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提中國6億人月入僅1000元 專家受官媒訪問強調是平均
http://www.rfi.fr/tw/%E4%B8%AD%E5%9C%8B/...3%E5%9D%87
5月2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談道,“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引發社會關注討論。他並提出,“怎麼樣保障那些困難群眾和受疫情影響新的困難群眾的基本民生,我們應該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對此,中國國務院旗下官媒《經濟日報》6月1日刊出對收入分配領域專家李實的專訪,並就上述議題提出解釋。
李克強在當天的記者會上發言指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沒有就業那就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
面對“您怎麼理解‘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1000元’?”的提問,李實回答指出,“對於近期網上熱議的情況,作為長期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的學者,我也很關心。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長,但確實存在為數不少的低收入居民。”他說,“據有關數據推算,全國大約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為1000元左右,相當於6億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2000元左右。怎麼理解這一情況,我想關鍵需要把握這部分居民的收入有高有低。”
李實補充說,“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為1000元左右,是對6億人這個群體總體而言的,這就意味着6億人中有收入高於1000元的,也有低於1000元的,並不是這6億人的月收入都低於1000元或都高於1000元”。他續稱,“但不管怎樣,這充分說明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徵較為明顯,14億人口中有為數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分重要,任重而道遠。”
記者追問,如何看待根據您掌握信息,這6億人大體是什麼構成的提問,李實回答說,“從構成情況看,這6億人不僅包括在就業、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贍養人口。”他補充道,“這就證明,這6億人中會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當幅度,也會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當幅度。在利用這一數據時,認清這一群體的人口構成對正確認識數據反映的現象十分重要。”
記者進一步問道,“有人認為平均工資也不是這個數,這裡的月收入就是月工資嗎?”對此,李實回答稱,“這裡有兩層意思需要說明。第一層是工資是從業人員即勞動者的報酬,而收入是按家庭人口計算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一般多於從業人員,還包括無報酬的人口,所以家庭人均收入一般低於平均工資。而且這部分人群的平均月收入是低收入和偏低收入人口的平均收入,比所有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要低一些,甚至比其中部分人員的最低工資還要低。”
李實說,“第二層是收入包括但不等於工資收入,月收入、年收入指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針對人口而言的,其中既包括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也包括家庭經營凈收入如出售農產品凈收入,家庭財產凈收入如利息,家庭轉移凈收入如低保金等;既包括家庭現金收入,也包括家庭實物收入如農民的自產自用農產品折算收入,是家庭各渠道收入的總和。”他並提出,“這就說明,在觀察居民收入時,需要把居民家庭各項收入都包括進來,不能僅僅理解為工資收入,才能對居民收入狀況有更全面的把握。”
6億人平均月入少於千元 官媒解畫:含無業者
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8%AD%E...D%E8%80%85
今年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稱中國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下同),但是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此事引發熱議,有評論更質疑今年如何達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訂下的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國務院旗下官媒《經濟日報》昨日刊出收入分配領域專家李實解畫,稱李強調的是「是平均」,且包含無就業人口。
李實表示,李克強提到的這6億人中,有的收入高於1000元的,也有低於1000元的,這充分說明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徵較為明顯,14億人口中有為數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分重要,任重而道遠。
從構成情况看,李實指出,這6億人不僅包括在就業、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贍養人口,證明這6億人中會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當幅度,也會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當幅度。李實強調,認清這一群體的人口構成,對正確認識數據反映的現象十分重要。
【脫貧攻堅戰】李克強指6億人月入千元 內地學者:去掉濾鏡後的現實
https://hk.appledaily.com/china/20200603...P4WZBDVGI/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透露內地有「6億人月均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下同,約1,087港元)」,引來外界熱議,認為情況屬實便難以實現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讓今年社會全面小康的目標。有內地學者指,李克強的說話只是去掉濾鏡後的現實,說明了金字塔底部人群的收入狀況。
