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21, 12:31 PM
劏房人口6年內增3萬 組織促制訂告別路線圖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100...2_001.html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100...2_001.html
香港人口 HK population
|
10-04-2021, 12:31 PM
劏房人口6年內增3萬 組織促制訂告別路線圖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100...2_001.html
11-16-2021, 09:12 AM
港人平均壽命升至83歲 為全球之冠 患腫瘤仍為死亡主因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111...2_001.html 政府統計處公布,港人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由1986年的74.1年,升至2020年時的82.9年;女性則由79.4年升至88年,增幅達1成,成為全球最長壽的經濟體之一。而港人患腫瘤仍為死亡的主因,佔整體30%,是自1986年以來一直佔據首位;其餘為呼吸系統疾病,佔22.5%;第3為循環系統疾病,即心臟或血管的疾病,佔20.5%。 死亡趨勢是評估人口健康的常用指標,有助未來醫療服務的規劃。統計處出版2021年11月號《香港統計月刊》,其中有文章探討「1986年至2020年香港死亡趨勢」。香港死亡數目去年為50,666人,但普遍死亡率由1986年,每千人有10.5人死亡,下跌43%至去年每千人有6人死亡。人均壽命亦有延長,在1986年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為74.1歲,上升至2020年時的82.9歲;女性則由79.4歲升至88歲,港人平均壽命升至82.9歲,比日本、新加坡、挪威等國家人口更長命。 然而,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仍為主要的死亡原因,3者在去年佔整體死亡原因73%。在2020年,死於腫瘤的人數約佔死亡總數的30%,自2000年稍微下跌,第2為呼吸系統疾病,佔22.5%,第3為循環系統疾病,約佔20.5%。另外,雖然男性患上腫瘤而死亡的比例較女性多,但自2016年起,腫瘤取代循環系統疾病成為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香港人口突破750萬 2.9萬人移民創近6年新高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021...2_001.html 香港人口突破750萬,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數字顯示,201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500,700人;與2018年底人口7,486,400人比較,增加14,200人,增長率為0.2%。 人口增長由自然增長(即出生減死亡)及香港居民淨遷移(即移入減移出)組成。2018年底至201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300人,其中出生人數為52,900人,死亡人數為48,500人。同期淨遷移人數為9900人,其中39,100人為單程證持有人移入,29,200人為其他香港居民淨移出。 根據慣例,每次發表最新人口數字為臨時數字,而經修訂的數字會在其後6個月公布,即8月。 年份/香港居民淨移出人數: 2012/41,600 2013/17,900 2014/15,700 2015/5500 2016/6100 2017/24,300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04-06-2022, 12:51 AM
各國出招谷生育 星每年預算115億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7%...5%E5%84%84 國家人口減少,將威脅到政府提供醫療、教育、水務及基建等公共服務的財政能力。同時,一個國家的勞動人口多寡又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國民的生活質素等,故對抗社會高齡化和人口減少,往往又從提升勞動力開始。 要加大勞動人口規模,不少政府均倡導生育,多數會提供財政誘因如增加子女免稅額。其中,新加坡每年政府預算高達20億新加坡元(逾115億港元)鼓勵當地年輕人結婚生子,不但讓夫妻擁有組屋(即公營房屋)優先購買權,中等收入家庭生一個孩子,7歲前也可獲得政府約14萬新加坡元(約80萬港元)津貼。 不少國家的家庭政策亦不用父母們於在職生涯及生育中陷入兩難,如瑞典父母可享16個月有薪假期去照顧子女,成本由僱主和政府分擔;日本政府會提供育兒設施,協助在職母親在日間照顧子女,目的是讓更多女性投入勞動力。 英延退休年齡 日放寬移民政策 此外,延遲退休年齡,亦是緩解勞動人口減少的方法,英國早年研究發現,2010至2050年期間,如果退休年齡每10年就延長兩至3年,可抵銷勞動力因為社會高齡化而下跌。不過,這需要政策和職場文化上配合,例如退休金領取的年齡要提高,職場上亦要接納高齡員工。而放寬移民政策讓適齡的勞動人口移入亦是好方法。向來移民門檻很高的日本,在2019年4月設立新簽證「特定技能簽證」,冀吸引更多外國人才,從事當地嚴重不足的14個行業。去年放風會放寬這項簽證的限制,例如可無限次延長簽證、申請永久居留等。惟上述多個增加勞動力人口的方法都有其極限,如鼓勵女性就業就受限於該國女性人口上限。因此,若有意增加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亦可透過教育、在職培訓等來實現。
