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Taiwan 台灣
台灣仍享馬國免費申請過境簽證
〔中央社〕外交部指出,馬來西亞自今年8月15日起全面取消落地簽證,但中華民國國民仍享有到馬國免費申請過境簽證(Transit Visa)待遇。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表示,台灣民眾申請馬來西亞過境簽證的條件為:持有台灣有效護照(護照效期須6個月以上)、旅客需保證返國、從馬國轉機至第三國有效機票、在馬國過境期間之財力證明、搭乘國際郵輪入境旅客必須為「過境旅客」、須由同一機場或港口抵離馬國。旅客可獲免費核發Transit Pass離開機場或港口,停留期限為120小時(5天),不得延期。


領務局說,上述措施僅限於由下列地點過境馬國的旅客使用: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廉價航空機場(LCCT)、檳城Bayan Lepas機場、新山士乃(Senai)機場、亞庇(Kota Kinabalu)機場、古晉(Kuching)機場、國際郵輪停靠的港口。


領務局提醒國人,從泰國、新加坡陸路過境馬國遊客不適用上述措施;此外,從台灣搭乘飛機或國際郵輪入馬,再循陸路過境抵第三國(如泰、星),或由第三國(如泰、星)經陸路抵馬再轉機返台者,也不適用上述免費過境簽證措施,均須事先申請馬來西亞入境簽證始可由陸路過境馬國。
Reply
強權環視,北歐小國愛沙尼亞,如何夾縫中生存?

http://www.peopo.org/innews/post/64459獨立二十年,愛沙尼亞經濟水平,如何趕上台灣?


http://www.peopo.org/innews/resource/901..._med/82586





在北歐波羅地海邊的愛沙尼亞,人口只有一百三十萬,相當於台灣高雄市的人口數。小國的生存之道,愛沙尼亞聰明地減少內耗,與大國交好,提昇國民素質…[youtube]dTQhPcAu680[/youtube]
Reply
臺灣史上溯三國 當三思
2010-09-17 中國時報 【陳信雄】
 「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專案小組」準備把「臺灣史上溯三國」的說法列入教科書,引起激辯。昨日,有學者在時論廣場表示「臺灣史上溯三國」極有可能,是客觀的存在,編入教科書「沒啥好怕」。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淺見以為,「臺灣史上溯三國」並非古人之說,是九十二年前日本學者提出的創見。民國七年東京大學市村瓚次郎提出新論,認為《三國志》所載「夷州」是臺灣。市村是依據法國、荷蘭、德國漢學家的新說,他們認為隋代「流求」是臺灣,市村以為三國「夷州」極似隋代「流求」,因此認定夷州為臺灣。此說一出,日本、中國學者大多接受,特別是中央研究民族研究所創辦人凌純聲,舉出方位、氣侯等九項論證,認定孫權遣兵所至「夷州」為臺灣。

 然則這些說法大有可疑,主要有以下六端:

 一、《三國志》〈孫權傳〉對「夷州」的記載只有十九個字:「春正月,遣將軍…,浮海求夷州…,但得夷洲數千人還。」簡略如此,缺乏具體內容,實不足認定其所在。

 二、論者依據另一份史料《臨海水土志》來考證「夷州」,但是此書所載夷州雖然像臺灣(如凌純聲所舉多項),卻更像「琉球」。就像日本學者說的,「七分像琉球,三分像臺灣」。沒有理由謂其地為臺灣。

 三、退一步講,假設《臨海水土志》的「夷州」為臺灣,《三國志》的夷州卻不一定是臺灣。天下同名之甚多,甲書所載某地,未必等於乙書所載同名之地。普遍性的名稱如「東國」、「夷州」者,尤其如此。

 四、以航海史來看,三國時代航海以東吳為盛,東吳的船可遠至東北、高麗,但是不曾到過其他國家。以造船史、或航海術來看,當時船隻不足以航渡險惡的臺灣海峽。

 五、孫權在黃龍二年「春正月」遣軍浮海,這個季節,臺灣海峽吹著強勁的東北季風,這種強風至少吹到三月份。假設孫權的海軍依令出航,或延後兩個月出發,船隻出了港口,只可能被東北季風,挾往東南,飄到閩、粵,海南島,越南,沒有機會到達臺灣。

 六、現代考古學的發掘研究,在臺灣已有一百十五年的歷史,發現遺址有一千多處,但從來沒有發現三國時代的中國文物。認為見過三國文物的人只有一人,連雅堂。連氏曾撰文介紹臺灣出土三國時代的磚,理由是臺灣出土古磚,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他日倘得古書、古器而兩考之,必能有所發現」。(雅言)此種說法,只是臆測,其真實性必待古物古書比對始能論斷。

 臺灣人「認同」混淆,其一大原因在於歷史知識的混淆。「三國問題」是認識臺灣歷史的第一個課題,宜有充分討論,而後決定如何傳道、解惑。如若不然,下一代可能傳染同樣的氣質,疑惑不解而意氣用事。

 (作者為成功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
Reply
網路申請德簽 國籍變中國(台灣)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讀者陳先生向本報投訴,指他向德國外交部申請簽證,電腦填寫時,國籍欄可填台灣,但列印出來的國籍卻變成中國(台灣),他向外交部歐洲司投訴,卻被告知我方多次向德方反映卻無效果,愛莫能助,要陳先生自己想辦法找朋友向德國外交部溝通。陳先生不解地說,這樣還要外交部做甚麼?

