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中國大陸貧困 poverty China
#51
600million population in China, income: RMB1k/month.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T4NA2YMCuUc
Reply
#52
月入3000元人民幣算中等收入群體 這個「中產」標準太低了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0379

「中等收入群體」,即人們常稱的「中產」群體數量多少,在社會整體結構中的比例如何,是衡量現代社會健康與穩定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社會,中產應該佔到絕大多數,社會人群結構依收入劃分應該成為一個橄欖型,而且要保持階層可以在不同層級合理流動。

放眼世界就可以發現,凡是那些中產群體規模龐大,社會分配結構呈橄欖型分佈的國家或地區,都是比較穩定、富庶的國家,人民生活相對較為幸福的國家或地區。

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太少,在中間部位斷裂,變成一個啞鈴型結構,如大前研一說的M型社會,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社會撕裂,不同族群互相仇視,社會整體對抗加劇;如果低收入群體佔絕大多數,變成一個金字塔結構,社會就會陷入赤貧狀態,不利於民生改善與社會消費升級,也不符合社會發展應服務於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要求;還有一種極特殊的情況,財富向社會上層大量集中,變成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到這一步的話,就非常可怕、隨時有崩塌的危險了!

香港所以社會問題比較突出,爆發了前幾年的大規模騷亂,最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財富的結構性分配出現問題。

所以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非常重視不同收入群體的社會結構性分佈問題,都在致力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港府這些年也開始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

特別內地這些年以來,都特別強調這一點,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升,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則進一步提出要讓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很多其它大小會議,也多次提出要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揭示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之間的邏輯關係,表明了加快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需要方方面面長期努力。需要把發展放到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通過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來朝向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遺憾的,內地一些專家,而且還是很知名的專家,不是在這個正確的方向獻計獻策,不是通過研究如何通過擴大整體經濟規模、提升多數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而是通過在數據上「做工作」來達成這一目標。

最近有媒體採訪了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他長期跟蹤監測中等收入群體,曾三次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據他最新測算,2022年內地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到4.6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其中2017年-2022年,中等收入群體就增加了5000萬-6000萬。平均下來大概一年增加1000萬左右。

據他介紹,每個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標準。

這位專家還引用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標準進一步表示,一個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那麼按照現在的匯率換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以上就夠標準。

換句話說,年收入不到3萬塊錢,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位專家認為,他使用的標準,實際上還高於世界銀行為發展中國家劃定的標準。

每天收入70元以上、或月入3000以上,在內地一個大一點的城市,租房後可能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困難,居然就已經是中等收入群體,這樣的標準也太低了!

可能自己也覺得這個標準太離譜,這位專家最後補充說:「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這個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問題在於,如果達到中等收入還過得很艱難,這樣的中等收入標準界定有什麼意義?

經濟學家: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或已達4.6億 佔全部人口比重約33%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0093

據《騰訊財經》報道,近日,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李實表示,當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或已經達到4.6億人。

李實介紹,據其最新測算,202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到4.6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他表示,「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李實表示,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測量,中等收入群體達到4億人左右。2017年至202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增加5000萬-6000萬,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左右,「從相對角度看,是值得自豪的。按照現有的標準,20年前,我們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不到10%,比重很低。隨著經濟發展,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現在佔全部人口比重達到33%左右。」

李實表示,目前,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體尚沒有統一標準,很多發展中國家使用的是「絕對標準」,發達國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對標準」。「絕對標準」不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只是隨著物價來進行調整,「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這個區間內,這個家庭就屬於中等收入人群。」

李實同時強調,「但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這個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完全有可能。」

【6億人月收入千元】統計局:隨發展將有更多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https://www.hk01.com/article/486187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下同)」,引發熱議。對此,北京再次回應。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6月15日稱,關於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從全國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得到印證。按照住戶收支調查,中國家庭戶樣本可以分為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五個等級,每等份各佔20%。其中,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數佔全部戶數比重為40%。

他進一步指,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高於1,000元

不過,付凌暉同時強調,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和中間偏下收入群體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發展未有窮期。

「6億人月收1000元」惹熱議

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人大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6億人月收1000元」因此成為近日中國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輿論指,中國都一直以「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坊間新聞也習慣使然,天天都充斥「中國模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之類資訊,未有預料中國的領導人居然會「自揭瘡疤」。還有評論稱,李克強說法戳破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的幻影。

對此,人社部專諮委委員、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曾在接受中國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採訪時解釋稱,6億人平均月入1,000元左右,並非指這6億人月入都只有1,000元,而是有高於1,000元的,也有低於1,000元的。

李實指出,從構成情況看,這6億人不僅包括在就業、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贍養人口。

他同時強調,「這就證明,這6億人中會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當幅度,也會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當幅度。在利用這一數據時,認清這一群體的人口構成,對正確認識數據反映的現象十分重要。」

不過,李實也坦承,這充分說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徵較為明顯,14億人口中有為數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

