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Rating:
  • 0 Vote(s) - 0 Average
  • 1
  • 2
  • 3
  • 4
  • 5
維基解密:李克強自爆 GDP造假, China fake GDP!
#61
月入3000元人民幣算中等收入群體 這個「中產」標準太低了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0379

「中等收入群體」,即人們常稱的「中產」群體數量多少,在社會整體結構中的比例如何,是衡量現代社會健康與穩定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社會,中產應該佔到絕大多數,社會人群結構依收入劃分應該成為一個橄欖型,而且要保持階層可以在不同層級合理流動。

放眼世界就可以發現,凡是那些中產群體規模龐大,社會分配結構呈橄欖型分佈的國家或地區,都是比較穩定、富庶的國家,人民生活相對較為幸福的國家或地區。

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太少,在中間部位斷裂,變成一個啞鈴型結構,如大前研一說的M型社會,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社會撕裂,不同族群互相仇視,社會整體對抗加劇;如果低收入群體佔絕大多數,變成一個金字塔結構,社會就會陷入赤貧狀態,不利於民生改善與社會消費升級,也不符合社會發展應服務於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要求;還有一種極特殊的情況,財富向社會上層大量集中,變成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到這一步的話,就非常可怕、隨時有崩塌的危險了!

香港所以社會問題比較突出,爆發了前幾年的大規模騷亂,最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財富的結構性分配出現問題。

所以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非常重視不同收入群體的社會結構性分佈問題,都在致力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港府這些年也開始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

特別內地這些年以來,都特別強調這一點,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升,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則進一步提出要讓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很多其它大小會議,也多次提出要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揭示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之間的邏輯關係,表明了加快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需要方方面面長期努力。需要把發展放到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通過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來朝向這個目標不斷努力。

遺憾的,內地一些專家,而且還是很知名的專家,不是在這個正確的方向獻計獻策,不是通過研究如何通過擴大整體經濟規模、提升多數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比重,而是通過在數據上「做工作」來達成這一目標。

最近有媒體採訪了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他長期跟蹤監測中等收入群體,曾三次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據他最新測算,2022年內地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到4.6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其中2017年-2022年,中等收入群體就增加了5000萬-6000萬。平均下來大概一年增加1000萬左右。

據他介紹,每個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標準。

這位專家還引用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標準進一步表示,一個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那麼按照現在的匯率換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以上就夠標準。

換句話說,年收入不到3萬塊錢,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位專家認為,他使用的標準,實際上還高於世界銀行為發展中國家劃定的標準。

每天收入70元以上、或月入3000以上,在內地一個大一點的城市,租房後可能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困難,居然就已經是中等收入群體,這樣的標準也太低了!

可能自己也覺得這個標準太離譜,這位專家最後補充說:「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這個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問題在於,如果達到中等收入還過得很艱難,這樣的中等收入標準界定有什麼意義?

經濟學家: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或已達4.6億 佔全部人口比重約33%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0093

據《騰訊財經》報道,近日,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李實表示,當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或已經達到4.6億人。

李實介紹,據其最新測算,202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達到4.6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他表示,「每個月3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李實表示,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測量,中等收入群體達到4億人左右。2017年至202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增加5000萬-6000萬,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左右,「從相對角度看,是值得自豪的。按照現有的標準,20年前,我們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不到10%,比重很低。隨著經濟發展,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現在佔全部人口比重達到33%左右。」

李實表示,目前,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體尚沒有統一標準,很多發展中國家使用的是「絕對標準」,發達國家使用的往往是「相對標準」。「絕對標準」不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只是隨著物價來進行調整,「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這個區間內,這個家庭就屬於中等收入人群。」

李實同時強調,「但不是說你是中等收入人群以後,你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只考慮收入,這個群體內部,有人可能收入高日子過得很舒服;有人可能剛剛越過這個標準的門檻,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完全有可能。」

【6億人月收入千元】統計局:隨發展將有更多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https://www.hk01.com/article/486187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下同)」,引發熱議。對此,北京再次回應。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6月15日稱,關於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從全國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得到印證。按照住戶收支調查,中國家庭戶樣本可以分為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五個等級,每等份各佔20%。其中,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數佔全部戶數比重為40%。

他進一步指,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高於1,000元

不過,付凌暉同時強調,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和中間偏下收入群體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發展未有窮期。