06-01-2022, 07:17 PM
移民潮牽連學界 每校平均32人退學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8%...0%E5%AD%B8 近年移民潮不停,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昨表示,該會早前與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訪問了140間中學,了解學界師生流失情況,發現受訪學校中,每間平均有32名學生退學、約7名教師離職,退學的學生相當於一班,而教師離職亦造成學校人手增補的困難。 連鎮邦指,師生流失令學校面臨新的挑戰,由於小學正實施25人一班的小班教學,校長會曾建議在中學亦引入這項措施,但教育局認為,中小學的學位需求受到多項因素影響,未來學齡人口持續下跌,恐是結構性的問題,應及早制訂長遠措施。 老師也移民 教育界斷層 連又指,近年許多教師在短期內離職,甚至在學期中段舉家移民,教育界因此出現斷層、青黃不接等現象,除主科英文、數學及理科受影響外,不少藝術類科目學校亦未必有替補人選,面對教師人手流失、學童減少,希望政府有更積極的措施,做好學校課程改革,大學教育亦要投放資源。 受移民潮衝擊 中小學及幼稚園本學年流失逾3萬名學生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60...2_001.html 本港經歷移民潮,學界面對學生及教師流失。教育局更新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生人數統計數據,中小學及幼稚園本學年共流失超過3萬名學生,而公營中小學各級亦有過千名的學生流失。教育局指,預計未來學齡人口持續下跌的情況是結構性而非過渡性,跌幅可能比原先估計大。 廣告 教育局日前更新幼稚園及中小學教育的統計,截至去年9月中,即本學年開始時的學生人數,東網比較上學年同一批學生的數據,發現全港共流失約30,515名學生,較上學年流失的約21,000人,增加約45%。若以不同學習階段而言,中學的學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除了中一有新生入學令該級人數有增加外,其他級亦有大幅的學生流失,累積流失逾萬人。若以地區劃分,18區以中區、西區及灣仔的學生流失量最多。 教育局指,中小學學位需求受多項因素影響,除了本港適齡學童人口,亦包括跨境學童數目、適齡新來港學童數目等。由於預計未來學齡人口跌幅可能比原先估計大,必須及早訂定長遠措施,以應對學位過剩的情況,而以往採用過渡性的紓緩措施未必適用。局方又指,一直關注學生人口變化為公營中小學學位相關規劃及業界所帶來的影響,就此一直與業界保持緊密的溝通,並採取不同措施以應對年與年之間各學校網的學位需求變化,務求在學位需求上升時確保有足夠公營學位供應。而在學生人口下降時,在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推出相應的紓緩措施以減低學生人口過渡性的變化對業界所造成的衝擊。 近7400名港中小學生赴英讀私校 按年升24% 新生升幅達30%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53...2_001.html 本港掀起移民潮趨勢,英國私立學校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有近7,400名本港中小學生正就讀英國私立學校,按年升24%,當中新生的升幅更達30%,創歷年新高。資深升學顧問分析指,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簽證新政策吸引港人舉家移英,就算部分父母未決定是否移民,仍先安排子女到當地升學。為因應港生人數增加,部分英國頂尖私校調整收生安排,包括提前至6月開始面試,以優先取錄有潛質的學生。 升學顧問英識教育引述英國私立學校協會報告,該協會每年均發表報告,統計逾千間會員學校的學生數目、原居地及性別分布等。中國內地的留學生總數雖然連跌2年,但仍佔當地的國際學生人數最多,而香港留學生總數則按年上升,今年增至7,383人,續排第二;其中3,142人是本學年才入學的新生。此外,5,845名港生的父母居於海外,成為最多學生獨自赴英留學的國家或地區。其餘1,538名港人的父母居於英國,是去年同期的3倍;當中897人是新生。 英識教育執行總監陳思銘指,自英國政府BNO持有人及其受養人、俗稱「5+1」的簽證,即留英滿6年可申請成為英國公民,不少港人選擇移居英國。雖然BNO持有人的子女可以免費就讀英國公立學校,但質素高的公校,尤其文法學校向來競爭激烈,不易考入,落榜者自然轉投私校。另外,本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亦指,該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研究亦發現,最近一年有不少學生流失,受訪的140間中學,每間平均有32人退學,相當於一個班級的人數,教師人才亦有流失情況。 [ 本帖最後由 失蹤的老公 於 2022-6-7 12:31 編輯 ]
07-11-2022, 10:23 PM