【6億人月收入僅千元】研究:75.6%來自農村 近半只有小學程度
https://www.hk01.com/article/48126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全國「兩會」期記者會上提到,中國的人均年收入為3萬元(人民幣.下同),但同時亦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僅得1000元。
內地傳媒《財新網》引用測算數據指出,該批人當中有多達75.6%是來自農村,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地區,並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接近一成是文盲。

報道指,國家統計局一以貫之使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指標,扣除個人所得稅、私人轉移支付及各種社會保險費等後,仍能用於實際使用金錢,才能被作為人均可支配收入。該指標能反映家庭是否可以足夠支付衣食住行等必備開支,合理反映家庭教育、醫療與養老負擔等最終的社會福利。

報道引用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其分層線性隨機抽取妁7萬個代表性樣本後,測算結果顯示中國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於1000元,即有5.47億人。由於有5250萬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至1090元之間,故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總人口為6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為42.85%。研究顯示,該批人中,有546萬人是沒有任何收入,有2.2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億人月收入低於800元,有5.5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元,有6億人月收入低於1090元。

報道續指,6億人中來自農村的比例高達75.6%,遠遠高於其他收入群體的佔比,顯示絕大部分低收入群體仍然分布於農村地區,城鄉分割仍是最大問題之一。

此外,主要分布地區為中部和西部,比重為36.2%和34.8%,顯示中西部仍然也是低收入群體的主要來源。年齡分布的部分,成年後未婚的比例為19.8%,平均年齡為38.5歲。僅得一提是,年齡小於及等於15歲的佔比19.7%,年齡大於59歲的佔比是19.1%,明顯高於其他收入群體的結構佔比。此外,該批人的教育程度亦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僅僅是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其中小學及以下的比重為43.7%,甚至有9.6%是文盲。

[Image: eT1-pCM14RY4NM9RVuAp5gIbMLQbzOcmluMf95bjH_c?v=w960]

研究顯示月收入僅1000元的人多數來自農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財新網)

報道指,總括而言,月收入僅得1000元的人,他們的典型特徵就是絕大部分都在農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家庭人口規模龐大,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負擔重,是小學和文盲教育程度的比例相當高,大部分是自僱就業、家庭就業或失業,或幹脆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報道認為,中國仍是一個以低收入群體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並且低收入群體的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是「超乎想像」,說明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距離「橄欖型」分配格局還有很大距離,「雖然40年的改革開放,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和國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截至今天,我們人口多、資源少、發展很不平衡的事實仍很明顯,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仍然處於生存線附近」、「所以說,我國仍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目前也不會改變」。
Reply
#53
全國4.6億人月入三千人民幣屬中等收入 有民眾稱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
https://news.tvb.com/tc/greaterchina/649...A%E9%AB%98

有內地學者表示,全國有4.6億人達到中等收入,門檻為月薪3,000元人民幣。但有內地民眾認為,這個月薪較難在大城市生活。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近日表示,每月收入3,000元人民幣左右,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標準,推算全國有4.6億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亦是全球最大規模。

北京市民又有甚麼看法?

北京市民王先生說:「如果像有住房壓力,租屋子甚麼的,可能三千塊錢就需要拮据一點。但是如果沒有住房壓力,三千塊錢你要正常吃喝,那應該沒甚麼壓力。」

北京市民利小姐指:「可能在小城市、小地方才行。但北京三千塊錢是最低的標準,有點達不到中等水平。北京消費太高、物價甚麼都很高,(月薪)三萬以上才可稱為中等水平。」

李實又指最有潛力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是農民工,自主創業人群及非技術人員。不過他強調這個群體內可能有人收入較高,生活過得很好,亦有人只是剛剛達到標準門檻,因此生活很艱難。

中國公布最低工資標準上海居冠 過半省份月薪低於2000元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salar...61724.html

中國人社部最新發布了全國31個省、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其中上海以月薪2690元仍居榜首。15個省最低工資在2000元以下,遼寧最低,每月只有1420元;以時薪計算的話,上海24元,遼寧只有14.3元。網民認為,能找到工作已很慶幸,更有打工者每個月僅休假一天。評論就指,與最低工資相比,中國的失業情況更令人「觸目驚心」。

據《第一財經日報》網站周三(5日)消息,人社部最新發布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截至2023年7月1日)。根據這份31個省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上海員工月薪比上一年度增加100元,以2690元仍居榜首,最低時薪標準從23元調整到24元;薪金最低的是遼寧,只有1420元,時薪為14.3元。

四川最低月薪2100元,最低時薪20元。成都居民徐先生認為,當地的薪金普遍不高,加上生活必須品價格上升,居民的生活成本愈來愈高;而目前很多開發項目已經停止,不少農民工都找不到工作。

徐先生說:小時工20多元還是比較低的,現在物價高。這個工資跟正常的國營企業來比,就差多了,一天不超過8個小時(160元),你才多少錢,在外面打工,有的一天才110、120元、100元一天的都有,有些找工作還是不好找,有些歲數大的人家不會要。

中國半壁江山就業者 最低月薪不足2000元

據報,上海之外,今年還有河北、山西、貴州、青海、安徽、陝西等地先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目前全國共有15個省份第一檔月最低工資標準在2000元及以上,分別是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河北、陝西、天津、山東、四川、重慶、安徽、福建、湖北、河南;其餘都在2000元以下。

