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Taiwan 台灣
為什麼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2010/08/06 00:32)
http://www.nownews.com/2010/08/06/301-2633327.htm
要台灣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幾乎是所有台灣人民共同的願望與目標,但為什麼幾十年都無法實現?許多人從歷史、民族血統、文化及國際公約等多方面來思考、評論台灣的各種問題,並為此而辯論不休…;但要台灣能國家正常化,真的需要如此複雜、如此崎嶇難行嗎?

當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全世界祇有46個國家,而現在已有193個國家,可見要建立一個新興國家並不難,祇要在一定土地上的一群人民,組成政府、行使主權就可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是與歷史、民族血統、文化及國際公約等都無關聯的。而台灣在這些需要的條件上都俱備了,且綽綽有餘,但為什麼台灣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一語就可道破,因為組成一個正常的國家的基本要件是要有固定的土地、人民、獨立主權與有效的政府,但也可以反過來說:一個國家的政府及主權所能管轄的土地與人民,不固定或不明確,它就不是正常的國家!如果能明白這簡單的道理,那為什麼台灣會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是誰造成的?答案就該一目了然了。

在1949年,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趕出中國,來台後卻仍堅持它是代表著中國法統,它所管轄的範圍包函整個中國的土地與人民,這明顯是與事實不符,不僅讓台灣與中國因而糾纏不清,也讓中華民國成為被人恥笑的虛假及不正常的國家,所以誰讓台灣成為不正常的國家,當然是中華民國!而找到問題的癥結,就可找到解決的方法,台灣問題看似複雜,卻可能是很簡單,原來要讓台灣成為正常的國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台灣統治的政府,明確的規範它主權所及、所能管轄的人民及土地的範圍,並且要與事實相符!

台灣給了中華民國六十多年的時間,但它依然無法讓台灣成為正常的國家,若在外國,主事者若不切腹自殺,也早就被趕下台了,而中華民國卻得天獨厚而依然倖存,但卻給台灣帶來了無限的苦難,如果中華民國是個有良知、良心的政府,就該誠實面對現實而主動放棄它代表中國法統的荒謬與錯誤,明確宣示它政府及主權所及範圍僅在台灣、澎湖(或包含或金馬),並修改有關的憲法等法令,讓台灣成為合乎事實的正常國家。

如果中華民國能如上所述而面對現實、改變合乎事實的政策與法令,那問題解決就會很簡單,若不能,那我們就祇好用其他方法,雖然台灣沒有革命的環境,要用體制外激烈的手段來改變台灣狀況是很難的,但好歹「中華民國」也己是民主法制的國家,不合民意的政黨是會被選民的選票所淘汰的,所以我們可以推動一種代價最低、最可行也最易讓人民接受的「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讓人民了解台灣問題之所在,然後用民意及選票的力量,逼迫政府及政黨改變過去的錯誤而一步一步朝國家正常化發展,讓台灣成為正常化的國家。

台灣人民早已厭倦了幾十年來「國而不國」,沒有國家尊嚴的日子,也厭倦了國家不正常,每天都要面對國家認同、統獨、藍綠等惱人的問題;台灣人民不需要生存在一個虛假、不正常的國家裡,也不想當一個獨裁大國的國民,祇希望能生活在一個單純美麗、精巧可愛、幸福快樂的正常國家;而若台灣是正常的國家,不合事實的憲法等就必須修正,就不會再有國家認同、統獨爭議、藍綠對抗等惱人的問題,一切爭議都可依照正常國家的法制程序來取得共識而團結對外,也才有能力與中國對話或要求國際承認等而爭取台灣最大的利益…。所以要「台灣國家正常化」一定會得到很多台灣人民的支持,也是解決很多台灣問題的第一步。
Reply
日駐中大使︰日未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7/taiwan100727.shtml
http://news.rti.org.tw/index_friendlyPri...nid=251702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1#pid73431
Reply
2007/9/28
加入國際組織對台灣的實質必要性
http://www.rti.org.tw/big5/aspx/TaiwanVi...px?id=1748



