抓取和處裡倉庫物品,福特汽車工廠也引進該人形機器人進行測試。亞馬遜一直因其倉庫的作業危險性而備受美國監管機構注意,該公司指望透過機器人來提高員工作業安全。

去年 11 月,亞馬遜也發表新一代送貨無人機 MK30,並在今年開啟無人機配送時代,並在公司內部開設名為 Prime Air 的專門部門,義大利則將成為亞馬遜在歐洲首個測試無人機配送的國家。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獲施工許可 美國本土以外首同類項目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5%E7%9B%AE
[Image: Screenshot_2024-05-13_at_7_06_10_PM_0.png]
[Image: Screenshot_2024-05-13_at_7_05_45_PM.png]
[Image: Screenshot_2024-05-13_at_7_06_30_PM.png]
7days
Reply
#13
供应链到底有多重要? | Supply Ch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TPBvQZm-s


比亞迪上月銷量逾51萬輛 「蔚小理」交付量齊創新高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0%E9%AB%98

內地各大電動車品牌公佈去年12月銷售成績,當中比亞迪(1211)以51.48萬輛的月度銷量領先市場;理想汽車(2015)交付5.85萬輛創歷史新高;小鵬汽車(9868)交付3.67萬輛,連續4個月刷新紀錄;蔚來(9866)首破3萬輛月度交付量。

比亞迪全年銷量427萬輛 增41%
比亞迪公佈,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514809輛,再創新高;全年銷量4272145輛,按年增長41.26%。

理想去年交付50萬輛 小鵬19萬輛
理想汽車公佈,12月交付新車58513輛,按年增長16.2%,創歷史新高;2024年共交付500508輛。

小鵬汽車12月交付新車36695輛,按年增長82%,按月增長19%,連續4個月創單月交付歷史新高。全年交付190068輛,按年增長34%。

蔚來12月交付新車31138輛,單月交付突破3萬輛創新高,按月增長51.3%,按年增長72.9%。其中,蔚來品牌交付新車20610輛;樂道品牌交付新車10528輛。全年計,蔚來交付新車221970輛,按年增長38.7%。其中,蔚來品牌交付新車201209輛;樂道品牌交付新車20761輛。

零跑汽車(9863)12月交付達42517輛,按年增長128%,連續兩個月交付突破4萬輛,並連續七個月創月交付歷史新高;全年累計交付近30萬輛,按年增長超100%,超額完成2024年銷量目標。

極氪月度交付2.7萬輛 按年倍增
吉利(175)旗下極氪12月交付新車27190輛,再創歷史新高,按年增長102%。2024年全年共交付222123台,按年增長87%。

小米汽車在12月28日、正式亮相1周年公佈,小米SU7全年交付量已超過13萬,提前完成全年所有目標。

魯比奧對華立場:關注「中國製造2025」9月出報告 倡美國勿輕敵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9991
[Image: hgJEQPEJVnrNV6FymjwrGj7yWesM71kJlHTcTZR0...w1920r16_9]

路透:比亞迪被指引進數百中國黑工於巴西建廠 中方指高度重視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91963

中國汽車產銷均超3100萬輛 繼續領跑全球新能源車破1200萬輛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E8%BC%9B

中國據報限制蘋果和比亞迪生產轉移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17411.html

市場預期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上任後有機會提高關稅。《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正在加大印度和東南亞高科技製造業所需員工和專業設備的出境難度,這可能是為了阻止企業轉移生產。

知情人士表示,北京官員口頭上鼓勵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限制對這些地區的技術轉讓和設備出口,目的是在美國設置新的貿易壁壘時,提振中國自己的生產,減少可能的裁員,並防止外國投資者逃離中國。

消息稱,蘋果公司的主要組裝合作夥伴富士康無法向印度派遣中國員工,其在印度的工廠也無法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專用設備。他們表示,這對生產沒有直接影響。