對此,有微博山西網民留言寫道,「就算2000元工資,又能做甚麼,雖然最低檔是1780元,但山西遍地都是企業沒為員工買官方要求的五險一金,薪水才1500元」;還有網民說,他每月資金1900元,其他以效益工資發放,企業隨時可以剋扣;還有網民嘲諷道「工資算平均數,GDP算總數,以後出生率又該怎麼算?」

2020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記者會上說,6億人月入也就1000元左右,當時引發海內外輿論熱議。

最低工資標準只能參考 失業比低工資更慘

武漢時事評論員何先生對本台說,官方公布的最低工資數未必準確,而很多企業請人時承諾的薪金,到簽署合約時,給的卻是另一個更低的月薪。

何先生說:目前來說,各地方政府財政都已經沒錢了,地主家也沒餘糧了。它出來這東西(官方公布的數據)也只是作為參考,它也沒有能力強制執行,所以說我們看看就好。

與最低工資相比,中國的失業情況更令人「觸目驚心」。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女性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通過唱歌、展示健美體態或者直播賣貨維持生計。

時事評論員深思對本台說,比失業更嚴重的是政府部門官員未真正履行《勞動法》對員工的保障條款。

深思說:現在很多企業上班時間都是超過12個小時,早上8點鐘到晚上11、12點鐘,時間長工資低,超時加班現在非常嚴重。一個月甚至連兩個星期天都沒有(休息),一個月只有一天假期。失業了,現在很多人連房貸都沒辦法去還,尤其是對很多大學生來說,他們(被)否定了,懷疑到人生。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5月中公布的數據顯示,16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達到20.4%,幾乎是全國失業率的4倍。有經濟學家指出,這個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在未來幾個月還可能會進一步攀升。

[ 本帖最後由 大咸濕 於 2023-7-9 13:32 編輯 ]
Reply
#54
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將重蹈日本泡沫爆破後的覆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情況更糟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11961.html

[Image: d1fac098c64b25ccf640db05ce05f230]

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將重蹈日本泡沫爆破後的覆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情況更糟
中國內地經濟在疫後復甦乏力,加上人口紅利消失,其經濟前景令人擔心,不少人將內地與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失落的30年」相比較,憂內地會否步日本的後塵。曾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知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最新的專欄中比較兩國的情況,他認為,中國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因為日本經濟自1900年泡沫爆破後並沒有外界想像中的差,目前中國的經濟前景反而比日本當時更糟。

日本泡沫爆破後經濟不差
克魯曼以《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為題,撰文指出中國內地經濟最近似乎步履蹣跚,那未來的道路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克魯曼斬釘截鐵地表示「可能不會」,指「中國的情況會更糟」。

他指出,日本在泡沫爆破後的經濟根本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災難,很多人忽略了日本相對衰落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由於低生育率和不願接受移民,日本的勞動適齡人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迅速下降。要避免經濟規模相對下降,日本唯一的方法是實現人均產出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快的增長,雖然日本沒有做到,但自1994年以來,日本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45%,顯示這並不符合停滯不前的說法

日本工作人口維持高位
第2個原因是,有假說認為人口增長緩慢的國家往往難以維持充分就業,但日本成功地避免了大規模失業,日本黃金工作年齡(25至54歲)的男性就業比例一直維持9成以上,更一直高於全球經濟第一大國——美國。

另外,日本的青年失業率(15-24歲)自泡沫爆破後一直上升,但自2000年後就一直改善。相反,中國內地的青年失業率同期則是持續惡化。

另一方面,市場一直憂慮的日本巨額債務將引發債務危機,但沒有成為現實。克魯曼更指,「與其說是一個警示故事,不如說是一種榜樣——如何在保持繁榮和社會穩定的同時處理困難的人口結構。」

中國將是下一個日本?

那中國內地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克魯曼認為,現在的中國和1990年的日本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中國經濟極不平衡,消費需求過低,僅靠過度膨脹的房地產行業維持經濟運轉,勞動適齡人口也在減少。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仍然遠遠落後於技術前沿,因此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前景應該會更好,但他提醒,中國可能已經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增長迅速,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不前

如果中國內地正走向經濟放緩,他能否複製日本的社會凝聚力,即在不造成大規模痛苦或社會不穩定的情況下管理較低增長的能力。克魯曼對此較悲觀,他反問,「特別是在一個不穩定的專制政權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嗎?」他更警告,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已經比日本高得多。

他最後總結,中國內地的情況可能會比90年代後的日本更糟

國家統計局:暫停發布青年失業數據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8/15/AP6...2688b.html

國家統計局8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內地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備受社會關注。記者發現,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每月份和每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在涉及就業形勢的內容中,會單獨列出內地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數據。不過,在7月份的調查失業率數據中,並未披露上述信息。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青年失業數據將暫停發布,「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

唔想眼冤?內地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 統計局咁解釋...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3...2_001.html