  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柯慶生日前在一場演講中表示,他要打破台灣被孤立或是國際孤兒的迷思,他舉了許多例子如台灣商人全球走透透、台灣在許多國家設有代表處,而台美官方的交流也一直在持續著;也因此,他認為台灣民眾因無法加入國際組織所受到的只是情感上的傷害,並非實際上的實質傷害。最後,他更是語帶暗示地要台灣人與其追求面子,倒不如先追求裡子來得適切與重要。

  然而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國際孤立處境,卻非如柯博士所說只有心理上而非實質的傷害,實際上是在心理與實質面上都深受這種孤立所苦,且危及到財產與生命的安全。雖然台灣政府長期以來為了顧全兩岸和平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和睦,在加入國際組織上並未採取大動作,但是近來許多的事件揭示這種忍耐與退讓,最終只讓台灣受到更多傷害,而非獲得了實際的益處。

  以今年六月所通過的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為例,攸關了全球衛生安全、跨國界傳染病的防禦,以及讓國際貿易與交通運輸得以維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國際法。然而卻因台灣並非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員,致使台灣從制訂到執行的過程中毫無發言權利及參與的空間,對於身為全球第十八大經濟體、全球主要貿易國家之一的台灣而言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台灣疾病管制局仍秉持為全球衛生貢獻心力的立場出發,提前在今年五月致函向WHO表示,台灣願意遵守IHR的相關規定,全力在機場與港口檢疫、嚴重傳染病偵測及通報上和WHO與世界各國合作。遺憾的是,WHO對台灣的聲明毫無回應。

  不久前,兩名台灣肺結核病患違反規定搭機前往中國,台灣政府得知訊息後隨即大規模動用一切資源的接回這兩名病患,並在第一時間向WHO通報,盼WHO能對病患曾經移動接觸之中國與台灣境內範圍進行調查並提供協助,以避免爆發大規模的結核病傳染。但相同的憾事再度發生,WHO仍然對台灣的通報置若罔聞,絲毫不給予任何諮詢和協助,所幸最後台灣政府處理得宜,並未釀成不可彌補的重大公共衛生傷害。但我們要問的是,若這次疫情是如2003年SARS一樣的新興傳染病,WHO這般的漠視所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又該由誰來承擔責任?1998年的腸病毒、2003年的SARS,都已一再示現台灣積極爭取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性組織,並不是基於所謂「選舉考量」、「刺激中國」,而是倘若我們一天不在其中,沒人能保證當台灣再度出現無法預期的災害時,會有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能對我們伸出援手。

  這些對台灣人心理上與實質的傷害,不應被視為政治悲情,而是應該受到重視的實質威脅。長期無法正名的國家定位,使得台灣即使在許多國家設有代表處,卻因種種政治因素的限制,而讓台灣的駐外使節缺乏與當地領導者表達我方立場的機會,往往誤解也由此而生。也因此,若柯博士所言屬實,美國更應該發揮其影響力協助台灣至少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的觀察員,名副其實地不讓台灣成為國際孤兒。




『台灣觀點節目由央廣主筆群共同撰稿製播,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歡迎收聽』。
Reply
2007/9/8
尋找獨立紀念日

http://www.rti.org.tw/big5/aspx/TaiwanVi...px?id=1727

  台灣的主權地位爭議最近漫燒開來,因為阿扁總統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希望能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卻遭到退件,理由竟是引述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此的說法,當然是在台灣內部一片譁然,有教育部長杜正勝順勢推廣,中華民國是否還存在的討論;更多的是政治人物強調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無須再爭辯是否為中國的一部份。

  縱觀台灣主權地位的討論,目前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說法,幾乎已經成為主流的觀點,過去被認為是激進否定中華民國的立場,現在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都以「一台各表(一個台灣,各自表述)」來涵蓋,顯見台灣人民認同的劇烈變化。