富士康在中國的工廠僱用數十萬工人,其大規模業務是當地電子產品供應鏈和就業的關鍵。知情人士說,北京方面不希望富士康進一步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

消息稱,對科技設備的限制也對印度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造成影響,比亞迪(1211.HK)的印度子公司和印度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 Waaree Energies 都受到影響。

中國外交部周五在聲明表示,中國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對各地企業敞開大門。
Reply
#14
Tesla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 動工建設到投產不到十個月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7a...B%E6%9C%88

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特斯拉,在上海的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由動工建設到投產不到十個月。

工廠內首個在中國製造的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正式啟用。特斯拉的代表指出,工廠預計本季開始提升產能,今年能源儲存產品裝機量,按年增長至少五成。

這個工廠是美國以外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佔地約20萬平方米,面積相當於三十個標準足球場,配備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管理系統。工廠初期規劃年產量達到一萬部,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相當於一萬三千個家庭,或40個中型工廠一年的用電量。

資助新型工業批63申請 涉逾100條生產線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21...2_001.html

為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政府推出「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截至今年1月已有63宗申請獲「新型工業評審委員會」支持,涉及共超過100條生產線,而在去年9月推出100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首宗項目已在年初獲批,預算金額約為6億港元,預計「加速計劃」資助金額約為2億港元。

政府回覆議員嚴剛的書面質詢除提供有關數據外,又重申「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旨在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目標在2027年將計劃下的智能生產線增至最少130條。

在引進企業方面,政府指根據引進辦的資料,在已引進的66家重點企業之中,有12家屬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產業類別,當中不少是市值或估值過百億港元,並擁有行內前沿技術的企業。

政府指該等企業已經或計劃於本地設立研發中心及/或生產基地 ,有七成半更計劃在香港建立國際或地區總部,預計未來數年,該等企業合共在香港投資約56億港元,並能創造超過1,800個就業機會。

美媒:小米汽車冒起衝擊美車企 得益中國強大供應鏈
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3/02/AP6...8bbed.html

薛偉傑:人形機械人協同實訓 優必選測試「群體智能」
https://news.mingpao.com/pns/%e7%b6%93%e...2058512252
[Image: d009dfd70d35457fae29107d3151b545.jpg]
據內媒月初報道,優必選(9880)最近在吉利集團旗下智能電動車品牌極氪5G智慧工廠內,開展多部、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械人協同實訓,以探索通用人形機械人在工業場景群體作業。內媒認為,多部人形機械人進行「群體智能」測試,相信是全球首例。
據報道,優必選人形機械人Walker S1顯示了動態目標跨場域純視覺連續感知和跟蹤;多部機械人協同完成複雜軌迹規劃、負載辨識、柔順控制,搬運過程中動態調整力度和姿態;以及透過高精度感知和自適應控制技術,帶觸覺的五指靈巧手動態調整抓取力度和姿態,實現柔軟薄膜無損傷抓取。
但從短片看來,分鏡剪輯得太短。除可以看到兩部Walker S1合作搬運一個大箱外,其他場景中很難判斷機械人有沒有或如何互動和協同運作。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今年將會向客戶和合作伙伴交付約500至1000部Walker S系列人形工業機械人,包括汽車生產商、富士康和順豐(6936)等。雖然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將人形機械人帶入每個家庭,但現時主要關注工業客戶。因為人形機械人暫時仍不夠聰明,與家庭相比,工廠的操作和訓練環境比較簡單和穩定。
Reply
#15
關稅僅第一步?「海湖莊園協議」重煉全球金融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9%97...49327.html

有沒有一種可能,關稅只是這一切的開始?特朗普有一個更大膽的計劃來重塑美國經濟,而他會不計後果地推進?你會期待嗎?