全港流失逾2.5萬名中小學生 教育局指是結構性問題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568&home=1 教育局最新數據顯示,全港流失逾2.5萬名中小學生,流失率約3.6%。 教育局最新學生人數統計,去年9月開學,全港有逾67萬名中小學生,與同一批學生再上一年就讀班級的人數比較,估計全港在一年內,流失逾2.5萬名學生,即這批學生已經不在港就讀。 教育局指,中小學學位需求受跨境生及適齡學童人口來港等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學齡人口持續下跌是結構性情況,跌幅可能會比原先預估的更大。 教育局指學校需合宜人數,才能提供群體學習機會,將與業界保持溝通,並採取措施應對學位需求變化。
08-11-2022, 05:29 AM
移民潮疫情夾擊 幼稚園今年流失逾5千學生 6成學校仍有空缺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800067 疫情、移民潮及低出生率三面夾擊下,本港幼稚園2021/22學年流失逾5,000名高、低班學生,人數相當於34間幼稚園。九龍這個重點名校區更流失逾700名高班學生,相當於少了8間幼稚園。2022新學年將至,教育局公布在766間有參與派位安排的幼稚園中,仍有6成未收齊學生,部分地區有空缺幼稚園比例更高達8成。 1. 移民潮+疫情:流失5千名高低班學生 ...
08-11-2022, 09:58 AM
2022年人口錄729萬 按年跌1.6% 11.3萬人移離香港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81...2_001.html 政府統計處今日(11日)公布,今年年中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為741.31萬人,按年下跌12.15萬人,跌幅為1.6%;在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期間,出生人數為3.51萬人,死亡人數為6.16萬人,換言之,期間本港人口自然減少2.65萬人。同期內亦有1.83萬單程證持有人移入,另有11.32萬名其他香港居民淨移出,以此計算,本港期間錄得9.5萬人淨移出。本港生育率一直在亞洲經濟體中屬最低地方之一,過去兩年出生人數大幅下跌很大可能受自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影響有關。 統計處數字亦顯示,今年年中的總人口中,常住居民佔718.19萬人,而流動居民則佔10.97萬人。統計處亦把去年年底的人口修訂為740.15萬人,常住居民修訂為728.96萬人,流動居民則修訂為11.19萬人;至於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底的人口變動率則維持在負0.3%。 在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下,政府指出,香港和內地以至世界其他地區實施嚴厲的關口管制和檢疫措施,跨境行程受到嚴重影響,期間移入香港的人數,包括單程證持有人和外籍家庭傭工等,均繼續處於低水平。同時,在疫情前已離港的香港居民,可能選擇暫時在其他地區居留或未能返港,故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在期間錄得香港居民淨移出。 港府續稱,相信疫情和相關的防疫要求影響了人才流入,尤其是那些持有短期工作簽證/進入許可的人士。當隔離和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這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至於淨遷移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和讀書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當中則沒有細分的數字,因香港居民在離境時無須向政府申報外遊目的,惟強調本港人口的流動性一直很高,過去十年,不包括單程證持有人的香港居民在大部分年份均錄得淨移出。 本港臨時人口減至逾729萬 過去一年淨移出增27%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20811.htm 本港人口跌幅持續擴大,2022年中臨時人口有729萬1600人,按年減少1.6%。 過去一年有11萬3千2百名港人淨移出,按年增加27%,計及單程證移入人數,香港居民淨移出人數仍有9萬5千人。出生人口持續下跌,死亡人數就錄得顯著升幅。 有學者說,不同海外國家放寬入境政策,預計本港人口移出趨勢會至少持續多一兩年,擔心長遠影響經濟活動和教育發展。 中產學童逃亡 人財陰乾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00174_001/ 逾10萬人棄港 樓價下望 招生徬徨 近年政治、經濟大動盪,移民他鄉的港人再創新高,更令樓價受壓及中小學招生難上加難。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今年年中本港人口為729萬人,按年減少12.15萬人,跌幅為1.6%。同期內有11.32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出,扣減循單程證計劃移入的1.83萬人外,期間淨移出的港人有9.5萬人。移出數字創3年新高外,本報翻查政府統計處的過去3年人口變化,更發現本港3年間總人口減少了19萬人,當中青壯年人口(見表)更錄得驚人地大幅減少,20至24歲的人口3年間減少20%。有移民顧問坦言,本港人口外移的數字「多得誇張」,當中不乏為了工作和讀書。 