  更有趣的是,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說法,已經成為綠營政治領袖用來否證「台獨運動」的必要性,最經典的大概是李登輝前總統在壹週刊專訪上所表述的立場,李登輝表示:不支持台獨的,因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無須推動台獨,甚至現在談台灣要獨立,是落後的說法。

  李登輝這番話當然引起風波,但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無須追求台獨卻也成為民進黨政治人物抗拒獨派壓力的極佳擋箭牌,正是因為台灣已是一個國家,所以推動台獨反而會有傷害台灣主權的可能;更引人興味的,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竟然與美國要阿扁承諾的「四不一沒有」完全不抵觸,因為主權獨立了,當然就沒有改國號制憲的問題。

  真是神奇,一個原本是台灣獨立運動追求的認同之一,現在竟然成為一個反對台獨的最有力說法,甚至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謝長廷都說過:台灣都直選總統了,難道不是一個國家。當然,我們都知道,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說法只能在台灣內部講講,因為世界其他的國家不一定認同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說法,一個民主的台灣社會,不一定就被認同是一個民主的國家。

  戳破這個氣球的問題是,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台灣國家,我們並沒有一個獨立紀念日,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一個邏輯問題:如果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麼台灣的獨立紀念日是哪一天,台灣是從哪一天開始主權獨立的?

  當然不會是雙十國慶日,那一天發生時,台灣是日本的一部份;會是光復節嗎?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雖然時間短短幾年;會是國會全面改選嗎?還是第一次總統直選?

  大家來尋找台灣獨立紀念日,證明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吧!




『台灣觀點節目由央廣主筆群共同撰稿製播,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歡迎收聽』。
Reply
中華民國國旗、兩蔣、文字越逗T恤大陸人的至愛:太喜歡、太喜歡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9lgxWm58Cw

[youtube]T9lgxWm58Cw[/youtube]
Reply
《台灣蒐奇》專題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r-s/...e414-1.htm
《台灣蒐奇》專題報導
「台灣獨立」 證據「郵」存 (92/4/14)
[Image: r-s414-1.jpg]

■獨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當年台灣人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訴說著百餘年前一段台灣獨立的歷史。(記者蕭夙眉攝)

[Image: r-s414-2.jpg]
■這個貼滿獨虎票的信封,收件地址就是當年調停台灣民主國與日軍的英國輪畢克號。(記者蕭夙眉攝)
〔記者蕭夙眉╱中縣報導〕「台灣民主國」,這個對許多台灣人很陌生的國名,台中縣執業醫師陳鄭添瑞卻花了十年時間,透過收藏台灣民主國發行的獨虎郵票,追溯一百多年前台灣人民不甘心落入異族統治的抗日故事。
 獨虎票是台灣民主國為了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一八九五年,滿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抗拒日軍進駐宣佈獨立,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先後分別以唐景崧和劉永福為首,並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

 一百五十天後,日軍進入台南,台灣獨立悄然落幕,但這期間發行的獨虎票,卻見證了台灣曾經獨立的歷史。

 獨虎票以民主國國旗黃虎為圖案,清一色只有一隻老虎,郵票上方為「台灣民主國」五字,左邊為「士  」,由英文STAMP翻譯過來,右邊為面值,分為卅錢、五十錢和一百錢,因部分面值的字歪歪的,獨虎迷推測先印郵票再加蓋面值,和現在郵票將面值印好才發行的方式不同。

 六十一歲的陳鄭添瑞對獨虎票情有獨鍾,不管是全張、全套、實寄封等都有收藏。他說,這是屬於台灣的東西,當然要不惜成本將「流落」日本、美國等地的獨虎票買回來,從郵政的角度來記錄歷史。

 陳鄭添瑞利用業餘,全心投注在獨虎票的蒐集上,他閱讀各種郵集目錄,範圍涵蓋國內外,只要有一點點有關獨虎票的訊息,包括研究書刊、舊報章雜誌等都不放過,不管是以郵寄競標或是委託親友,總是想盡辦法取得。