「6億人月收1000元」惹熱議

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人大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6億人月收1000元」因此成為近日中國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輿論指,中國都一直以「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坊間新聞也習慣使然,天天都充斥「中國模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之類資訊,未有預料中國的領導人居然會「自揭瘡疤」。還有評論稱,李克強說法戳破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的幻影。

對此,人社部專諮委委員、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曾在接受中國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採訪時解釋稱,6億人平均月入1,000元左右,並非指這6億人月入都只有1,000元,而是有高於1,000元的,也有低於1,000元的。

李實指出,從構成情況看,這6億人不僅包括在就業、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無就業、無收入的人口,如老人、兒童、學生等被贍養人口。

他同時強調,「這就證明,這6億人中會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當幅度,也會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當幅度。在利用這一數據時,認清這一群體的人口構成,對正確認識數據反映的現象十分重要。」

不過,李實也坦承,這充分說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徵較為明顯,14億人口中有為數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

【6億人月收入僅千元】研究:75.6%來自農村 近半只有小學程度
https://www.hk01.com/article/48126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全國「兩會」期記者會上提到,中國的人均年收入為3萬元(人民幣.下同),但同時亦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僅得1000元。
內地傳媒《財新網》引用測算數據指出,該批人當中有多達75.6%是來自農村,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地區,並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接近一成是文盲。

報道指,國家統計局一以貫之使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指標,扣除個人所得稅、私人轉移支付及各種社會保險費等後,仍能用於實際使用金錢,才能被作為人均可支配收入。該指標能反映家庭是否可以足夠支付衣食住行等必備開支,合理反映家庭教育、醫療與養老負擔等最終的社會福利。

報道引用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其分層線性隨機抽取妁7萬個代表性樣本後,測算結果顯示中國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於1000元,即有5.47億人。由於有5250萬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至1090元之間,故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總人口為6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為42.85%。研究顯示,該批人中,有546萬人是沒有任何收入,有2.2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億人月收入低於800元,有5.5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元,有6億人月收入低於1090元。

報道續指,6億人中來自農村的比例高達75.6%,遠遠高於其他收入群體的佔比,顯示絕大部分低收入群體仍然分布於農村地區,城鄉分割仍是最大問題之一。

此外,主要分布地區為中部和西部,比重為36.2%和34.8%,顯示中西部仍然也是低收入群體的主要來源。年齡分布的部分,成年後未婚的比例為19.8%,平均年齡為38.5歲。僅得一提是,年齡小於及等於15歲的佔比19.7%,年齡大於59歲的佔比是19.1%,明顯高於其他收入群體的結構佔比。此外,該批人的教育程度亦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僅僅是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其中小學及以下的比重為43.7%,甚至有9.6%是文盲。

[Image: eT1-pCM14RY4NM9RVuAp5gIbMLQbzOcmluMf95bjH_c?v=w960]

研究顯示月收入僅1000元的人多數來自農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財新網)

報道指,總括而言,月收入僅得1000元的人,他們的典型特徵就是絕大部分都在農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家庭人口規模龐大,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負擔重,是小學和文盲教育程度的比例相當高,大部分是自僱就業、家庭就業或失業,或幹脆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報道認為,中國仍是一個以低收入群體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並且低收入群體的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是「超乎想像」,說明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距離「橄欖型」分配格局還有很大距離,「雖然40年的改革開放,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和國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截至今天,我們人口多、資源少、發展很不平衡的事實仍很明顯,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仍然處於生存線附近」、「所以說,我國仍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目前也不會改變」。
Reply
#62
經濟學家克魯曼:GDP超越美國 但未必代表中國更強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2047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本月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但30年的經濟奇蹟已令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超級大國,但中國是否比美國,視乎如何衡量經濟規模。

克魯曼表示,若把一般用于衡量經濟規模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兩國的物價差異進行調整,中國的GDP已經超越了美國。他解釋稱,由於目前GDP是基於國家貨幣和市場匯率計算的,按市場匯率轉換後,中國2022年的GDP為18.1萬億美元,位居第二,而美國為25.5萬億美元。

由於外匯匯率的波動性,克魯曼認為,不根據物價調整來比較兩國經濟規模並不準確,而且也沒有考慮到物價、生活成本的差異,無法比較兩國各自實際生產的總物品數量,及兩個經濟體的實際規模。若要比較的是美國這樣的高收入經濟體和中國這樣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進行物價調整是尤其正確的做法,如果與印度等低收入經濟體比較,就更是如此了。

[Image: aLnbsgSfaC2aPFTghMWxSEosBbu03TuU4gQUHOIEFBw?v=w1920]