政府統計處的最新2022年中人口數據公布後,本報翻查過去3年的紀錄,發現總人口減少近19萬人,若以年齡層細分,青少年、中青年減幅情況更甚,20至24歲由2020年年中的36.58萬人,大減7.57萬人,至今年同期的29.01萬人;35至39歲及55至59歲,3年間亦分別減少了4.37萬人及4.34萬人。 港居民729萬人 今年年中的總人口中,常住居民佔718.19萬人,而流動居民則佔10.97萬人。人口變動下,統計處把去年年底的人口修訂為740.15萬人,常住居民修訂為728.96萬人,流動居民則修訂為11.19萬人;至於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底的人口變動率則維持在負0.3%。 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下,香港和內地以至世界其他地區實施嚴厲的關口管制和檢疫措施,跨境行程受到嚴重影響,期間移入香港的人數,包括單程證持有人和外籍家庭傭工等,均繼續處於低水平。同時,在疫情前已離港的香港居民,可能選擇暫時在其他地區居留或未能返港,故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在期間錄得香港居民淨移出。又指疫情和相關的防疫要求影響了人才流入,尤其是那些持有短期工作簽證/進入許可的人士。至於統計報告上的淨遷移人口,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和讀書等各種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當中則沒有細分的數字。 移民顧問:多得誇張 對於最新港人淨移出高達11.32萬人,環凱移民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張家禧坦言「多得誇張」,相信當中必然牽涉多個家庭,故數字因而激增,不過若按目前情況而言,認為移民高峰已到峰值,畢竟自其他國家推出移民政策以來已有兩年半,相信絕大部分欲移民的港人亦早已搭上,除非未來本港政治、經濟環境再次出現重大轉變,否則未來的移民人數不會倍增,但仍相信移民趨勢將會持續平穩上升。 張續稱,由於多國不斷放寬移民條件,包括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持有人於審批時毋須視乎申請人的學歷、工作證明及資產等,不少港人移民意欲增加。他稱,其移民公司近月所接獲的移民查詢及委託宗數亦有所上升,每月平穩增幅5至10%,當中不少港人望移民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地。 [ 本帖最後由 KT150 於 2022-8-11 22:40 編輯 ]
09-21-2022, 02:15 AM
自斷經脈 人財兩失 香港死得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00174_001/ 鄰埠出招撬人 建造業IT界陷困 香港內、外不通關3年,因政治紛爭、移民潮及疫情重創等因素,加上新加坡等鄰近地區近期推出新工作簽證計劃,延攬外國專才,導致本港人才危機愈來愈大!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昨日表示,本港人才政策較鄰近地區遜色,人才流失嚴重,促特區政府在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挽留人才的系統性建議。本報翻查政府統計處「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發現政府原預計5年後香港會出現17萬勞動力短缺,若加上過去兩年移民潮流失13萬人、不通關導致不少人才避免來港,以第二季勞動人口數據推算的5年後缺口,則高逾30萬人。有學者估計,除非往後政策出現明顯轉變,否則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問題會不斷擴大,尤其是資訊科技(IT)及建造業等界別。 政府於2019年公布了「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該報告是以2017年人口及經濟數據推算10年後的人力資源。當時估計香港人力供應(不包括外傭)會由2017年的364萬人,上升至2019至2022年間約367萬人至368萬人的水平。經審視人口老化和生育率低等因素後,推算2027年人力需求為373.96萬人,同年的人力供應推算只有356.99萬人,換言之屆時人力資源供求會出現缺口,即勞動人口尚差16.97萬人。 5年後人才缺口達30萬 3年過去,上述報告的推算基礎因為連串禍事大不同。早前統計處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預測,揭開移民潮及疫情下人才往來停頓對本港勞動力人口的打擊,本港勞動力人口年中已降至343.1萬人,這個數字較政府的2027年推算報告減少了約25萬人。若2027年的人力需求繼續維持373.96萬人,屆時的勞動力缺口便高逾30萬人。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昨日向政府提交「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建議,要求政府審視本港產業及人才分布,制訂全面人才政策。包括擴大「來港易」適用範圍,目前「來港易」僅適用於14日內不曾到過香港、廣東省或澳門以外其他地區的內地人士,建議參照「回港易」標準,擴大內地來港求學、探親、商務及會展人士豁免檢疫的適用範圍;擴大人文關懷通關名額,建議政府繼續增設人文關懷通關的名額和類別,特別是對人才交流,求學工作等,促進兩地人才互通。 協會又建議政府參考科學園「創新斗室」及內地「人才宿舍」概念,興建人才宿舍。