投資者希望事情不會如此。但人人都在討論一個稱為「海湖莊園協議」的概念,透過將美元永久貶值、為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債務再融資、令美國與貿易夥伴的關係更加不友善,這些舉措將澈底重塑全球資本流動。雖然沒太多人認為會成真,但特朗普如此不可預測,投資者正努力為不可想像的情況做準備。

「海湖莊園協議」的想法來自Hudson Bay Capital投資公司前高級策略師Stephen Miran,他在去年11月撰寫了一篇41頁的論文,探討「重構全球貿易體系」。Miran以「特朗普思想」出發,闡述剛贏得大選的的總統對關稅和保護主義的喜愛如何再進一步,成為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基礎。

這份文件本可能不會引起太多注意,但特朗普卻任命Miran為白宮經濟顧問,並在今個月履新。特朗普本人尚未公開談論過Miran的「海湖莊園協議」。

然而,現在Miran成為特朗普的智囊,投資者極希望他是否在密謀什麼。《MarketWatch》本月初宣稱:「華爾街無法停止談論海湖莊園協議。」

現在Miran成為特朗普的智囊,投資者極希望他是否在密謀什麼 · REUTERS / Reuters

「美元高估→貿易逆差→製造業凋零」
Miran的計劃的前提觀點是,美元數十年來一直被高估,導致長期貿易逆差,製造業從美國遷移到其他國家例如中國。因此,要扭轉這種不平衡將需要讓美元貶值,這似乎正是特朗普所青睞的。

當美元相對強勢時,入口商品對美國人來說變得便宜,相反,美國出口商品則變得昂貴。這表現為不斷增長的貨品貿易逆差,出入口差距不斷擴大。2024年的商品貿易逆差為1.2萬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比2000年時多出175%。

特朗普認為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對經濟有害的。經濟學家未必同意。

美國經濟由消費驅動,低價入口的產品增多,提高了美國人的購買力。如果美國經濟在投資、創新和創造就業方面保持健康發展,那麼貿易逆差並不會造成損害。

許多專家反而認為,強勢美元對美國更有利。美國企業研究所的經濟學家Steven Kamin和Mark Sobel最近寫道:「『海湖莊園協議』將是徒勞、無效、破壞性的,只會侵蝕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獨當一面的地位。」

他們認為,強美元為美國企業提供進入海外市場的優勢,並讓國內經濟更穩定。

的而且確,許多低技術的生產線工作職位已經離開美國,製造業就業也有所下降。但如同所有發達經濟體,製造業作為經濟量的百分比,多年來一直在下降,由科技和服務業的增長取而代之。自1980年代以來,製造業在美國GDP中的份額已從約25%降至不到10%。然而,美國的工業產出幾乎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由於自動化、科技和創新,生產商只需較少工人就能生產更多商品。

如果說特朗普經濟思維中有致命缺陷,那就是他對製造業的迷戀。

目前服務業僱用了86%的美國工人。只有8%在製造業工作。美國在服務業方面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即出口多於入口。「生產線工作是好工作嗎?是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Mary Lovely在Yahoo財經的播客中說:「但美國還有很多其他好工作。」

儘管經歷一些艱難時期,美國至少40年來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持久的經濟。如果美國因失去藍領經濟和被操縱的貿易體系而受到某種限制,那麼這種限制是任何國家都會樂意忍受的。

儘管如此,特朗普仍將整套經濟計劃建立在提振製造業之上。

堪比廣場協議
在「海湖莊園協議」中,關稅只是個開始。之後的任務是讓美元貶值。在不印鈔票並觸發惡性通脹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特朗普政府將不得不干預貨幣市場。如果其他國家恰好同意特朗普貶值美元的計劃,他們可以在海湖莊園聚會,簽署一項類似於金融史上其他標誌性事件的協議,例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

不過,大概沒多少國家會自願讓自己貨幣升值來配合特朗普,因為其貿易狀况會變得不利。Capital Economics在最近的一份分析中解釋說:「自願貨幣協議的情況看起來並不樂觀。但美國可以通過威迫利誘,令他國簽字。」