按市場匯率轉換為共同的貨幣比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仍落後於美國;但如果將生活成本的差異納入考量「購買力平價」(PPP)——中國已領先很多。(IMF)

克魯曼稱,若參照「購買力平價」(PPP),中國已經領先很多,這是因為巴薩效應(Balassa–Samuelson effect)——簡單理解即,在一個只有勞動力為生產要素的世界裏,有些商品(如鋼鐵)可以在國際市場上交易,而有些服務(如理髮)只能在國內提供。技術先進的國家在可在國際市場交易商品中的生產力往往遠超非可交易商品。

克魯曼也表示,中國雖然比美國生產更多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國家地緣政治影響力的不只是其經濟規模,還有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必要時可向其他國家提供的援助能力等多種因素。雖然中國的理髮價格可能比美國低,但這並不會影響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

此外,購買力GDP則可能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軍事潛力。但現代戰爭變得更加技術化,所以它可能不僅僅關乎總體生產能力。這個幾年前是個大概不會談及的問題,但世界已重蹈覆撤,GDP與軍事實力的關係再次具有現實意義。

克魯曼認為,關於中美哪個經濟體更大,答案取決於所選的衡量標準。每種標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最終決定還取決於想要回答的具體問題是什麼。假設中美想在經濟規模進行「自誇競賽」,兩國都能各自選擇衡量的方法,而達至兩國都「贏」。
Reply
#63
中國難阻經濟「日本化」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fina...00202_031/

正當日本經濟和股市形勢「一片大好」,中國經濟卻廣被討論會否成為「下一個日本」。花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蔡佳惠直言,中國迄今的應對措施恐怕尚未足以阻止經濟「日本化」,增長急速倒退的憂慮恐較嚴重。

中國經濟是否「日本化」,視角不同往往有不同結論。摩根士丹利從當年日本經濟陷入深淵的資產泡沫爆破出發,指日本1990年地價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60%,東京股市市值是142%,反觀中國2020年地價只是GDP的160%,房價僅較歷史高位略低,股市市值亦只有GDP的67%,而且城鎮化比率亦不及當年的日本,可以吸納農民從事城鎮更高生產力的工作,況且資本管制遠較日本嚴格。

中美關係差不易修復

花旗蔡佳惠所列出的相似之處較難量化。以前日本內需長年疲弱,源於泡沫爆破後經濟衝擊的心理陰影,而在當今的中國,「集體創傷」來自新冠疫情,民眾發現往往只能「食自己」。地緣政治更難搞,以前美日摩擦僅在貿易,終以日本不再堅持汽車從日本出口來化解,可是如今中美關係差得多,不見得短期內能修復。

美銀則認為,說中國陷入日本當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民眾和企業疲於奔命還債)是言之過早,惟當局須財政、貨幣及房地產政策協同發力,始能讓增長重回正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基建投資和寬鬆銀根已不太管用,中國經濟一定要向消費驅動轉型,更何況人口老化和歐美企業轉移供應鏈,若無結構性改革,中期經濟增長恐跌穿4%。


美媒:中國面臨內外部挑戰 經濟困境恐比30年前日本更甚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309180213.aspx

中國經濟陷入停滯,外界紛紛對比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停滯,認為兩者如出一轍。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中國許多方面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理由是更高的公共債務水平、更糟的人口結構、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對民營經濟的整頓

這篇以「中國經濟困境堪比30年前的日本?可能更甚」為題的報導提到,1990年代起,日本成為「經濟停滯」的代名詞,經濟繁榮讓位給成長乏力、人口減少和通貨緊縮。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現在的情形與那時的日本如出一轍。

這項報導提到,現實是中國在許多方面,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中國的公共債務水平比當時的日本更高;人口結構上也更糟糕;而其面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非日本當時面臨的美日貿易摩擦所能相比;且當局近年來一直在整頓民營部門,在意識形態上似乎不如當時的日本政府那麼傾向於扶持經濟。

儘管中國政府最近幾週採取了一些包括小幅降息等「零敲碎打」的措施,但一直沒有採取重大刺激措施重振經濟成長。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官方不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中國可能會陷入與日本類似的長期經濟低迷。

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亞洲經濟學家Johanna Chua表示,中國迄今為止的政策反應,可能會讓國家走上日本化的道路,中國整體經濟成長前景的放緩幅度,可能比日本更大。