 這期間,陳鄭添瑞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集郵家岡田清一肯割愛其收藏的獨虎票。陳鄭添瑞表示,岡田清一在一九七六年曾以大清時代的台灣郵票為主題,榮獲第三屆全國自強郵展金牌獎,為了取得他手上的獨虎票,陳鄭添瑞數度「動員」哥哥跨國拜訪岡田清一,拜訪幾趟、花了多少錢購買郵票早已忘記,但家人認為他太瘋狂,為此還鬧了一陣子彆扭。

 陳鄭添瑞指出,獨虎票依照印版的差異和發行日期,約可分為四種版本,雖都以老虎為圖案,但第一版的虎尾巴為N字向上拋出,後來的虎尾曲線呈現弧狀,線條較柔和;此外第一版虎額有菊花狀記號,二、三、四版變成「王」字。不僅虎圖略有差異,各版在「台灣民主國」的民字左下角勾起部分,角度也不盡相同。此外,民主國郵戳分為大圓和小圓兩種,大圓郵戳蓋「福爾摩莎共和國」,小圓郵戳卻為「台灣共和國」,是不同機構製作抑或不同官方使用,至今仍是個謎。

 在陳鄭添瑞收藏的獨虎票實寄封中,一封收件者是安平英國輪船畢克號,他從這線索查出一八九五年十月十二日,英國駐安平領事霍氏曾在畢克號船上替民主國與日軍之戰進行調停。

 另外,從蓋有「汕頭全泰成記輪船信局」的信封,找出台灣百年前的信局類似今日的民營郵局,清同治年間,台北城內設有信局,光緒六年,台北全泰成信局已在台南另設分局,與廈門、汕頭等地聯絡以輪船為主。

 陳鄭添瑞從郵票中找尋有關台灣的點滴,而且透過研究獨虎票,他還發現兒時記憶曾在戰爭中左腳中彈,走路一跛一跛的外公,就是在民主國時為了反抗日軍而受傷。

 經過不斷的研究與收藏,陳鄭添瑞從中尋找出一段台灣失落的歷史,並於一九七四年透過郵展告訴國人這段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往事︱「一個獨立國家,一個曾發行郵票、且被承認的國家」。

 陳鄭添瑞從不吝嗇和人分享其收藏,一九八○年左右,他得知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有意撰寫台灣民主國郵史書籍時,自己帶著獨虎票飛往美國,兩人談論鄉情和郵事,一句「這給你研究」,百餘套的獨虎票無條件、無限期地借給李明亮,兩人素昧平生,其中搭線的就是一份看不見的歷史情感。

 當李明亮手執百年前泛黃、破舊且易碎的獨虎票時,陳鄭添瑞能深深體會那種激動的心情,他說,回顧台灣當年抗日的激烈,結局雖淒美,卻凸顯台灣人憨直的性格,是在歷經西班牙、荷蘭等政權統治後,所發展出的一股抗拒再由異族統治的力量。

 陳鄭添瑞將獨虎票視為最愛,堅持不對外販售,他指出,儘管有許多國外的郵票較獨虎票來得昂貴、有價值,但總是有「距離」,對他而言,獨虎票有一份台灣的情感在其中,他會好好保存這些郵票,留住更多台灣的記憶。
Reply
《台灣蒐奇》專題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r-s/r-s.htm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r-s/r-t...e414-4.htm
[Image: S1_d.gif]
[Image: r-s414-5.jpg]
■新竹國小校長陳秋月(右)及退休教師黃滋淳說明骨董唱片「敵機爆音集」的內容。(記者陳維仁攝)
〔記者陳維仁╱竹市報導〕創校一百零五年的新竹國小,近日整理學校老舊教材時,意外發現一批六十幾年前的骨董教學唱片,其中有三張「敵機聲響唱片」最為特殊,因為唱片內容是日軍模擬各種「敵機」在不同高度時發出的聲響,是珍貴的歷史見證。
 接任校長職務才半個月的新竹國小新任校長陳秋月,有鑑於新竹國小校史悠久,上任後隨即在退休教師黃滋淳的協助下,對校內奉安室、奉安庫、校長室「金庫」中,存放已久的骨董教材、教具展開調查整理工作,塵封已久的前述「骨董」,就這樣從日據時代的「金庫」中被挖出。