並為來港人才置業前提供優惠及舒適的居住空間,減低他們租房的經濟壓力;並設立人才回港資助計劃,鼓勵外流港人回港發展,並在新來港人士在港住滿7年後,向他們退還置業時繳交的印花稅作鼓勵。 完善人才政策 針對性培養 協會認為,要應對人才流失,不能再將人才引進的思維局限於簽證問題,政府應設立專責部門或委託專責官員,全面且完善地檢討香港的人才政策,系統統籌目前特區政府人力資源相關工作,並抓緊國家發展的契機,制訂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布局,提出具針對性的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策略,同時加強香港人才制度建設,為香港長遠發展的人才儲備作出全面系統規劃。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表示,本港勞動人口轉變與政策互相牽引帶動息息相關。本港現今的政治、社會以至營商環境均出現重大轉變,加上新冠疫情來襲幾年,至今通關無期,綜合各因素下,無論本地或外來人才均對本港缺乏信心,因而選擇離開或拒絕前來,認為往後政策若出現明顯轉變,或可收窄差距,否則人才流失缺口只會不斷擴大。 多個行業有工無人做 無視在職貧窮 政府扮聾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00174_003/ 新冠疫情打擊本港各行各業,多個行業近期出現「人手荒」,更有聲音要求輸入外勞解困。工聯會昨日舉行記者會,指建造業、安老護理業及運輸業界均出現「有工無人做」情況,當中安老行業入行就業率僅17.1%,運輸業失業率達5.2%,要求政府制訂人力資源政策及提高有關行業薪酬福利待遇等,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同時解決在職貧困、提供就業誘因。 工資低無晉升機會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主席陳兆華表示,本港全職專線小巴司機月薪僅萬多元,薪酬水平十多年間加幅甚微,工資低及無晉升機會,導致行業人手老齡化,運輸行業的失業率高達5.2%。香港民用航空事業職工總會主席李永富亦指,部分原航運界從業員已轉職及無意重回本行。大型招聘會成效不彰,相信與疫情及行業前景未明有關,盼航空業公司能改善薪酬,政府可改善往來機場交通,吸引新人入行,避免當航空業全面復甦時無人可用。 安老入行就業率僅17.1% 醫院診所護理業職工會幹事謝達榮談到安老行業的問題,去年護理員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僅為14,150元,落後僱員工資中位數約32.1%。私營院舍工時長達12小時,人工低,工作過於勞累,有新人入行亦不久留。護理員精修班中,有1,750名畢業學員完成3個月就業跟進期,僅300人從事護理安老行業,入行就業率僅17.1%。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指出,本港在職貧窮問題嚴重,促政府積極推動有關特定行業改善薪酬待遇,如護理員的基本薪酬提升至平均20,000元以上,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而統計處昨日公布最新數據,大部分選定行業的職位空缺數目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今年6月的62,500個私營機構職位空缺中,住宿護理及社會工作服務業佔4,810個。
10-12-2022, 12:57 PM
【行業數據】收入高的香港人都住哪裡?全港主要屋苑收入水平比拼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8%A1...36866.html 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顯示,港島南區貝沙灣的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以74,620元,繼續蟬聯全港收入最高的屋苑,但曾經與貝沙灣在2016年並列第一的碧瑤灣,今次卻意外跌出前十。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21年全港屋苑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主要職業收入)為18,000元,較2016年的15,000元上升了兩成。2021年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最高的前十屋苑分別是,貝沙灣(74,620元),寶翠園(57,140元),浪澄灣(55,800元),維港灣(54,810元),而半山壹號、愉景灣、駿景園、漾日居、君匯港則以50,000元並列第五。 對比2016年的數據,貝沙灣的收入中位數由70,000元,上升7%至74,620元。但曾經與貝沙灣並列第一,同樣位於港島南區的碧瑤灣,在2021年卻無緣前十,收入中位數為4.6萬元,較上次統計大減三成。 值得一提,碧瑤灣是本港老牌豪宅屋苑之一,是香港高官寵愛的樓盤,多名高官名人都在名單上,包括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還有多位前香港警務處處長。另外,本港著名藍籌屋苑太古城則排到34位。 不過,統計處表示,估計當中或涉抽樣統計的偏差,主要職業收入僅統計工作收入,參考統計所有收入的住戶收入。
10-12-2022, 01:00 PM
|
« Next Oldest | Next New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