報導提到,199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當今中國也是如此,在經歷多年的高速經濟成長後,房地產泡沫也破裂了,儘管當局採取一些措施希望民眾增加借貸和消費,但中國消費者目前正在提前償還房貸。

同時,儘管利率降低了,但中國民營企業仍不願投資,這引發了經濟學家的焦慮,擔心貨幣寬鬆政策在中國可能會失去效力。

但報導也說,中國的一些指標較當年的日本為佳。首先,中國目前的資產泡沫沒有當年的日本大;其次,中國的城鎮化比率較低;而中國加強控制資本市場,意味著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風險很低,而不像日圓般長期面臨升值壓力。

報導因此認為,中國不一定會重蹈日本經濟多年停滯的覆轍,未來幾年的經濟增幅很可能高於1990年代的日本。但在其他方面,中國面臨的問題將比日本更棘手。

這些問題包括,中國人口已加速高齡化,且人口數自2022年起轉而下降。而日本直到2008年,也就是泡沫經濟破滅近20年後,人口才開始下降。

更糟糕的是,中國在邁進富裕國家行列前,就進入長期的經濟成長疲軟時期,也就是「未富先衰」。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收入為1萬2850美元,遠低於1991年日本的2萬9080美元。

另一大問題是債務。摩根大通(JP Morgan)數據顯示,若列入地方政府的表外借款,2022年中國公共債務總額是GDP的95%,而1991年的日本只有62%,債務問題會限制政府實施財政刺激措施的能力

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也更加嚴峻。日本也曾面臨貿易夥伴的巨大壓力,但作為美國的軍事盟友,日本從未面臨「新冷戰」的風險;相形之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當今的美中關係就是「新冷戰」。

美國及其盟國採取了一些措施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技術,並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引發了今年外國對中直接投資的驟降。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大大減緩中國的經濟成長。

報導直指,中國當局近來雖然調降關鍵利率、降低購房首付比例及表態支持民營企業,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對重振信心幾乎沒有產生任何作用。

許多分析人士擔心,中國政府低估了經濟長期停滯的風險,且在避免這種風險方面做得太少。要使中國經濟增長重回正軌,需要在財政、貨幣和房地產政策方面,協調採取更多寬鬆措施。

報導最後提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意識形態上,反對政府擴大對家庭和消費者的支持,他把這種支持貶斥為「福利主義」。
Reply
#64
國家統計局點名陝西、貴州部分地區:追求排名政績助推統計造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67270

「統計微訊」微信公眾號11月30日公布國家統計局2023年專項統計督察組針對陝西、貴州回饋的統計督察意見,直接點名在陝西省部分,有的市縣黨政領導幹部尚未認知到統計造假的極端危害性,更明言有的地區過度追求數據排名,政績、考核壓力而助推統計造假;部分地方縣級政府部門則以調度經濟名義而調度統計數據,干預統計報送。

今年7月25日至8月7日,國家統計局2023年專項統計督察第1督察組對陝西省展開專項統計督察,直言地方表現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治統計造假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仍有差距」,防治統計造假的思想共識尚未完全形成;點名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方面尚存短板,存在過度追求資料排名,政績衝動和考核壓力等情況,助推統計造假。

與此同時,第5督察組另評價貴州省統計工作存在若干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地區對統計造假問題嚴重性及其背後深層次原因認識不到位,違規干預統計工作問題仍有發生。同時推動統計督察和國家統計執法檢查回饋問題整改不夠有力,一些統計違紀違法案件責任人責任追究不及時、處分處理「寬鬆軟」,統計造假「一票否決制」落實不到位,部分地區專項治理行動不及時、打折扣。

根據內媒《澎湃新聞》報道,2019年以來國家統計局先後對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12個國務院部門開展統計督察,實現了對省級地區黨委和政府常規統計督察全覆蓋。

今年7月,國家統計局組建督察組先後對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南、貴州、陝西等6省進行專項統計督察,這也是首次專項統計督察。時至11月13日,2023年常規統計督察動員部署會在北京召開。在動員部署會之後,四川、雲南、廣西等省份,也迎來了統計督察組。

杜絕領導幹部「數據造假」 國家統計局推「記錄報告」實名新制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9192

經濟學者稱中國近10億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引熱議後遭刪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468
[Image: 6UtX1WaBSjEsrkK2-olm6I_2Pr6F-MnVN6UDezel...w1920r16_9]

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內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然而,周一(25日)聖誕節當日,經濟學者李迅雷發表文章提到,中國有約9.64億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冠軍。而該文事後遭到刪除。