中國目公布7月份經濟數據普遍低於預期。當中,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較6月上升0.1個百分點,並較市場預期為高。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較6月下降0.1個百分點。

然而,報告並沒有公布備受社會關注的內地青年失業率。此前統計局發布每月和每季就業數據中,會單獨列出內地16至24歲、25至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數據。不過7月份的調查失業率數據並未披露。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破壞、房地產價格暴跌以多個行業的監管壓力等,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壓力,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追溯至6月份數據,16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達21.3%,再創紀錄新高。

國新辦就2023年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會上表示,自今年8月份開始,中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

他指出,比如近年來中國城鎮青年人中,在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中國16至24歲城鎮青年有9,600多萬人,其中在校學生達到6,500多萬人。在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畢業前尋找工作的學生是否應納入勞動力調查統計,社會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他又舉例指,隨着中國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青年人在校學習時間增加,在勞動力調查統計中,對於青年人年齡範圍的界定也需要進一步研究。針對這些情況,國家統計局將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更好反映就業情況。歡迎社會各界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努力推動統計工作不斷完善,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Reply
#55
失業率:中國停止發佈青年失業數據,今年以來屢創歷史新高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6506966
Reply
#56
中國難阻經濟「日本化」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00202_031/

正當日本經濟和股市形勢「一片大好」,中國經濟卻廣被討論會否成為「下一個日本」。花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蔡佳惠直言,中國迄今的應對措施恐怕尚未足以阻止經濟「日本化」,增長急速倒退的憂慮恐較嚴重。

中國經濟是否「日本化」,視角不同往往有不同結論。摩根士丹利從當年日本經濟陷入深淵的資產泡沫爆破出發,指日本1990年地價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60%,東京股市市值是142%,反觀中國2020年地價只是GDP的160%,房價僅較歷史高位略低,股市市值亦只有GDP的67%,而且城鎮化比率亦不及當年的日本,可以吸納農民從事城鎮更高生產力的工作,況且資本管制遠較日本嚴格。

中美關係差不易修復

花旗蔡佳惠所列出的相似之處較難量化。以前日本內需長年疲弱,源於泡沫爆破後經濟衝擊的心理陰影,而在當今的中國,「集體創傷」來自新冠疫情,民眾發現往往只能「食自己」。地緣政治更難搞,以前美日摩擦僅在貿易,終以日本不再堅持汽車從日本出口來化解,可是如今中美關係差得多,不見得短期內能修復。

美銀則認為,說中國陷入日本當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民眾和企業疲於奔命還債)是言之過早,惟當局須財政、貨幣及房地產政策協同發力,始能讓增長重回正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基建投資和寬鬆銀根已不太管用,中國經濟一定要向消費驅動轉型,更何況人口老化和歐美企業轉移供應鏈,若無結構性改革,中期經濟增長恐跌穿4%。


美媒:中國面臨內外部挑戰 經濟困境恐比30年前日本更甚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309180213.aspx

中國經濟陷入停滯,外界紛紛對比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停滯,認為兩者如出一轍。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中國許多方面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理由是更高的公共債務水平、更糟的人口結構、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對民營經濟的整頓

這篇以「中國經濟困境堪比30年前的日本?可能更甚」為題的報導提到,1990年代起,日本成為「經濟停滯」的代名詞,經濟繁榮讓位給成長乏力、人口減少和通貨緊縮。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現在的情形與那時的日本如出一轍。

這項報導提到,現實是中國在許多方面,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中國的公共債務水平比當時的日本更高;人口結構上也更糟糕;而其面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非日本當時面臨的美日貿易摩擦所能相比;且當局近年來一直在整頓民營部門,在意識形態上似乎不如當時的日本政府那麼傾向於扶持經濟。

儘管中國政府最近幾週採取了一些包括小幅降息等「零敲碎打」的措施,但一直沒有採取重大刺激措施重振經濟成長。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官方不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中國可能會陷入與日本類似的長期經濟低迷。

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亞洲經濟學家Johanna Chua表示,中國迄今為止的政策反應,可能會讓國家走上日本化的道路,中國整體經濟成長前景的放緩幅度,可能比日本更大。

報導提到,199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當今中國也是如此,在經歷多年的高速經濟成長後,房地產泡沫也破裂了,儘管當局採取一些措施希望民眾增加借貸和消費,但中國消費者目前正在提前償還房貸。

同時,儘管利率降低了,但中國民營企業仍不願投資,這引發了經濟學家的焦慮,擔心貨幣寬鬆政策在中國可能會失去效力。

但報導也說,中國的一些指標較當年的日本為佳。首先,中國目前的資產泡沫沒有當年的日本大;其次,中國的城鎮化比率較低;而中國加強控制資本市場,意味著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風險很低,而不像日圓般長期面臨升值壓力。

報導因此認為,中國不一定會重蹈日本經濟多年停滯的覆轍,未來幾年的經濟增幅很可能高於1990年代的日本。但在其他方面,中國面臨的問題將比日本更棘手。

這些問題包括,中國人口已加速高齡化,且人口數自2022年起轉而下降。而日本直到2008年,也就是泡沫經濟破滅近20年後,人口才開始下降。

更糟糕的是,中國在邁進富裕國家行列前,就進入長期的經濟成長疲軟時期,也就是「未富先衰」。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收入為1萬2850美元,遠低於1991年日本的2萬9080美元。