 熟悉日文的黃滋淳說,依據唱片外說明指稱,「敵機爆音集」錄製內容分別是P40戰鬥機、重爆機(重型轟炸機)、B17戰鬥機分別在一千公尺、三千公尺、五千公尺高空的聲響。

 此外,唱片外也註明前述機種由美國波音等公司製造,而此一系列唱片為日本千葉陸軍航空學校監修、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及防衛司令部推薦,另有「日本放送協會放送」、「日本川崎市日富工業株式會社製造」、「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等字樣,推測製造年代應該在民國三十年左右。

 在新竹國小任教四十三年後退休的黃滋淳說,老校友曾提及,由於新竹國小曾被日軍強徵為駐地,所以一度遭盟軍飛機鎖定為轟炸目標,所以日本人才會特別錄製類似唱片,播放給駐軍與學校師生熟悉「敵機」聲響,作為辨識之用。

 據說當時規定要定期播放,否則會遭處罰,而新竹國小也因為戰爭原因,從民國三十年起在校園設置貯水池、開挖防空壕,並將屋頂塗色偽裝,學生甚至還要幫忙日本軍方「陣地構築作業」。

 黃滋淳說,民國三十四年三月三日學校奉日本政府指示全校停課,校園也在當年三月十七日、五月十五日兩度遭到轟炸,校舍、圖書、儀器嚴重受損,目前校園中有多棵棕櫚樹仍留有當年彈孔佐證。

 黃滋淳感慨的說,戰爭的可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清楚,「敵機聲響唱片」的出爐就是最珍貴的歷史見證,不過,他也呼籲教育界應學習日本教育器材、觀念的先進,六十幾年前日本人就充分將視聽教材運用在教學上,顯見他們對教育的用心與重視。
Reply
鍾肇政 九龍書房藏古今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r-s/r-s1228-3.htm
◎記者沈繼昌╱專訪
  著有魯冰花等膾炙人口本土小說作家,同時也是總統府資政鍾肇政,他在龍潭鄉住處有個雋永的書房名為「九龍書房」,書房內有中文與日文書籍上萬冊,數十年來始終維持原始樸拙模樣,日前桃園客家文物館還計劃將鍾老的九龍書房原樣呈現在館內。

  今年高齡八十的鍾肇政回憶說,命名「九龍書房」原意係他紀念自己出生的龍潭鄉九龍村九座寮,最早在九座寮的老家有一間空房,鍾老覺得閒置很可惜,因此把空房佈置成書房,他為書房命名為「九龍書房」。

  鍾肇政說,他小時候曾聽長輩說過,九龍村的老家是座傳統三合院,風水極佳,在老家前後有山有水,當時曾有大陸唐山地區地理師前來勘查,曾預言未來子孫可能會出文人,由於老家已有近兩百年歷史,老家改建後,「九龍書房」也面臨被拆除命運。

  鍾肇政回憶,後來他搬出老家在龍潭國小擔任教職,為方便上課在附近購買房子,他利用其中一間房間作為書房,「九龍書房」因此再度重現。

  書房內的主角是一張老書桌,這張老書桌以何種木頭打造他已忘記,他創作「魯冰花」等作品都在此時期,至今已近五十年。

  除了書桌以外,書房內兩側各有好幾座書架,其中左側書架堆放都是日籍書本,這是台灣光復前後期的日文書籍,也是他年輕時期啟蒙的一些書籍﹔右側書架則堆放自己最喜歡閱讀的歷史、藝文中文書籍,以及有人贈送的各種小品文選,另外還有一套竹製的藤椅與茶几,窗簾則是早期白色布簾,整座書房呈現出樸拙模樣。