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名為《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及早前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居民的人均GDP水準僅為1994年日本人均水準的三分一,作為收入水準不高的開發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故未來購房或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李又稱,日本堅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屬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然而,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最難應對的。他曾做過統計,顯示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的國家,大部分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上,這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也相應擴大。

李進一步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資料,其中指出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他表示,當前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涵蓋消費與投資,關鍵還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過目前該文章已被刪除。

公開資料顯示,李迅雷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曾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君安證券研究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海通證券等,現任齊魯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2004年被世界金融實驗室(World Financial Lab)、《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中國最具聲望的100位證券分析師」(名列第三),2022年1月9日榮獲「2021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稱號。
中國好呻吟
Reply
#65
(開啟字幕) 中國GDP2023增5.2% 冠絕全球,事實核查: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多省爆出增速「數據注水」,實際竟有負增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56M6yxw24


中國河南等省爆出GDP增速「改降為升」 「數據注水」的背後原因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68153559

1月24日,中國河南省政府秘書長、省政府新聞發言人朱鳴介紹,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河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59132.39億元,同比增長4.1%。

但是如果翻看河南2022年的官方數據,發現是61345.1億元,那麼2023年河南的GDP實際上比2022年減少了2200多億元,經濟增長應該為-3.6%,剛剛發佈的數據卻是4.1%。

官方的說法是,「2023年以來,河南著力提升數據質量,加大統計數據核查力度,實事求是修正歷史同期數據。經最終核實,2022年,河南省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58220.1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4%。」

這意味著,河南將2022年的GDP數據向下「修正」了3100多億元,這相當於全省18個市中排名第八的駐馬店市一年的GDP。

四省數據「注水」?

河南不是特例,但是唯一一個把負增長「修正」成正增長的省份,據不完全統計,各地至少還有三個省份的增長來自於「修正」上一年的經濟數據——

福建省,2023年的GDP為54355.10億元,按照其2022年公布的數據53109.85億元計算,同比增長2.3%,但該省把2022年數據向下「修正」了1095億之後,剛剛公布的增速就變成4.5%。

江西省,2023年的GDP為32200.1億元,按照2022年公布的數據32074.7億元計算,同比增長僅為0.4%,但該省把2022年數據向下「修正」了1142億元後,增速變為4.1%。

湖南省,公布的2023年GDP為50012.85億元,按照其2022年公布的數據48670.4億元,同比增2.76%,但該省把2022年數據向下「修正」了811億元後,增速就變為4.5%。

一位熟悉統計工作的體制內人士在匿名前提下向BBC中文透露,這種行為雖然對地方領導來說,可能確實使表面的增速變高了,但不見得是他們主動作為的結果,而更大程度上源於去年兩場活動——「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和「專項統計督察行動」。

前者貫穿2023年全年,5月前是中國各省自查階段。河南省新鄭市披露的工作是,重點核實2022年以來入庫單位行業劃分是否正確、申報材料特別是稅務材料是否真實、是否達到規模(限額)以上標凖等,檢查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是否真實存在、是否重覆報送、是否虛增規模、是否違規打捆等。

到8月份,中國國家統計局派督察組到六省進行督察,其中就有河南,督察的結果是,「河南一些反饋問題邊整改、邊發生,舉一反三不夠,落實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要求不夠徹底,追責問責進展緩慢」。

上述人士認為,這兩個行動下,使這幾個省不得不「核減」2022年的數據。

中國媒體援引一位國家統計局工作人員稱,「儘管各級官員深知數據造假的危害,但面對來自上級考核、地區競爭和自身升遷等壓力和衝動,最終還是層層分解指標、人人攤派任務,數據造假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統計造假「違紀」

2022年,河南經濟確實屢遭打擊——

7月,河南多家村鎮銀行「暴雷」,儲戶因無法取款而發動抗議集會,數以百計的村鎮銀行儲戶與警方對峙,最終河南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墊資」,平息事端;

2022年10至11月鄭州長時間封城以及被國務院通報批評過度防疫;以及對富士康的嚴苛防疫造成工人大規模抗議事件等;

遍布全國的爛尾樓問題,河南也也是重災區。

所以河南公布2022年GDP時,數據比疫情沒有那麼嚴重的2021年還增長了3.1%,超出外界預期。該省發改委還宣佈,一舉站上了「6萬億台階」,扭轉了自2020年以來增速連續兩年低於全國平均值的局面。但數據「核減」後,這兩點都已不再是事實。