另一大問題是債務。摩根大通(JP Morgan)數據顯示,若列入地方政府的表外借款,2022年中國公共債務總額是GDP的95%,而1991年的日本只有62%,債務問題會限制政府實施財政刺激措施的能力

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也更加嚴峻。日本也曾面臨貿易夥伴的巨大壓力,但作為美國的軍事盟友,日本從未面臨「新冷戰」的風險;相形之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當今的美中關係就是「新冷戰」。

美國及其盟國採取了一些措施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技術,並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引發了今年外國對中直接投資的驟降。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大大減緩中國的經濟成長。

報導直指,中國當局近來雖然調降關鍵利率、降低購房首付比例及表態支持民營企業,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對重振信心幾乎沒有產生任何作用。

許多分析人士擔心,中國政府低估了經濟長期停滯的風險,且在避免這種風險方面做得太少。要使中國經濟增長重回正軌,需要在財政、貨幣和房地產政策方面,協調採取更多寬鬆措施。

報導最後提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意識形態上,反對政府擴大對家庭和消費者的支持,他把這種支持貶斥為「福利主義」。

疫後中國│失業青年大軍湧雍和宮求佛祖賜工作 「想磕頭都要排隊」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2%E9%9A%8A

[ 本帖最後由 大雪茄 於 2023-9-26 13:07 編輯 ]
Reply
#57
經濟學者稱中國近10億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引熱議後遭刪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468
[Image: 6UtX1WaBSjEsrkK2-olm6I_2Pr6F-MnVN6UDezel...w1920r16_9]

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內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然而,周一(25日)聖誕節當日,經濟學者李迅雷發表文章提到,中國有約9.64億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冠軍。而該文事後遭到刪除。

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名為《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及早前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居民的人均GDP水準僅為1994年日本人均水準的三分一,作為收入水準不高的開發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故未來購房或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李又稱,日本堅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屬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然而,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最難應對的。他曾做過統計,顯示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的國家,大部分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上,這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也相應擴大。

李進一步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資料,其中指出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他表示,當前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涵蓋消費與投資,關鍵還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過目前該文章已被刪除。

公開資料顯示,李迅雷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曾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君安證券研究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海通證券等,現任齊魯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2004年被世界金融實驗室(World Financial Lab)、《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中國最具聲望的100位證券分析師」(名列第三),2022年1月9日榮獲「2021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稱號。

2020年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曾直言中國當前有6億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他稱:「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當年正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脫貧收官之年,因此上述言論引起各界關注。

中國經濟|內地經濟學者: 近10億人月入僅2000元以下 曾登微博熱搜榜首 文章在發布一日後被下架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4%B8...00316.html

內地31省份人均財產淨收入榜單曝:北京、上海破萬元 浙江第三
https://www.hk01.com/article/969951
2A3
Reply
#58
經濟學者稱中國近10億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引熱議後遭刪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468
[Image: 6UtX1WaBSjEsrkK2-olm6I_2Pr6F-MnVN6UDezel...w1920r16_9]
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內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然而,周一(25日)聖誕節當日,經濟學者李迅雷發表文章提到,中國有約9.64億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冠軍。而該文事後遭到刪除。
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名為《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及早前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居民的人均GDP水準僅為1994年日本人均水準的三分一,作為收入水準不高的開發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故未來購房或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李又稱,日本堅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屬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然而,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最難應對的。他曾做過統計,顯示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的國家,大部分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上,這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也相應擴大。
李進一步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資料,其中指出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他表示,當前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涵蓋消費與投資,關鍵還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過目前該文章已被刪除。
公開資料顯示,李迅雷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曾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君安證券研究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海通證券等,現任齊魯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2004年被世界金融實驗室(World Financial Lab)、《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中國最具聲望的100位證券分析師」(名列第三),2022年1月9日榮獲「2021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稱號。
中國好呻吟
Reply
#59
中國大城市年輕人20%存款不到1萬元 主因是生活成本高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youth...53311.html
HKdimsum
Reply
#60
對中國經濟的負面看法正從網上消失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高級副手敦促官員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而最近經濟學家和記者的多篇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度。
https://cn.wsj.com/articles/%E5%B0%8D%E4...1-00c2ba11

外媒對中國經濟的負面看法正在消失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inese.html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高級副手敦促官員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而最近經濟學家和記者的多篇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

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度。

最近幾周,出自中國經濟學家和記者之手的多篇頗受關注的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步履艱難的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度。

本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高級副手敦促官員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此前,中國最高情報機構於去年12月發出了不同尋常的警告,提醒公眾警惕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人。

中國國家安全部表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消失的一則評論是財新傳媒(Caixin Media)上個月發表的一篇社論。這篇社論呼吁官員直面經濟挑戰,並回顧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時的情狀。社論稱,當時官方堅稱形勢大好,實則民生凋敝。