  鍾肇政表示,日前,規劃桃園客家文物館的建築設計公司曾向他提議,計劃在客家文物館增設他的「九龍書房」,同時希望他能把書房中的主角老書桌也移至文物館內供人參觀,但遭他婉拒,理由是,這張老書桌是他最難以割捨的回憶,他希望有生之年老書桌都能與他相伴。
Reply
台灣南式廟繪 莊武男第一把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r-s/r-s1228-2.htm
◎記者辛悅弘╱專訪
  大半輩子都為寺廟彩繪的莊武男,擁有台灣寺廟少見的「台灣南式繪畫」技藝,他不只在台灣各地大街小巷的寺廟留下作品,金門和泰國的寺廟也有他的畫作,從事這一行已經四十多個年頭,大家都說:「阿男師靠著不服輸的精神,拚出一片天。」現年六十歲的莊武男,小時候家住淡水鎮下圭柔山地區,家中窮困,本身調皮又不喜歡讀書,卻非常喜歡繪畫,十六歲那年拜師洪寶真,從此浸淫於寺廟繪畫技藝中,當時「彩繪」工程是分家的,而他承襲的是「彩」的部份。

  所謂「彩」,包括地面、木料的補土、起草圖案、顏料選擇、煮油、油漆、安金、垛頭等,通常佔彩繪工程的八十三%,這一個部份對於廟宇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阿男師因為在這一方面頗有資稟,於是在短短的數年間進步神速,功力已達出場一展身手的境界。

  可惜的是,莊武男十九歲那一年,眼看著可以隨著師父洪寶真一起上陣,一邊工作一邊臨場學習,師父卻突然過世,在那個年代,少了師父帶領真槍實彈上場,可以說是重大損失,許多臨場的經驗不是隻字片語可以領悟得了。

  他說,傳統的彩繪樣式依地域、配色與畫風區分,有南式、北式與蘇式三種,他因為師父早逝沒有盡得真傳,加上南式沒有畫本流傳,只得靠自己摸索,經過將近五、六年的努力,終於在寺廟人物、門神及民間故事傳奇的精髓上,有長足的發展。雖然沒有師父引領,討生活時曾經四處碰壁,阿男師並不氣餒,他不停的推銷自己,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果然獲得大台北地區廟宇重建的彩繪工程,當時廟重建彩繪工程有﹁拚場﹂制度,目的就是要讓箇中好手互相較勁,譬如廟的左右邊分別外包不同師傅承造,內行人從門面即可以瞧出起造者的功夫優劣。

  不要以為拜師習藝是一件簡單的事,那時候做學徒要做的事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莊武男那時除了接受訓練嚴格不得取巧,還必須先從煮飯洗衣等基本功做起,生活十分的清苦,如今想來,都有它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出外工作還真的不方便。

  莊武男在四十多歲時,起了扎根文化的念頭,決定完成一座錦繡莊的佛教博物館,當時他雖然自豪畫得快且好,但是見到師父過世後空留遺憾,沒有留下絕技得以讓後人瞻仰,所以努力去收藏各寺廟古物,甚至於跨海到東南亞和中國的寺廟蒐集古物,如今數量高達數千件,存放在數千坪的倉庫中。

  另外,仰慕莊武男技藝的人不少,所以他開了一個繪畫班,教授的學生有退休的老校長、藝術學院碩士班學生等,由於聲名遠播,成為文建會開會受邀榜上名單之一,著名的燕樓匠師李乾朗更專書論述莊武男的各項技藝。
Reply
台灣教會公報 走過三世紀風華 (92.12.15)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r-s/r-s1215-1.htm
〔記者黃博郎╱台南報導〕早在一八八五年七月台灣第一部印刷機印出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所使用的文字為羅馬字拼音的台語白話文,歷經一百多年之後該報仍以「台灣教會公報」繼續發行,成為台灣歷史最久的刊物。