上述人士向BBC中文表示,一般而言,每年各地GDP都會有一些「水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各省的GDP加總後比全國GDP超出幾萬億,這個數字也在每年變小。當然一個原因是各地存在對一些項目或企業進行重覆統計的情況。

但很重要的原因是,各省的GDP由省級統計局核算,而全國GDP還有國家統計局直屬調查隊,該機構一般每省都有,甚至還有300多個市級調查隊,以及800多個縣級調查隊,歸屬中央直接管轄,並設有農調隊、城調隊和企調。該機構對中央負責,下轄兩萬人的規模。「說白了,就是中央不想被地方蒙在鼓裏。」
2017年到2018年,中國掀起一陣各個省份曝光「經濟數據注水」的熱潮,首個公開認錯的遼寧省在數據造假上,虛報GDP達到23%,此後內蒙古、天津、吉林等都承認造假,而內蒙古「核減」掉了201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那一輪數據造假很嚴重,主要是剛剛換屆,新地方領導上來,看著上一任的假數據很為難,繼續累積下去,自己的工作不好做,而且GDP造假伴隨著財政賬目造假,已經快難以為繼了,所以開始主動『擠水分』。」

上述人士表示,不同的是,此次河南把2022年的經濟數據下修了3100多億元,但這些都發生在河南現任省委書記樓陽生任內。

樓陽生在2021年6月調任主政河南,完整經歷了2022年,所以擠出來的也是他任內的「水分」。

就在河南發佈GDP數據的兩天前,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了「統計造假」被納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處分,發言人還表示,統計造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嚴重違反統計法,嚴重影響統計數據質量,「干擾甚至誤導宏觀決策,違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工作作風,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

今年1月初,四川省統計局原黨組書記、局長範毅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被立案審查調查。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想哪個省都不想暴露自己數據裏的『水分』。」上述人士表示。

日媒揭中GDP造假 籲投資人快逃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29042

房產投資、淨出口均大衰 成長5.2%太膨風
中國公布去年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五.二%,略優於官方設定的目標,但此數據頻遭各界質疑;日本產經新聞特派記者田村秀男近日撰文指出,去年中國實質GDP成長率應為負成長,並指責中國隱瞞真實經濟數據,會增加投資中國的風險,呼籲日本企業和投資人應徹底放棄對中國的投資,速回日本。

田村秀男說,長期以來不少人懷疑,中國各地的黨幹部為了符合中央政府設定的成長目標,偽造GDP統計數據,因此他利用對GDP影響較大的房地產投資、淨出口、居民消費三項數據,對中國GDP成長率進行粗略的估算。

文章指出,房地產投資占中國GDP逾十%,若加上電器等相關消費,則占GDP三成左右;去年中國房地產投資年跌十六.七%,推估將壓低GDP近五個百分點。

而總出口額減掉進口額就會得出淨出口額,過去淨出口額都占中國GDP的三%左右,去年一到十一月的淨出口比二○二二年同期下降三十二.三%,導致GDP下降約一個百分點。文章說,光房地產投資和淨出口額兩項數據就已經讓GDP減少約六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占中國GDP四成左右,但中國官方並未公布相關數據,只能透過消費品零售總額來推算。去年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較二○二二年成長七.二%,若將其視為家庭消費,將拉動GDP增加二.八個百分點。

他指出,將上述三項數據相加,去年中國GDP成長率應為負三.二%,即使加上通膨影響,去年GDP成長率也應是負二%以上;這與中國官方公布的實質GDP成長率五.二%、名目GDP成長率四.六%都差很多。

指責中國隱瞞真實數據 增加投資風險
田村秀男表示,中國隱瞞GDP真實數據,會增加投資中國的風險,從二○二一年秋季開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就已經破裂,近期更頻傳金融不穩定的消息;對此,中國政府只是透過警方拘留涉案人員並封鎖訊息,迫使歐美企業和投資人大幅降低對中國投資,呼籲日本企業和投資人應徹底放棄對中國的投資,盡快返回日本。

北京GDP造假被踢破! 產經新聞掀底褲 揭發中國真實經濟數據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4-01-31/907283
https://tw.news.yahoo.com/%E5%8C%97%E4%B...08355.html
[Image: 62239f2dd70aedc74c5461fb5234a3c1]