這樣的一份協議,涉及以某種方式來「強制性」減少外國資金流入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例如,Miran建議對外國買入美債的部分交易徵收新的使用費,這將降低對美債的需求並削弱美元。但這將迫使美國利率上升,而特朗普希望的是壓低利率,而非提高。

因此,必須有某種方法來糾正利率上升的問題。

威迫買百年債券 關稅是利誘?
其中一個可能是,特朗普團隊可以以某種方式將當前國庫券的外國持有者——目前最長到期期限為30年——強制轉換為新的100年期債券。問題是,與當前國庫券在流轉得快的公開市場交易的方式不同,百年債券將很難交易。因此,如果百年債券持有人需要流動性,必須有新的方式提供,比如聯邦儲備局的短期抵押貸款。

還有其他相關細節。例如,特朗普曾談論建立美國主權財富基金,如果有這樣一個基金,他可以通過大規模購買外國資產來迫使美元貶值。美國可以利用其作為台灣、南韓、日本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防務擔保者的角色,試圖迫使他們購買百年債券。特朗普還可以利用關稅減免作為外國幫助貶值美元的誘因。(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實施關稅,最少10%,為這一個選項創造條件。)

這計劃聽起來非常複雜?它確實如此。

Oxford Economics表示:「要令美元貶值一點都不容易。要達到逆轉貿易逆差所需的貶值規模,是要激烈的逆流而上。這樣做對美國及其他地區的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的成本可能很大。」

這些成本包括入口和國內商品價格急劇上漲、利率上升,以及經濟受到破壞。

破壞美債地位 後果可大可小
最壞的情況是投資者對美國國債奉若神明的信心,如果美國做出任何市場解讀為違約或拒絕支付國庫券持有者合法應得款項的事情,一直以來市場認定美債是「零風險有回報的資產」的假設就會崩潰,現有的很多計價基制會失效。這確實會令美元貶值,但代價是國債息率大幅上升,以彌補持有者有更大資金損失風險。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美國政府借貸成本將激增,現已達36萬億美元的龐大國債可能很快變得不可負擔。

與特朗普可能嘗試配製的其他藥方相比,關稅可能已經相對溫和了。 · REUTERS / Reuters
經濟學家指出,一些確切的問題其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美元今天可能略微高估的原因之一,是財政部大量發債來資助現在接近每年2萬億美元的赤字。Capital Economics表示:「如果通過財政緊縮來降低美國國內需求,將更有利於使令美國公債更能持久發展。」

全球貿易確實令一些人受害,例如製造業城鎮因為企業倒閉但沒有替代的產業而零落。引入綠色能源、數據中心、倉儲和醫療保健等增長產業,可能比試圖守住過去的成功更有效。企業需要的技術工人不足,以及工人擁有的技術不匹配,政策制定者的工作還需好好地調和兩者。

當然,特朗普將關稅視為一種可以解決許多問題的多功能工具,包括一些本身根本不是問題的事情。投資者普遍不喜歡特朗普的關稅,這已經打擊了股票價值並引發了新的通脹恐慌。

但與特朗普可能嘗試配製的其他藥方相比,關稅可能已經相對溫和了。

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經濟活動前年價值768億 增7.6%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50409.htm

政府公布,本港「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經濟活動涵蓋範圍及表現,2023年有關增加價值為768億元,較前一年上升7.6%,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

政府表示,當中涵蓋的經濟活動,包括食品製造、晶片設計、人工智能模型開發及應用、數據服務及軟件開發、驗證測試及認證、環境工程及綠色事業等。

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關鍵期,必須明確指定有關涵蓋經濟活動範圍,不時檢討,更針對性地制定不同政策措施,促進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及新型工業發展,並實現《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展目標。

他說,要編製相應統計數字,客觀量度創新及新型工業的發展進程。
Reply
#16
中方勸巨企勿撤供應鏈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7%...9%E9%8F%88