李克強當時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約32,664港元),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由於習近平要求今年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兩大歷史性任務,所以李克強的說法,令外界熱烈討論是否今年無望進入小康。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日前在《新京報》撰文,指李克強的說話只是道出實況,是「只不過是去掉濾鏡後的現實——這裏說的是『月均』,該數字也指出了塔基(金字塔底部)人群的收入狀況」。
李長安表示,按內地「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約33,462港元),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約46,120港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約17,443港元)。所以按月計,農村人口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便只有1,335元(約1,453港元)。而考慮到農村實際的收入分配差距,所以「6億人月收入1,000元」的說法並不讓人意外。
若進一步分析,李長安說,國家統計局曾將全國居民以收入,分成以20%為等距的5個收入組,其中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約8,035港元),月均收入只有615元(約669港元),大大低於月收入1,000元。即使中間偏下收入組,月收入也只有1,315元(約1,431港元)左右。李長安說,如此算下來,中國約有40%、5.6億左右的人口處於月收入1,000元附近、甚至更低範圍內。
他強調,一國發展成功與否往往不是取決於最富群體的狀況,而是取決最低收入群體情況。事實上,「6億人月收入1,000元」依然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也是中國依然處於開發中國家行列的主要依據。
李長安認為,「這也要求,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尤其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最大的國情。只有如此,許多民生政策才能校準座標軸,也才能解決民生痛點、實現全面小康」。
不過,在李克強發表上述6億人月入千元的說話後,《求是》雜誌即刊登習近平署名文章,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不意味所有地區、所有人屆時都要翻番,更不意味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屆時都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強調中國已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預期好」。
《新京報》
內地6億人月入僅千元 李克強陳述事實為何惹熱議?
https://www.hk01.com/%E8%A7%80%E5%AF%9F%...1%E8%AD%B0
5月28日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後接受中外記者的訪問。在接受官媒《人民日報》提問時,李克強稱:「(內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下同)」。
李克強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中外關注,「6億人月入1千」之類訊息登上微博熱搜榜,引起內地網民熱烈討論,尤其今年正是內地「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達標之年。
國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待滿足
其實許多年來,中國都一直以「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當中除了有利於保留「發展中地區」的經貿優待,也是反映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內地排名仍在全球中游位置,有待登上「已發展地區」之列。
由此可見,李克強透露的不是甚麼驚天大秘密,是稍為上網查查就人盡皆知的事實。之所以陳述事實都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某程度上是坊間新聞習慣使然,始終防火長城內外長年關注中國崛起,天天都充斥「中國模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之類資訊,相對較少曝光乾巴巴的貧富數據。
落到實處,除了人均收入,套用中共術語,講醫療教育講社會保障,內地民眾仍有待滿足各式各樣的「美好生活需要」。基於這一點,中國的國際處境十分微妙:本國發展成就可觀,計總量足以與美國一爭高下,軍政力量亦是名列前茅,不過論綜合國力,在黨政軍的龐大身形之外,小民生活水平仍有待長足改善。
專家:包括無就業、無收入人口
個別衡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體動員則實力可觀,大國崛起。由於牆內宣傳口徑偏於塑造強大形象,而牆外報道亦以中國進佔國際舞台為焦點,所以當李克強在重大場合提及另一面真相,簡單一句說話居然引來各界驚訝,未有預料中國的領導人居然會「自揭瘡疤」。
實則官方亦有後續解畫,由國務院主辦的內地官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便就此報道,引述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所言,首先月收入、年收入指的是「可支配收入」,扣除了日常開支,而這6億人亦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贍養人口。
李實又表示,一個人月收入1000元,如果三口之家都有收入,那麼一個家庭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這樣收入結構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農村:「在城市有最低工資保障,也有低保。家庭月收入在城市低於1000元的不是那麼多。」