這篇文章敦促官員要“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特別是後來的繼任者鄧小平經常說的一句中國古訓。鄧小平當年帶領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發展。

這篇沒有署名的文章發表於12月25日,就在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文章指出,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及時糾正不恰當的政策。

[Image: 0000000133.jpg]
北京財新傳媒上個月發表的一篇社論從該媒體的網站上消失了。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Jonathan Cheng

這篇評論文章在發布出去的幾小時內就從財新網站上消失了。財新的一位代表不予置評。

同一天,國有券商中泰證券(Zhongtai Securities)的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中國新聞媒體第一財經上發表了專欄評論,他警告說,除非中國領導層采取措施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否則家庭消費不足的問題將持續存在。李迅雷還特別引述了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研究,該報告顯示中國月收入人民幣2,000元(約合280美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約占總人口的70%。

上述數據很快就在微博(Weibo)上廣為流傳,隨後從微博熱搜榜中消失。沒過多久,李迅雷的專欄文章也從一財的網站上消失了。在李迅雷的微信公眾號上也無法看到該文章,一則信息稱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

記者未能聯系到李迅雷置評。一財未回應置評請求。

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對圍繞該國經濟的言論愈發關切。官員們表示,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2%,實現了官方目標。但這是幾十年來除新冠疫情時期外最慢的增速之一。

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不利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和出口走軟。有關部門已采取措施來重振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包括向金融系統釋放更多流動性。

盡管如此,中國主要大城市的房價仍在下跌,外國投資者正迅速逃離中國,中國股市也遭遇了數年來最嚴重的下滑。

隨著數據的惡化,中國政府已經收緊了中國經濟信息的發布傳播。去年在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1.3%後,中國統計局在去年8月突然停止發布青年失業數據,之後又在12月公布了按照新統計方法得出的青年失業率,顯示只有14.9%。監管機構已限制海外機構訪問某些數據庫,並搜查了外國盡職調查公司的駐華辦事處。

只能光明 對中國經濟的負面看法正在消失
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01/2012331.html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高級副手敦促官員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而最近經濟學家和記者的多篇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

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度。

最近幾周,出自中國經濟學家和記者之手的多篇頗受關注的評論文章已從網上消失,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步履艱難的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度。

本月,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高級副手敦促官員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此前,中國最高情報機構於去年12月發出了不同尋常的警告,提醒公眾警惕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人

中國國家安全部表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消失的一則評論是財新傳媒(Caixin Media)上個月發表的一篇社論。這篇社論呼籲官員直面經濟挑戰,並回顧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時的情狀。社論稱,當時官方堅稱形勢大好,實則民生凋敝。

這篇文章敦促官員要「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特別是後來的繼任者鄧小平經常說的一句中國古訓。鄧小平當年帶領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發展。

這篇沒有署名的文章發表於12月25日,就在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文章指出,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及時糾正不恰當的政策。

北京財新傳媒上個月發表的一篇社論從該媒體的網站上消失了。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Jonathan Cheng

這篇評論文章在發佈出去的幾小時內就從財新網站上消失了。財新的一位代表不予置評。

同一天,國有券商中泰證券(Zhongtai Securities)的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中國新聞媒體第一財經上發表了專欄評論,他警告說,除非中國領導層採取措施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否則家庭消費不足的問題將持續存在。李迅雷還特別引述了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研究,該報告顯示中國月收入人民幣2,000元(約合280美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約佔總人口的70%

上述數據很快就在微博(Weibo)上廣為流傳,隨後從微博熱搜榜中消失。沒過多久,李迅雷的專欄文章也從一財的網站上消失了。在李迅雷的微信公眾號上也無法看到該文章,一則信息稱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

記者未能聯繫到李迅雷置評。一財未回應置評請求。

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對圍繞該國經濟的言論愈發關切。官員們表示,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2%,實現了官方目標。但這是幾十年來除新冠疫情時期外最慢的增速之一。

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不利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和出口走軟。有關部門已採取措施來重振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包括向金融系統釋放更多流動性。

儘管如此,中國主要大城市的房價仍在下跌,外國投資者正迅速逃離中國,中國股市也遭遇了數年來最嚴重的下滑

隨着數據的惡化,中國政府已經收緊了中國經濟信息的發佈傳播。去年在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1.3%後,中國統計局在去年8月突然停止發佈青年失業數據,之後又在12月公佈了按照新統計方法得出的青年失業率,顯示只有14.9%。監管機構已限制海外機構訪問某些數據庫,並搜查了外國盡職調查公司的駐華辦事處。

北京一座廢棄的恆大商業綜合體。這家開發商已成為中國房地產危機的代名詞。圖片來源:GREG BAKE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經濟學家已指出,消費者和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低迷是經濟疲軟的最大根源之一,信心不足抑制了消費欲望,令企業家不願進行新的投資。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中國中心助理研究員George Magnus說,不鼓勵自由討論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國領導層的焦慮。他警告說,對信息和評論的鉗制只會增加不透明度,讓政策失誤的風險升高。