  該報雖為教會報,但因流傳廣,所倡的先進思想在民智未開之際,對台灣的社會、宗教、教育和民主政治的啟蒙至為重要;在白色恐怖時期更針砭時事,甚至發表著名的「人權宣言」等言論,主張「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成為國民黨政權的眼中釘,在政論性雜誌遭查禁後,仍持續散播民主種籽,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當年來台的外國宣教士為台灣帶來醫院、學校等現代化建設,對台灣具有莫大貢獻,而他們帶給台灣最美好的禮物則是目前保存在長榮中學的台灣第一部印刷機;該印刷機由馬雅各醫師奉獻,做為宣教之用,但當時台灣無人會用,創辦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牧師特別返回蘇格蘭老家學習印刷、撿字和排版技術,並在英國募資一百五十英鎊來台興建印刷廠,自一八八四年五月開始印刷各種文件,並在一八八五年七月開印「台灣府城教會報」。

  「近來在這個府城阮設有一個印書的器具可印字就像這款式,阮盼望恁眾人要努力學這些白話字,後來阮若印什麼書恁都會看,人不可打算因為他識孔子字所以不必學這種字,也不可看輕它!」巴克禮在發刊詞中如此苦口婆心地說,充分顯示他對台灣本土文化的用心。

  鑑於當時有許多台灣人不認識漢字,這份刊物皆以羅馬字印行,即使文盲,只要學會羅馬字,即可閱讀台語文,這份刊物的發行,也等於以羅馬字拼音推廣台語之濫觴;英國籍的首任長榮中學校長余饒理,後來還進一步於一八九四年用這部機器編印台灣第一本羅馬字的「三字經新纂白話註解」,推廣三字經。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極力箝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台灣府城教會報亦遭受迫害,然而熱愛民主自由的教友卻始終克盡言責,在報上鼓吹民主思想,對台灣早期的民主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之後,該報改為台灣教會公報,但仍不改直言本色,並在一九六九年被政府禁用羅馬字,改以漢字發行;一九七一年長老教會在報上發表國是聲明,提出國會全面改選等主張。

  一九七五年再刊出「我們的呼籲」,要求政府廣納建言,對各種族採取更大的包容,不要一言堂,因而激怒當局,當期刊物全遭警總沒收,經大批民眾和市議員走上街頭抗議,已銷毀刊物的警總人員還可笑地自行翻印報紙交出。

  一九七七年該報進而刊出影響台灣甚鉅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明白指出「應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更成為政府的眼中釘。

  曾參與該段精采歷史的林信堅牧師回憶指出,當時參與的人都寫好遺書,因為隨時可能成為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報社和教會外面二十四小時都有情治人員站崗,實讓大家飽受壓力。

  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張立夫強調,幸好教會屬國際性組織,可獲各國教友和政府的聲援,尤其美國更對國民黨造成莫大壓力,才使該報可以在美麗島雜誌等政論性報紙一一遭查禁後,猶能繼續發行,變成台灣社會當時能發聲的唯一管道。

  在外國的強大壓力下,國民黨政府和教會公報相安無事多年,至一九八七年教會公報再因刊登二二八事件史料激怒當局,刊物全遭沒收查禁;林信堅說,刊載二二八史料其實是一種「懺悔」,因為自覺沒能在二二八事件時挺身捍衛同胞,才會藉此彌補,當時還發起二二八平安禮拜活動、遊行活動,邀二二八家屬參與。

  走過了一百多年,在言論受箝制的年代,這份敢言的刊物曾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精神食糧,在言論自由開放之後,它不再揹負沈重的十字架,現在的教會公報已轉型為彩色精緻的綜合性刊物,除了宗教訊息,還有生活和藝文訊息,充分顯示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4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