有日本媒體懷疑中國政府造假經濟數據,利用數據推算中國 2023 年真實 GDP 成長率,發現與中國政府公布數字有相當大的差別。認為中國目前 GDP 數據並不像官方公布的那麼美好,實際應為負成長。並指責中國隱瞞真實經濟數據,會讓投資者的風險增加,並呼籲在中國投資的日本人盡快將資金撤出中國。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特派記者田村秀男在 28 日發布的報導,揭發中國經濟數據與中國政府公開的數字大相逕庭, 2023 年的 GDP 成長率應為負成長。報導稱,由於懷疑中國經濟數據遭到地方黨幹部、中央黨部的篡改,記者利用對 GDP 有較大影響力的不動產投資、淨出口額以及居民消費三項數據進行粗略的估算。報導中表示,不動產投資約佔了 GDP 中的 10% ,如果加上電器產品類的消費則約佔 GDP 的 30% 。然而 2023 年中國的不動產投資相較 2022 年減少了 16.7% ,光是不動產投資的部分就讓整體 GDP 少了約 5% 。

而總出口額減掉進口額就會得出境出口額,以往淨出口額都佔中國 GDP 的 3% 左右, 2023 年 1 到 11 月的淨出口合計比起 2022 年同期減少了 32.3% ,讓整體 GDP 減少了 1% 左右。報導指出,不動產投資加上淨出口額兩項數據就已經讓 GDP 減少了約 6%。

然而中國官方並沒有公布佔了 GDP 約四成的居民消費數據,僅能透過消費者零售總額這項數據來推算。 2023 年的消費者零售總額比起 2022 年增加了 7.2% ,如果用此數據進行推算的話,約等於 2.8% 的 GDP 增幅。透過以上三項數據相加, GDP 的真實變化數據應該是 -3.2% ,即使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應該也至少是 -2% ,比起中國官方公布的名義上 4.6% ,實際上 5.2% 這兩項數據都有非常大的差距。

報導強調,偽造 GDP 成長數據將會使對中國投資的風險增加。自從 2021 年秋季開始,中國的不動產泡沫就已開始破裂,且最近中國國內金融不穩定的消息也頻繁發生。針對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利用公安警察系統將關聯者逮捕,切斷情報的外流,迫使歐美企業與投資客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大幅減少。並在最後呼籲有在中國投資的日本人,盡快將資金撤出中國,

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長僅6.3%低於預期 學者指實際可能只有一半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gdp-0...13746.html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加速退出新疆 大眾公司還能堅持多久?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xinji...14523.html

中紀委承認GDP造假成風 假數據打造發展假象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stati...90838.html

中國今年GDP能否「保五」 學者:頹勢已現悲觀情緒蔓延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gdp-0...51804.html
Banff
Reply
#66
29省第一季經濟運行成績單出爐 八地GDP增速逾6%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E9%80%BE6

內地各省2024年第一季經濟數據陸續出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第一季經濟「成績單」,其中16個省分的GDP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準(5.2%)。具體來看,吉林GDP增速達6.5%,暫時領先;緊隨其後的江蘇和重慶均為6.2%。增速在6%以上的省分還有山東、浙江、四川、湖北、北京等五地。

《證券日報》報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總體看,各地經濟增速延續恢復態勢,展現了發展的韌性,尤其是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大省發揮出挑大樑的作用,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指出,各地第一季經濟增速呈現多元化格局。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區域在經濟發展上表現出較強的活力和韌性,主要與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政策扶持等因素有關。

「除了前期低基數影響外,吉林經濟增速呈現較高增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工業經濟增長較快,尤其是汽車、軌道交通等工業產能得到充分釋放;二是服務經濟中文旅服務業供需兩旺。」劉向東表示。

廣東江蘇GDP均超3兆元
從經濟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和山東排名前三,其中廣東和江蘇的GDP均超3兆元(人民幣,下同)。

劉向東認為,第一季經濟增長的支撐因素來看,主要來自工業和服務業的持續恢復,資訊產業、製造業、餐飲住宿業等增長較快,同時,外貿、投資和消費並行發力,出現持續好轉態勢,有力地支撐經濟延續好轉勢頭。

值得關注的是,第一季各地新動能活躍強勁。以長三角為例,在安徽第一季工業經濟裡,最亮眼的兩個關鍵動能莫過於電子資訊和汽車產業,分別增長36.5%和12.5%。第一季,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同比增長9.2%,保持較高增速。其中工業投資中,製造業投資在高端晶片研發和半導體材料等製造專案的帶動下增長13.4%。