實際上這是讓大家都當啦啦隊,」曾任瑞銀集團(UBS)首席經濟學家的Magnus說。「如果扼殺有關重要經濟動態的辯論,就會導致糟糕的決策。」

不久前,在一個有官方背景的智庫聯合主辦的論壇上,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建議股民先不要入市

據中國媒體報道,當月晚些時候,劉紀鵬在其微信個人賬號上寫道,他已不再擔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同時在中國短視頻平台抖音上,新用戶無法再關注劉紀鵬的個人賬號,抖音給出的理由是「違反平台規則」。

中國政法大學未回應置評電話。記者無法聯繫到劉紀鵬本人置評。

當經濟前景黯淡時,中共往往會控制有關經濟的輿論。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保守派非營利組織Freedom House稱,2023年,中國在70個國家中連續第九年被評為網絡自由度最差國家。

根據一位用戶收到並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享的通知消息副本,去年12月中旬,微博向一些用戶發出通知,警告他們不要發表任何有關經濟的負面評論。

這位用戶是一位經濟學家。該用戶說:任何偏離官方說法的經濟言論都是不受歡迎的,顯然,領導層不希望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上。

微博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為提振消沉的情緒,中國政府不僅向互聯網平台尋求幫助,同時也求助於執法部門和國家諜報機構。

中國諜報機構上個月在其官方微信賬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前經濟領域日益成為大國競爭「重要戰場」。國家安全部寫道:「各類意圖唱衰中國經濟的『陳詞濫調』不斷出現,其本質是妄圖以種種虛假敘事構建『中國衰敗』的『話語陷阱』『認知陷阱』,……妄圖對中國開展戰略上的圍堵打壓。」

經濟學家對這些信息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持懷疑態度。

「從長遠來看,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取決於經濟的實際情況,」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Mark Williams說。「對關鍵信息的審查只能提供一種表面上一切順利的假象。」

中國強化網路審查,用封口堵嘴方式「唱響」困境中的經濟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s-cen...65144.html

近期,中國一些知名經濟學家和媒體人有關經濟的評論被從網路上撤下清除。這令外界更加擔憂北京當局正在強化其網路審查力度,試圖用慣常的封口堵嘴的方式,在經濟持續反彈乏力表現疲軟的情況下,「唱響」陷入困境的經濟。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的理論宣傳研究平台求是網近日轉發光明日報一篇題為《中國經濟光明前景必讓唱衰者失望》的評論。文章稱,要加強輿論引導,有針對性地主動引導市場主體理性認識中國經濟基本面和發展韌性,準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增強對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理性預期,弱化各種唱衰中國經濟論調對市場主體信心與預期帶來的干擾,「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這個月,中共高層多位領導人敦促下屬官員多談中國經濟的光明面。

不過,最令外界感到震驚的還是當局將「唱響」「唱衰」經濟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面,去年12月動用最高情報機構國家安全部來警告公眾警惕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批評者。

國安部去年12月15日在官方微信帳號上發表題為《國家安全機關堅決築牢經濟安全屏障》的文章,論及「唱衰」中國經濟的危害。文章說,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意圖唱衰中國經濟的『陳腔濫調』不斷出現,其本質是妄圖以種種虛假敘事建構『中國衰敗』的『話語陷阱』認知陷阱',以持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道路進行攻擊、否定,妄圖對中國開展戰略上的圍堵打壓」。

國安部稱,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安全部門將把重點放在「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上,呼籲公眾不要被「唱衰」者所左右。

紐約時報1月31日報說,北京當局審查並試圖恐嚇那些對經濟和政府政策做出悲觀評估的知名經濟學家、金融分析師、投資銀行和社媒大V和網紅。

商業刊物財新去年12月的一篇提到中國歷史上一個令人擔憂時期經濟、呼籲實事求是的文章被撤下。2012年對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一篇訪談被認為是批評中國當前的政策,在去年重新傳播後也被從社媒上撤下。

此外,關於民眾遭遇經濟困難或移工生活水準低落的新聞文章也被刪除。今年1月,網易新聞一部關於移工生活水準極低的紀錄片也被下架。這部名為《如此打工30年》的紀錄片在微博上的搜尋結果受到限制。

自去年6月以來,微博已經限制了數十個帳戶發帖,稱他們「發布唱衰經濟言論」或「歪曲」、「抹黑」中國的經濟、金融和房地產政策。

去年11月,微博警告用戶不要對經濟「惡意唱衰」或傳播負面情緒。去年12月,該公司表示,希望用戶能幫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

其他社群媒體也開始審查有關經濟的負面言論。抖音頒布明確的規定,禁止「惡意曲解房地產相關政策」。

紐約時報的報導還說,上個月,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不是投資股市的好時機,因此他被禁止在抖音和微博上發帖,也不能增加新粉絲。他在擁有50多萬粉絲的微博上還寫道,由於有太多不道德的機構,一般人很難安全投資。他的抖音帳號擁有70多萬粉絲,該帳號「因違反社群規則而被禁止被關注」。