德方︰涉及全球網路系統變更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章計平回應說,電腦線上申請赴德簽證,確有陳先生發現的問題,外交部已向德國駐台代表處交涉,並訓令駐德外館與德國外交部溝通。不過德方答覆說,線上申請涉及全球性的網路系統,這個問題正在想辦法解決。

至於陳先生所提到外交部職員的反應,章計平說,這應該是言談上有誤解,外交部人員絕不是想把這件事情的責任丟給陳先生的意思。

陳先生說,德國科隆附近有個城市名叫科布隆茲,由於是三條大河交會處,成為有名觀光景點,他曾在科布隆茲旅遊局的網站上發現我國被註名為中國台灣,電郵過去希望對方更改,對方回應說是電腦程式問題,馬上更改。

他懷疑,這應該是德國電腦系統的問題,很多網路設計師在寫軟體時,都會抓國籍程式碼丟進去,可能是最初抓程式碼時用的就是中國台灣,才會衍生這個問題。
Reply
不統要獨
◎ 沈政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ay-o9.htm
陸委會最新民調顯示,在統獨議題上,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達到三成一,而如果將「永遠維持現狀」視為「實質台獨」,再加上「急獨」與「緩獨」的比率,總共約有五成一的民眾傾向台獨,這樣的結果可給近來大談所謂兩岸「連結論」的《聯合報》參考。

《聯合報》苦心孤詣,辛苦地創造拗口的名詞,說兩岸可利用類似邦聯制的「硬屋頂」,達成「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以「連結論」取代「統一論」。如此煞費苦心向中國當局建言,恐怕只落得一廂情願的下場,理由在於,當中國強大以後,「一個中國」還能容許「各自表述」嗎?

《聯合報》大可不必抓破頭皮為兩岸前途傷腦筋,只要拋棄上述論述的謬誤前提,諸如「世上只有一個中國,而中華民國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台獨絕不可行」,就能茅塞頓開。

「五成一的民眾傾向台獨」,這樣的數字已經接二連三在最近的民調出現,創歷史新高,連《聯合報》自己近來的民調也得出類似的數字,台灣民心所向已經很清楚!

(作者為醫師)
Reply
課綱 認同台灣
◎ 蔡勝雄

高中歷史課綱南區公聽會在高雄中學舉辦,小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宣示說,修訂課綱的目標是要引導學生認識重要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以建立自我認同。在場的委員有一位自稱「我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的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的台大教授,當場拒絕歷史老師也是前台灣南社社長鄭正煜的指名提問。鄭老師第二次依然指名要他回答,他乾脆離席,但是被抗議不得領取出席費。輪到一位與聽者要發言,被發現字幕介紹是「曲阜遠東大學副校長」,全場譁然說:「外國人不得干預本國學政」。直到其頭銜被摘除,始以其本國人身分取得發言權。足見出席人眾「自我認同」的意識相當高。

我提起「自我認同」要先「認識自我」,特別提到明清的海禁,及明鄭滅亡後,被遣送回中國的漢人,對台灣漢人的人口變遷影響很大。課綱卻不提台灣的人口問題。我也提到台灣近代史最重要的二個事件─二二八及美麗島事件。前者關係到族群融合,及自我認知與認同的問題;後者是台灣民主化的轉捩點,卻未見提及,但都是影響重大而且深遠的事。希望這次課綱的訂定,能以之為重點,明確標定。

(作者為高雄中學退休教師)

◎ 王至劭

筆者於九月十七日至台中文華高中參加「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公聽會」,從泛統派學者荒腔走板的論調當中,很明顯可看出他們根本不懂台灣歷史,或是一知半解便硬拗,一切都和中國連結、處處以中國為中心,筆者竊認為此乃因為他們根本不屑讀台灣史,只是一心一意想要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才會如此貽笑大方。

會中王曉波突然說了一句:「鄭和到過好望角」,台下一陣錯愕。王曉波還說:「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台灣史和中國史都是我們的歷史,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不需要去計較台灣史和中國史的比率是多少。」 筆者第三度發言時(差點被黃克武制止)告訴他:「按照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大陸包括海南島總共有三十五省,請問你接下來是不是還要到中國大陸開這樣的公聽會。」王無言以對。

筆者在此給馬政府一點建議,以前扁政府時期,公聽會後一星期內發言單通通直接拍照上網,並有該發言單的打字文字書面處理,以昭公信。馬政府若有誠意,請仿效此一模式,如此一來民眾才有機會看到那些精采的辯論。

(作者為高中教師)
Reply
台灣藝人的祖國論(洪浩唐)
2010年09月23日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D/20100923