劉祥東表示,經濟內生增長動能的改善也是第一季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服務消費和製造業投資的較快增長,體現出我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和產業的持續升級。

進入第二季,「小長假」較多,各地紛紛抓機遇促消費。例如,北京按照計劃,第二季將抓住「假日經濟」契機,積極開展消費季活動,組織好大型會展、演出、賽事,全面提升現金、銀行卡、移動支付等支付受理環境;加快謀畫旅遊基礎設施,支持生態涵養區發展全域旅遊,提升京郊遊品質。江蘇正在抓緊制定汽車、家電、家居換新支援政策和清單,組織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促消費活動,努力讓消費場景多起來、人氣聚起來、市場旺起來。

除此之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各地更加積極作為,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產業。如,上海市政府召開第二季工作會議提出,要先立後破,加快新技術賦能,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把傳統產業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在劉向東看來,第二季,各地應繼續採取有力措施擴大內需,著力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旅消費新熱點等方面下工夫,並輔之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改革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投資環境和安心、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
7days
Reply
#67
經濟學者稱中國近10億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 引熱議後遭刪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468
[Image: 6UtX1WaBSjEsrkK2-olm6I_2Pr6F-MnVN6UDezel...w1920r16_9]

已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內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然而,周一(25日)聖誕節當日,經濟學者李迅雷發表文章提到,中國有約9.64億人口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冠軍。而該文事後遭到刪除。

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名為《李迅雷: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的文章,提及早前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居民的人均GDP水準僅為1994年日本人均水準的三分一,作為收入水準不高的開發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故未來購房或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李又稱,日本堅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以下,屬安全區間,更有利於消費。然而,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是最難應對的。他曾做過統計,顯示凡是人口規模超過1億的國家,大部分堅尼系數都在0.4以上,這說明人口規模越大,收入分配也相應擴大。

李迅雷提出中國消費與投資端「有效需求不足」。(新浪財經)

李進一步引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資料,其中指出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他表示,當前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涵蓋消費與投資,關鍵還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過目前該文章已被刪除。

公開資料顯示,李迅雷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曾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君安證券研究所、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海通證券等,現任齊魯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他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2004年被世界金融實驗室(World Financial Lab)、《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中國最具聲望的100位證券分析師」(名列第三),2022年1月9日榮獲「2021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稱號。

2020年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曾直言中國當前有6億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他稱:「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當年正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脫貧收官之年,因此上述言論引起各界關注。

洪灝稱中國市場一指標較「日本泡沫經濟」差 沒有20年時間可拖延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4761
[Image: KkfmSdi5JrFlUKmoDiJfRXr9saI_ZTfHgcHZ4YHB...w1920r16_9]

有「中國最精準策略師」之稱的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中國經濟看似類似泡沫時期的日本,但人均GDP相距甚遠,並不似日本可以有20年的時間,來拖延經濟問題,直言中國市場已是全球最有爭議的市場﹙「the most contentious market in the world」﹚。

中國市場全球最具爭議

《財富》創新論壇今日(27日)在本港舉辦,洪灝在「駕馭動蕩的亞洲資本市場」環節中表示,中國用8至10年時間,通過不斷建造新樓的方式,實現了GDP增長超過5%的增速,但當前中國市場的貿易是困難的,他評價稱中國市場是全球最有爭議的市場「the most contentious market in the world」。

與日本泡沫情形不同 人均GDP差距遠

討論關節中,主持人稱曾經有觀點指出,日本過去的經歷為當下的中國經濟,做出了「榜樣」,故令中國可以規避日本「失落的十年」。

洪灝分析指出,中國當前槓桿與GDP的高比例,槓桿率與GDP比例在3.65倍左右,的確很像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

但需要留意的是,日本當年巔峰時,人均GDP有4.8萬美元,而當下內地人均GDP僅不足1.3萬美元,距離日本之前的情況還存在差距。此外,當下內地仍有超過9億人,每月收入少於2,000元人幣,因此並不像日本,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拖延經濟問題。

內地31省份人均財產淨收入榜單曝:北京、上海破萬元 浙江第三
https://www.hk01.com/article/969951
[Image: oUmwqzcPwwF89PuMXDEnGaI2DrUcxkJbKv8PFyr_Dxc?v=w1920]

2023內地31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滬京居首破8萬元 粵閩僅列4萬檔
https://www.hk01.com/article/983190
7days
Reply


Forum Jump:


Users browsing this thread: 2 Guest(s)