中美貿易戰隨時再大升級,為保中國製造及出口業利益,外媒報道,內地當局勸告快速時尚巨頭SHEIN等大企業擱置將供應鏈遷移至中國境外的計劃。

SHEIN傳已響應

消息指,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後,中國商務部與SHEIN等公司就供應鏈多元化問題進行溝通,勸告這些企業不要轉向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進行採購。據報作為響應官方要求的行動之一,SHEIN已經放棄組織供應商前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旅行考察建立生產基地的安排。

事實上,在美國新關稅措施下,這些企業有更大誘因尋求供應鏈多元化,以規避更高關稅,中國官方及時表達訴求,且看企業如何拆招。

報道稱,事件表明面對美國加徵關稅的衝擊,中國在為避免製造業供應鏈外流採取行動,反映中國應對與美國的貿易爭端時,出口商利益可能與官方不一致。內地保護國內製造業的努力可能與企業尋求規避成本壓力的目標存在衝突。

特朗普關稅戰|彭博:中國勸告Shein等勿將供應鏈轉移至境外
https://www.am730.com.hk/%E8%B2%A1%E7%B6...%96/549079

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徵「對等關稅」措施,其中對中國再加徵34%。《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國敦促快時尚巨頭Shein停止將供應鏈向境外轉移。報道指,Shein原本有此計劃,但遭到中國政府的反對,因為北京希望在特朗普不斷升級的關稅壓力下,阻止製造業的外流。

Shein已放棄計劃
知情人士指,中國商務部與Shein等公司曾就供應鏈多元化問題進行溝通,勸告這些企業切勿轉向其他國家的供應商進行採購,又指中方是在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前數日表達有關訴求,因為美國的關稅威脅促使Shein等公司尋求供應鏈多元化,以規避更高的關稅。

報道提及,為回應中國的要求,Shein已經放棄安排供應商前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考察以建立生產基地的計劃。

iPhone生產成本恐飆50% 年失2574億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7%...4%E5%84%84

美國對等關稅措施生效前,無論是美國的消費者還是大企業都正在急應對。外媒報道指,美國多地出現iPhone搶購潮,原因是消費者擔心接下來會因為關稅而加價。以一部官方售價1,100美元的iPhone 16 Pro為例,其生產成本約為580美元,在新關稅實施後,其生產成本將大漲五成,達到近877美元。

根據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推算,新一輪的關稅實施後,會為蘋果公司(Apple Inc.)帶來每年330億美元(約2,574億港元)的成本衝擊。瑞銀報告指出,最高端的iPhone 16 Pro可能會因應關稅,在美國售價上調29%。不過,這些分析是基於對Apple公司層面的調查而得出,具體而言還得視乎供應鏈如何分擔及消化關稅成本。

美上周末現搶購潮

美國多家Apple專賣店的員工亦表示,上周末顧客湧入商店購買各種產品,明顯擔心新關稅政策生效後,各種產品會大幅加價,把成本轉嫁予消費者。

另外,有傳Apple先前曾計劃把iPhone手機生產重心轉移至印度,藉此降低對等關稅帶來的影響。在此前公布的對等關稅措施中,美國將對印度商品徵收26%關稅,相比之下只是美國對華累計關稅稅率54%的不到一半。

據估算,Apple今年將在印度生產約2,500萬部iPhone,通常其中約1,000萬部會供應印度本土市場,但如果把所有印度製造的iPhone都轉銷美國,今年可滿足美國市場約50%的需求。

有印度傳媒消息指出,Apple於3月底時,於3日內突然急運5架載有iPhone及其他產品的飛機到美國,似乎是為了避開關稅而作出緊急對策。

習近平:要鞏固與周邊國家戰略互信 加強產業鏈及供應鏈合作
https://news.tvb.com/tc/world/67f66190ec...8%E4%BD%9C

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經濟活動前年價值768億 增7.6%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50409.htm