「脫貧模範村」人均月入500元
另一方面,李克強也可能是太過「熟悉」官方數據,1千元月入對他和對大眾而言有不同理解。在大眾認知之中,1千元月入是低收入,似與中國對內外宣傳的繁盛形象不相稱;在負責「脫貧攻堅」的官員認知之中,1千元月入依然是低收入,但就要分清楚是用在城鎮抑或農村。
「懸崖村」逾半數村民告別爬「天梯」的日子,搬入縣城郊區的新建的安置樓房:
須知道自2016年起,中國貧窮線劃定在年度純收入約3000元,亦即月入約250元,主要適用於農村。這個門檻一直被指偏低,但即使是官方視為「脫貧範例」的四川省阿土列爾村,年收入亦僅由原來2014年的人均不到2000元,到了2019年增加至6000元左右,也就是月入約500元。
事實是李克強揭示收入分配問題,原意在於回答記者有關「脫貧攻堅」進度的提問,他闡述時亦假設了1千月收入是用於城鎮地區,這些低收入戶「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無論如何,實事求是總好過夜郎自大,如果稍為認識一下內地「發展中」的狀態,可能就不會對「6億人月入1千」那麼敏感了。
四川廣播電視台90後女記者高慧玲和同事進行「懸崖村」搬遷的報道,鏡頭前的她談笑風生,十分淡定,但之後爬下「天梯」下山,卻嚇得在車上嚎啕大哭:
【中國經濟】新冠疫情打亂步伐 中國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614636/?lcc=ac
2019年中國人均GDP(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去年一場中美貿易戰,加上中國經濟面臨轉型陣痛期,中國經濟已在承受下行壓力,一場新冠肺炎疫症令中國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帶來巨大挑戰。疫症過後外部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如果政策上拿捏不好,中國也會同樣陷入長期困境。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一些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在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後,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經濟陷入停滯,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東南亞的菲律賓,近幾十年來長期處於世界銀行稱之為中等收入的經濟體行列。
【中國財經】中國去年人均總收入9732美元 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
中國月入2千算中等收入 標準未免太低
發改委:跨中等收入陷阱挑戰大 穩增長仍是首位
中共今年定下「重大戰略目標」,其中一個是在中共建黨100年,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專家估算GDP增長要起碼在5.6%以上。
中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中國從今年開始開始走向高收入國家階段,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核心問題,而正在此時發生疫情。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利用人口紅利,搞大規模低水平的製造業,以及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總量不斷走高,然而這些「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
專家指,「中等收入陷阱」所描述的現象其實是指在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生產率提升的速度沒有跟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至於經濟處於了「夾心」狀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競爭不過後發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競爭不過發達國家。這一類問題的出現,與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創新的重視、歷史財富分布等都有關係。
【五中布局】發改委:「十三五」最大挑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十九大解讀】廣發證券:新生兒等四紅利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跨過去,成為中國最近兩年的經濟主題——「一帶一路」在地域上擴展中國以外的需求,「中國製造2025」是科技含量上向更高層級發展,加大服務業比重是在結構上優化,三個關鍵領域,都為創造新動能,邁過陷阱。然而,三者都在疫情面前停下腳步。
更重要的是,新冠肺炎改變了世界大格局,疫情過後中國將面對兩大挑戰,外有西方國家推動「去中國化」加上外需疲弱,美國將進一步圍堵中國;內部則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及失業高升,必須依靠「放水」及加大投資,經濟轉型被拖慢。這兩點正正令中國最近幾年作為經濟新引擎的領域受到挫折。
【中美關係】新冠疫情加速中美脫鉤 中國或失全球化紅利
【中美關係】科技戰升級 美方擬收緊限制阻中國獲先進技術
【中美角力】激化國家矛盾失策 戰狼外交風向變
這場疫情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過去二十年全球經濟高度產業鏈化——國際公司往往自己不具備生產能力,而是外包給一系列企業,提供各類零件乃至組裝,而這些廠商大多位於中國。
疫情衝擊下的痛感,讓眾多企業,特別全球化浪潮中如魚得水是跨國大公司猛然驚醒,「太多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只籃子裡」。這種風險意識,可能在疫情過後變成行動,新一輪產業鏈洗牌在所難免,中國是否還能一家獨大?
一場全球疫症,令中國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出現太多不明朗因素,最關鍵兩點,一是工業製造從勞動密集型成功轉向高質科技型,其二是服務業佔比進一步增加及優化;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能大刀闊斧深化改革,否則情況殊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