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當PRC遇上「ROC」
2009-7-20
【大公網訊】高雄世運開幕,筆者好奇大陸運動員和台灣觀眾的互動,是獲得熱烈掌聲還是被大喝倒彩?
結果卻是,大陸運動員一個都沒有現身,只見一個手持「China」牌子的女孩和一個撐起五星紅旗的女孩。
巧的是,提供直播的公視這個時候剛好進廣告,鏡頭回到現場時,已經看不到「China」了,真是氣煞。大陸選手技術性地回避開幕式,公視是否也技術性地回避尷尬,確實惹人遐想。
大陸選手為何技術性集體消失?
有說可能是要閃避台獨疆獨的抗議,可能要避免張銘清倒下事件重演,更有可能的,應該就是回避馬英九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宣布世運開幕的敏感議題。
其實,馬英九並沒有說出「中華民國總統」,而是由國際世界運動會主席朗弗契大聲宣布:「我有此榮幸邀請馬英九先生,‘中華民國總統’,來宣布第八屆世運會開始。」
雖有媒體報道說,馬英九臨時換腳本,沒有自己說出身份,但筆者認為,由外國人口中說出「中華民國總統」,要比馬英九自己說出來更有意思。
台灣「總統」要在國際間正式亮相原本就不容易,「中華民國總統」這個稱謂更極少在國際場合上聽見。馬英九能以這個身份上台宣布世運開幕,不能不說是繼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的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之後,兩岸再次善意溝通後的又一折衷安排。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中華民國」,就等於承認李登輝的「兩國論」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而北京顯然認為,大陸選手在台下聽「中華民國總統」發言,等同於在國際場合承認「中華民國總統」,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所以運動員必須集體消失。
這一情況說明了,相較於「虛」的台獨,「實」的「中華民國」,恐怕才是中國大陸更打不開的死結。但兩岸如果繼續拍拖下去,中國大陸遲早要面對「中華民國」,大陸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將是定位兩岸關係的最大關鍵。
因為兩岸不能相互承認,馬英九早在選舉前就創造了兩岸「互不否認」的主張。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在訪問美國僑界時也說,目前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也都是由雙方官員直接面對面談判,象征兩岸已從「相互否認」走向「互不否認」的事實。
「互不否認」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員鄭海麟投稿《海峽評論》的文章,與馬英九私交甚篤的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認為,互不否認是一種默認對方事實存在的方式。比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當然會看到「中華民國」的國旗、國徽,認識到「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這個事實,但如不從法律上「承認」它,則不存在「兩國論」的問題。
不過,《自由時報》昨天刊登的一篇特稿指出,大陸選手缺席世運開幕,已讓馬英九的「互不否認」破功。
文章指出:「‘總統’宣布開幕,場內國旗飛揚,中國隊因而在開幕式缺席,一場國際性運動競技,呈現了高度政治性的堅持,也在國人面前證實了所謂兩岸關係已進入到‘互不否認’階段的說法,純屬不符事實的個人想象。」
中央社的特稿則指出,從台灣終止動員戡亂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不再采取「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了,這是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善意,但中國大陸卻不尊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真的很傷害台灣民眾的感情。
大型運動賽事不可能不沾上政治色彩,特別是一場涉及兩岸其中一方承辦的賽事。去年的北京奧運,台灣也因被稱為「中國台北」而不爽,最後是遵循奧會模式以「中華台北」名稱出席。
高雄世運所能號召的國際關註,當然無法和北京奧運比較,但難免還是會讓人產生聯想。特別是馬拉松名將林義傑繞著虛擬地球跑,帶領大家尋找台灣、尋找高雄,燈光打在他身上的那一刻,讓人不禁憶起了大陸體操王子李寧手持火炬,吊在空中繞著鳥巢跑的壯觀景象。
論布局和規模,誰大誰小一眼看出。但對台灣人來說,那種尋找台灣的感動絕對不輸給李寧的淩波微步。其實,能在狹小的外交空間中爭取到國際賽事承辦權,對台灣來說,何嘗不是一項成就?
閉幕式,大陸選手應該也不會進場。但如果能暫時把政治放一邊,「互不否認」地繞場一圈,相信他們會獲得全場最熱烈的掌聲。(PRC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縮寫;「ROC」是「中華民國」,即Republic of China的縮寫。)
來源: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 當PRC遇上「ROC」
http://202.55.1.83/news/09/07/20/EP-1114583.htm
https://www.zaobao.com/forum/zaodian/zi-you-xi/story20090718-5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