我們常說的「商人無祖國」這句話,事實上常包含有兩種不同面向:一方面有商人們「唯利是圖」、對國家缺乏忠誠度的負面意涵;另一方面又有讚揚其「四海為家」、認真拼搏的正面意義。也正因為上述兩層意義,使得許多常常往來於不同(政治關係緊張的)國度間的商人們,不僅常面臨(國族)角色認同混亂的局面;在傳播媒體如此發達的今日,自己(有意或無意的)與政治立場相關的言行,更是動輒陷入「得了姑情,失了嫂意」的窘境。
藝人說法非真民意

而若我們將演藝事業視為一種商業活動,則藝人便也可算是一種廣義的商人,那麼他們自然也常會面臨上述的尷尬情境了—特別是往來於兩岸間的藝人們。例如藝人朱孝天日前在微博留言,親暱稱中國為「祖國」,卻立刻引發部分台灣網友抨擊,指其刻意諂媚、討好對岸。
照理說,若仔細觀察近年來,許多台灣藝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謂的轉變(從「中國大陸」到「對岸」再到「內地」),相信許多觀眾早已見怪不怪—甚至許多沒有政治意識(立場)的年輕一代的迷哥迷姊們,也常在耳濡目染之下,跟著藝人們琅琅上口地稱其為「內地」—但真正引發台灣網友對「祖國論」感到憤怒或擔心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以為是,這些藝人的言論並不能真正代表台灣民眾的「主流民意」—特別是在面對一個有新聞管制的社會,而與該社會「強制的」價值相左的言論均被封鎖的情況下所發言。
應多宣揚台灣的好

藝人們在台灣因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所以他們在部落格或其他媒體的發言,只要不違反風序良俗或涉及歧視、誹謗,旁人理應無置喙之處。但也正因為藝人享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曝光度,在道義上,自然也應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包括宣揚諸如自由、公平、正義等等普世價值。
誠然,藝人為了演藝事業而刻意討好當權者乃人之常情,而我們也並不鼓勵身在異鄉的藝人們,不顧自身的安危,去扮演「民主烈士」的角色。但我們要問的是,在面對不同價值觀、不同成長背景的影、歌迷(或讀者),台灣的藝人若真要與當地的人民(而非官方)交心做朋友(就像他們在各種廣告代言、文宣上所講的那樣),為何從不思以訴說台灣(母國?)社會的種種自己相信、並且也因之受益的「進步」價值、生活經驗,來與之溝通?而非只一味讚揚,當地人已然在享受或承受的「大國形象」?
台灣藝人該深思的是:或許只有在同時讚揚「民主價值」與「大國崛起」並不衝突的情況下,「祖國論」聽起來才可能不那麼「刺耳」!

作者為自由作家
Reply
兩岸學者論和平協議激烈針鋒



中央社
2010-09-24 09:57 PM


(中
央社記者郭玫蘭台北24日電)兩岸學者今天對兩岸政治議題掀起激烈針鋒對話,台大教授陳明通說,兩岸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議,大陸學者孫哲則不以為然。


「後ECFA時期兩岸關係發展學術研討會」今天在台灣師大舉行,民進黨執政時曾任陸委會主委、現任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與大陸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有精彩對話。


陳明通說,ECFA還沒有實施,現在很難講「後ECFA時代」,應該是ECFA簽署後的時代,兩岸現在的默契是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


他說,現在政治議題浮現上來,事實上兩岸政治的基本問題,不管有沒有簽署ECFA,本質上都相當困難。

兩岸在政治上「互不否認,互不承認,這是非常尷尬的,這是在無法解決問題下,會僵在那?堙v。


他說,「你(孫哲)到台灣參訪,要申請入台證,就是承認台灣主權」。


陳明通表示,北京所設定的兩岸和平協議,強調結束敵對狀態,其實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議。 

他強調風險管理,兩岸面對政治困境,釋放互信與善意,不要一下子想要解決兩岸很多政治問題,務實作法就是交流。



孫哲則表示,非常欣賞陳明通慷慨激昂的談話,陳明通闡述兩岸關係,說明他關心大陸政策,愛之深責之切。他幽默地說,今天是「九二四共識,各說各話」。


但他指出,兩岸關係也不能絕對的對等,否則無法繼續推動下去,大陸若主張台灣對大陸開放市場,這很難繼續走下去。他支持兩岸政治在意義上、概念上的對等。


他說,兩岸和平發展是一個很好的用詞,把兩岸關係引入到好的方向,兩岸和平協議並不能說就是統一。


孫哲說,17大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和平協議寫入中國共產黨的文件,提出的概念就是簽署一個和平發展框架,希望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新局面。    

不過,陳明通說,現在大陸做了很多惠台措施,有很多台灣老百姓還感受很深的敵意,就是因為大陸在國際上仍繼續打壓台灣,強調台灣在國際上沒有主權。


他強調,承認台灣的存在,不影響兩岸進一步的結合。
990924
Reply
台灣統獨民調:支持統一不到一成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6585

台灣民心大勢:脫統趨獨
http://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id=17160

民調/主張台獨升至59%
http://www.forum4hk.com/viewthread.php?t...a=page%3D1
Reply
同參加影展 大陸逼台加「中國」
兩岸東京掀「名」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d=14586479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5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