政府公布,本港「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經濟活動涵蓋範圍及表現,2023年有關增加價值為768億元,較前一年上升7.6%,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

政府表示,當中涵蓋的經濟活動,包括食品製造、晶片設計、人工智能模型開發及應用、數據服務及軟件開發、驗證測試及認證、環境工程及綠色事業等。

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關鍵期,必須明確指定有關涵蓋經濟活動範圍,不時檢討,更針對性地制定不同政策措施,促進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及新型工業發展,並實現《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展目標。

他說,要編製相應統計數字,客觀量度創新及新型工業的發展進程。

美國再上調小額包裹關稅 增至120%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5...?refer=hn2

據外媒報道,白宮周四(10日)公布,總統特朗普最新對等關稅修改方案,由5月2日起對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寄出)徵收其相等於申報價值的120%稅項或每件100美元,而非先前公布的90%或每件75美元。

6月1日之後入境的包裹,將支付120%稅項或每件200美元的費用,而非早前公布的每件150美元。

受川普关税衝擊 中國亞馬遜賣家被迫漲價或撤離
https://www.dw.com/zh-hant/%E5%8F%97%E5%...a-72208169
有市民稱不再郵寄貨物往美國 改為將貨品帶予當地家人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50410.htm

路透社:為避特朗普關稅 蘋果從印度空運600噸iPhone到美國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28413
關稅戰衝擊 印媒:蘋果5架貨機從印度急運iPhone赴美國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27237
[Image: kkINQI82O8zJRcjPo4NEsO8ghjcU-JraR2glEkdo...w1920r16_9]

關稅|生產回歸美國本土? 分析師:花X年才搬供應鏈10%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E9%8F%8810

特朗普關稅|分析顯示美國汽車製造商成本恐增1080億美元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28637

根據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的新分析報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於本月初開始實施的25%汽車關稅,將導致美國汽車製造商2025年的成本增加約1080億美元(約8377億港元)。

路透社報導,號稱「底特律三巨頭」 (Detroit Three) 的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佳士拿(Chrysler),是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總部位於密歇根州安娜堡的美國汽車研究中心星期四(4月10日)發佈的研究報告發現,總部位於底特律的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及吉普車和「公羊貨車」製造商Stellantis的成本將增加420億美元(約3258億港元)。

報告指出,底特律三巨頭在美國生產的每輛汽車的進口零部件,平均可能被徵收近5000美元(約3.88萬港元)的關稅; 它們進口的每輛汽車平均可能被徵收約8600美元(約6.67萬港元)的關稅。

特朗普的25%汽車進口關稅已在4月3日生效,由於汽車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這一舉措將對整個汽車行業造成衝擊。

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生產的汽車都面臨徵稅,但遵守《美墨加協定》條款的汽車製造商可以扣除美國零部件的價值。

關稅迫使汽車製造商調整生產方式,通用汽車增加了印第安那州一家工廠的卡車產量,而Stellantis暫時關閉了分別位於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一家工廠,這些措施對相關的另外五家美國工廠造成影響。

美國汽車研究中心估計,底特律三巨頭每輛汽車的進口零部件的平均關稅成本為4911美元(約3.81萬港元),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4239美元(約3.29萬港元)。 進口汽車方面,整體汽車行業每輛汽車的平均關稅成本為8722美元(約6.77萬港元),底特律三巨頭每輛汽車的平均關稅成本為8641美元(約6.7萬港元)。

代表底特律三巨頭的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主席布朗特(Matt Blun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的報告表明「25%的關稅將給汽車行業帶來巨大的成本」。

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和Stellantis計劃與特朗普政府繼續進行對話,以實現增加美國汽車產量的共同目標。

特朗普關稅|美國製造成本恐飆升 iPhone 16 Pro售價近2萬港元?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28917
[Image: 6_WXLioRgqcF0BaKVcK5gXS-K-eiy0F6pSLi26Ui...w1920r16_9]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