此外,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經濟研究內容也受到嚴格審查。去年6月,深圳證券監理局就一年前一份所謂「製作不審慎」的報告,向總部位於深圳的招商證券發出警告。報告曾表示,由於經濟原因,國內股市將持續承壓。

去年7月,高盛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三家主要銀行的評級定為“賣出”,並警告稱,由於地方政府債務的虧損,銀行可能難以維持股息,引發了對中國銀行股的拋售。官方財經報紙證券時報予以回擊,稱該報道是基於“誤解”,“看空我國銀行基本面並不可取”。

此外,一家外國證券公司的一位經濟學家表示,一位中國政府官員最近要求他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多加思考”,尤其是在內容可能被負面解讀的情況下。由於擔心遭到報復,這位經濟學家要求匿名。

紐約時報的報導表示,新的資訊審查運動比政府審查者通常的工作範圍更廣。他們一直密切監視網路上關於經濟的討論,但他們的工作範圍延伸到了過去被允許的主流經濟評論。同時,安全機構的介入也突顯習近平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事物的概念越來越廣泛,商業和經濟利益也不例外。

國安部警告說,「一些居心叵測者妄圖興風作浪、趁亂牟利,不僅有'看空者''做空者',還有'唱空者''掏空者',企圖動搖國際社會對華投資信心,妄圖引發我國內金融動盪。」

報告表示,在過去一年裡,中國透過突襲搜查、約談、拘留和逮捕的方式,將目標對準與外國有聯繫的諮詢和顧問公司。這些公司幫助國際企業評估在中國投資的風險,卻成為習近平加強國家安全的附帶損害。

報告說,這些限制資訊流動、限制不利經濟數據發布、限制批評性金融言論的努力,似乎只會加深投資者和外國企業對中國經濟真實狀況的擔憂。

在中國繼續為經濟描繪美好前景,稱去年中國經濟成長超過了5%的預期且沒有採取風險高、成本高的刺激措施的同時,中國金融業正竭力遏制巨額地方政府債務,中國股市步履蹣跚、跌跌不休,房地產業持續陷入危機。曾是中國龍頭開發商的恆大集團負債超過3,000億美元,1月29日更是被香港高等法院下令清盤。

2023年,流向中國的外國投資下降了8%,達到三年來的最低水準。追蹤上海和深圳股市市值大、流動性好的上市公司的滬深300指數去年下跌了12%,而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4%。中國股指今年又下跌了5%,跌至近五年來的最低點。

此外,華爾街日報週三也報導說,在官方敦促「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同時,對中國經濟的負面看法正從網路上消失。這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政府在試圖對本國經濟進行正面詮釋之際,或許正加大審查力道。

報導引述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 )的話,封鎖對經濟的自由討論反映了中國領導層的焦慮。他警告說,對資訊和評論的審查封鎖只能增加不透明和政策失誤的風險。

曾是瑞銀集團(UBS)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警告說,如果中國當局扼殺有關重要經濟發展的辯論,這將導致糟糕的政策決定。

中國1月31日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2%,微幅回升,但製造業活動連續第四個月處於萎縮。這表明,在2024年初,中國製造業及整體經濟仍在掙扎著重獲勢頭,難以恢復動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去年12月的49%升至1月的49.2%,微升0.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50%的榮枯線。

該數據是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新年伊始經濟表現的頭一份概要,其結果與路透社對經濟學家調查的預測一致,顯示在嚴厲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之後,中國經濟的復甦比預期的更艱難。

此外,該數據也受到春節影響,因農曆新年即將於2月10日到來,工廠可能會提前關閉,讓工人提早回家過節。

路透報說,上海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表示,「通貨緊縮壓力持續存在,經濟動能依然低迷。」他預期中國央行將在今年上半年降息以提振內需。

為了刺激經濟成長,中國央行總裁潘功勝上週出乎意料地宣布將於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1兆元長期流動性。

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業不斷出現暴雷和持續滑坡、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通貨緊縮壓力、外資大舉撤離、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經濟成長乏力之際,中國國內股市跌跌不休,成千上萬網民哀嘆血本無歸。

中國1月製造業PMI仍低於榮枯線經濟負面看法正從網路上消失
https://www.rfa.org/mandarin/Xinwen/5-01...12017.html

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三(1月3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2,比上個月上升0.2個百分點,但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

在所有企業中,只有大型企業的PMI高於榮枯線,為50.4;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都低於臨界點,分別是48.9和47.2。

在另一面,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多篇中國經濟學家和記者評論經濟的文章最近幾週已經從網上消失,外界擔憂,政府可能加大了對有關經濟的言論審查。報道中提到了財新傳媒上個月發表的呼籲官員直面經濟挑戰的社論。

報道也強調,中國最高情報機構上個月發出警告,提醒民眾不要唱衰中國經濟,並指出經濟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中國中心助理研究員George Magnus分析說,不鼓勵自由討論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國領導層的焦慮。他警告,箝制資訊和評論只會增加不透明度,讓政策失誤的風險升高

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了嗎?如何脫困?四位專家分享看法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3473866
Banff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1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